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嘉庆《两淮盐法志•科举志》记载:“明代两淮共取进士137名,其中徽、晋、陕籍者106名;共取举人286名,其中徽、晋、陕籍者213名,均占70%以上,盖皆商人子弟。这说明此时期( )
A.部分地区的商人广泛享有科考权 |
B.市籍者不得宦的古训被彻底打破 |
C.商人参与科考的各项限制被放宽 |
D.政府控制商人势力维护专制集权 |
关于从晚清到民国期间我国服饰的变化,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 )
A.鸦片战争后,长袍马褂与西服革履并行不悖 |
B.清末民初,有人穿着西装祭孔,有人竟女扮男装 |
C.清朝官定服饰制度相当严格,一直没有变化 |
D.随着民国政府颁布礼服形制,新服饰推广开来 |
关于中山装和旗袍的出现,说法正确的是:
A说明当时洋装已取代了中国传统服饰
B是中国服饰改良和中西合璧的产物
C中山装的造型开襟敞袖,颇为活泼
D它们都符合民国政府颁布的制服条例的规定
下列属于维新派人士发起的有
①组织各种“天足会” ②倡导发起女权运动
③在广东南海首创《不缠足会草例》 ④在广州成立“不缠足会”
A.②③④ | B.①②③ |
C.①②③④ | D.①②④ |
观察下图,说法不正确的是
A.花鞋到高跟鞋,主要是受西方民主平等思想的影响 |
B.反映了妇女地位的提高 |
C.两个有卓越贡献的人物:康有为.梁启超。 |
D.最先废除缠足运动的城市是北京 |
观察右图,说法不正确的是:
A.由穿长袍马褂到着西装带领结 |
B.原因是受西式服饰的影响 |
C.长袍马褂与西服革履并行不悖 |
D.中山装和旗袍的出现,是中西合璧的产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