18至19世纪,欧美作家写下了大批反映和描写“自然”的诗歌和其他文学作品。他们擅长运用比喻、拟人化等修辞手法宣传其主张,如“地球是人类的母亲”,“动物都是人的朋友”等等,“他们谋求一种隐喻以把好的纯朴的自然状态与(假设的)邪恶的人类行动和科学工业世界的败落及世界观相对比。”这些作品主要表达( )
A.对科学发展的期盼 | B.对理性社会的追求 |
C.对自然风光的向往 | D.对工业文明的担忧 |
英国史学家约翰说:“如今有个趋势,人民怀念她的民主制度,并将其视为所有现代民主制度的源头。”这里的“她”是指
A.雅典 | B.斯巴达 | C.罗马共和国 | D.东罗马帝国 |
“因信称义”中“义”的含义是
A.在上帝面前灵魂得到拯救的人 | B.指被教皇免罪 |
C.指简化宗教仪式信仰上帝 | D.通过赎罪券信仰教皇 |
斯大林在《宗教改革和伟大农民战争时期的德国》一文中写道:教皇在特使报告中说:“十分之九的德国人高喊:‘路德’;剩下的十分之一少数高喊:‘罗马教廷’该死!”材料主要体现了
A.德国只有少数人反对罗马教廷 |
B.德国各阶层同罗马教皇的矛盾较为缓和 |
C.路德的宗教改革在德意志有着广泛的社会基础 |
D.德国绝大多数人反对路德 |
中世纪欧洲人民一生中不可能经历的是
A.出生时由牧师实行洗礼 |
B.在学校学习哥白尼的日心说,并进行相关的科学观测和实验 |
C.到教堂举行结婚仪式,由神职人员主持 |
D.每周都到教堂参加宗教仪式 |
梭伦在当选执政官之前,曾赋诗说:“我注目凝视,悲哀充溢我的心,这爱奥尼亚最古老的地方,竟至陷于绝境。”梭伦说雅典“陷于绝境”是指
A.雅典面临外族人人侵的危险 |
B.贵族与平民的矛盾斗争激烈 |
C.奴隶主贵族之间的斗争 |
D.自然灾害的威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