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拉大沙丘位于大西洋畔的法国西南部波尔多市(0°34′E,44°50′N),它的东边是郁郁葱葱的森林。皮拉沙丘以每年5米的速度持续向内陆推进。读下图,回答下列问题。皮拉大沙丘向内陆推进的主要原因是
A.受盛行西风影响 |
B.沿岸山地阻挡海洋水汽的深入,降水少 |
C.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盛行下沉气流,降水少 |
D.寒流流经具有降温减湿的作用 |
该地景观反映了自然地理环境的
A.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 |
B.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 |
C.非地带性分异规律 |
D.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
武汉位于长江及其最长支流汉水交汇处,而且城区湖泊众多,有“百湖之城”的美誉,这些湖泊在雨季发挥着蓄纳雨水的作用。然而2011年6月18日,一场长达20多个小时的大暴雨,让武汉几成“泽国”,全城多处交通要道积水严重,交通几近瘫痪。回答下列各题 导致此次武汉严重城市积水的原因除强降水以外,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A.城市的硬化地面导致雨水无法渗透 |
B.上游三峡水库泄洪,导致长江水淹没武汉城区 |
C.城市排水系统落后 |
D.城市发展导致湖泊面积的减少 |
武汉夏季多高温闷热天气,素有“火炉”之称,分析原因正确的是:
①河谷地形,不易散热
②城市水面多,水份蒸发释放热量
③盛夏季节多晴天,太阳辐射强
④城市人口众多,工业发达,排放的人为热量多
A.①④ | B.②③④ | C.①③④ | D.②③ |
下图为我国浙江沿海某地一河流沿河景观示意图,读图分析回答下列各题一般而言,下列关于甲乙丙丁四河段叙述正确的是:
A.甲河段河水向下侵蚀作用强 | B.丙河段年径流量大于丁河段 |
C.丙处水能资源一定大于乙处 | D.甲处水能资源一定大于乙处 |
2009年8月9日因受强热带风暴影响,该河发生了大洪水,洪水退去后,某人沿河勘查发现:
A.自甲到乙河床两侧堆积物颗粒大小变化趋势是逐渐变小 |
B.自甲到乙河床两侧堆积物颗粒大小变化趋势是逐渐变大 |
C.在甲处的扇状堆积物面积大于丁处的扇状堆积物面积 |
D.在乙处的扇状堆积物面积大于丁处的扇状堆积物面积 |
关于该地水体参与的水循环状况叙述正确的是:
A.只参与大循环 | B.参与海陆间循环和陆地内循环 |
C.参与各种水循环 | D.参与海陆间循环和海上内循环 |
2011年春,该地出现了旱情,为缓解今春的旱情,可采取的措施有:
A.跨流域调水 | B.海水淡化 | C.人工增雨 | D.调整种植结构 |
M山相对高度为1500米,山脚海拔为100米,则:
A.M山山麓植被类型是落叶阔叶林 | B.M山上有亚寒带针叶林带分布 |
C.M山山麓是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 D.M山山顶有终年积雪 |
N山原本树木茂密,后因坡地开垦、水土流失,到上世纪90年代由于土层过薄已无法耕种而抛荒,至今N山仍只是杂草丛生的荒山。N山的景观变化体现了:
A.自然环境的差异性 | B.自然环境的整体性 |
C.自然环境的荒漠化 | D.自然环境的可持续性 |
图1为北半球某地地面状况示意图,7月份该地天气晴朗、稳定少变,则该地白天因热力原因形成的等压面分布状况如图2中图所示。
下表为2010年12月21日~12月27日哈尔滨和广州两城市的天气情况,分析回答下列各题:12月21日~27日期间哈尔滨和广州都曾受某种天气系统影响,这种天气系统是:
A.寒潮 | B.准静止锋 | C.冷锋 | D.低压 |
12月21日~27日期间,广州每日的最高气温或最低气温,都比哈尔滨高较多,其主要原因是:
A.南岭对冬季风的阻隔作用 | B.广州离海洋近 |
C.广州离冬季风源地远 | D.广州纬度低 |
下图为世界能源消费构成变化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①是石油,②的最大产区是拉西美洲,③是一种无污染能源 |
B.①是煤炭,②的最大产区是亚洲,③的分布普遍 |
C.①是天然气,②的最大产区是非洲,③是可再生能源 |
D.①是水电和核电,②的最大产区是欧洲,③在目前利用难度不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