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儒效》中说:“《诗》言是其志也;《书》言是其事也;《礼》言是其行也;《乐》言是其和也;《春秋》言是其微也。”荀子论证的是( )
| A.儒家各经的核心内容 |
| B.儒家经典的内容分工 |
| C.儒家经典独特的教育功能 |
| D.儒家经典内容的丰富和完备 |
《史记·周亚夫传》记载,窦太后说:“皇后兄王信可侯也。”…,景帝曰:“请得与丞相议之。”丞相议之,亚夫曰:“高皇帝约:‘非刘氏不得王,非有功不得侯。不如约,天下共击之!’今信虽皇后兄,无功,侯之,非约也。”景帝默然而止。根据材料可以确定
| A.皇帝不能推翻丞相做出的决定 | B.皇帝凡事要与丞相商议决定 |
| C.“高皇帝约”具有最高权威 | D.西汉早期的丞相位崇权重 |
《春秋左传》中有一段关于宗法制的记载:“王后无适,则择立长。年钧以德,德钧以卜。”(无适:没有嫡子。钧:均等。)这段记载说明
| A.宗法制下都是按年龄大小来确定继承人 |
| B.春秋时期只能靠占卜来解决继承问题 |
| C.古代宗法制有一套相对完整的实施办法 |
| D.贤德是宗法制确立继承人的首要依据 |
“于礼有不孝者三,事谓阿意曲从,陷亲不义,一不孝也;家贫亲老,不为禄仕,二不孝也;不娶无子,绝先祖祀,三不孝也。三者之中无后为大。”材料把“不娶无子”列为最大的不孝是受什么制度的影响
| A.世袭制 | B.分封制 | C.宗法制 | D.礼乐制度 |
张荫麟在《中国史纲》中,是这么给封建社会定义的,“在—个王室的属下,有宝塔式的几级封君,每一个封君,虽然对于上级称臣,事实上是一个区域的世袭统治者而兼地主。”依据你的理解,这样的社会实行
| A.小国寡民的城邦政体 | B.皇权至上的集权制度 |
| C.天下共主的封国体系 | D.郡国并行的二元体 |
日本的明治维新和中国的戊戌变法,虽然内容基本相同,但是结果却相反,下列原因中不包括
| A.新兴阶级力量的强弱有关 | B.国际环境是否有利 |
| C.群众发动的程度与领导的强弱有关 | D.皇帝(天皇)是否支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