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鄂尔多斯市初中毕业升学考试】.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小华进行了如下探究:
为探究像距与焦距的关系,他选用了焦距不同的凸透镜进行实验。实验时物体固定在光具座25 cm刻度线处,凸透镜固定在40 cm刻度线处不改变,如图所示。实验数据记录如下表:
实验序号 |
物距u/ cm |
焦距f/ cm |
像距v/ cm |
1 |
15 |
5 |
7.5 |
2 |
7.5 |
15 |
|
3 |
12 |
60 |
(1)分析表中数据可知:保持物距不变时,焦距越大则像距越 。
(2)实验序号1中成的像是 (选填“放大”或“缩小”)的实像, 就是利用这一原理制成的。
(3)做完序号3实验后,小华只更换一个f="13" cm的凸透镜安装在光具座40 cm刻度线处,发现无论怎样移动光屏,像依然模糊,为了使光屏上的像变清晰,他应该在光具座上的凸透镜前的适当位置再放置一个 (选填“凸透镜”或“凹透镜”)。
用如图16所示装置做“探究平面镜成像规律”的实验:
(1)为了找到像的位置,应选用__________代替平面镜。
(2) 小刚将蜡烛A点燃置于镜前,再拿一支大小和A相同的蜡烛B在镜后移动,直到看到它跟蜡烛A的像完全重合,进而得出像与物的大小 。
(3)研究完平面镜成像后,小马灵机一动设计了如下方案研究凸面镜成像的情况:
①器材;透明弧形(球冠形、厚度均匀)玻璃、光屏、长短不同的多支蜡烛、光具座.
②步骤:在光具座上,在透明弧形玻璃前某位置放一支点燃的蜡烛,先用光屏进行像的承接;然后再选择另一支相同的蜡烛,放在玻璃后面,直到与像的位置________,比较像与物的大小,观察像的正倒;改变蜡烛的位置做多次实验。
③实验记录如下:
蜡烛离弧形玻璃的距离 |
光屏上的像 |
玻璃后的像 |
|
很近 |
无 |
缩小 |
正立 |
较远 |
无 |
缩小 |
正立 |
很远 |
无 |
缩小 |
正立 |
④小马得出结论:凸面镜只能成_________(填“正立”或“倒立”)、________(填“放大”或“缩小”)的_______(填“虚”或“实”)像。
小凡同学在做“观察水的沸腾”实验中:
(1)他的操作如图15甲所示,其中错误之处是 。
(2)纠正错误后,每隔1min测出水的温度,并作出水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如图15乙所示,则水的沸点为℃,水在沸腾过程中温度的特点是 。
(3)某实验小组观察到如图15丙、丁所示的两种情景,你认为 图是水沸腾时的情景。
(4)为了减少从开始加热到沸腾的时间,可以采取哪些措施:(写出两点)
① ,② 。
在探究“重力的大小跟什么因素有关系”的实验中,按照图甲所示,把钩码逐个挂在弹簧测力计上,分别测出它们受到的重力,并记录在下面的表格中.
(1)把右图表格中的空格填写完整;
(2)图甲中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为____________N;
(3)根据表格中的实验数据,在图乙中画出重力与质量的关系图象;
(4)由图像可知物体的与________成正比,质量越大重力越大。
.如图所示,A是木块,B是长木板,C是弹簧测力计,另有砝码、棉布、毛巾等物。
(1).小芳在做“探究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因素”的实验时,应拉动弹簧测力计使木块作__________________运动.
(2).在图乙中,D是一个电动装置,可带动木板匀速运动。该装置相对图甲所示装置更具优势,请指出其中一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小双实验小组四位同学想利用上图乙的方案来探究长木板面与课本间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压力的关系。
①将一个同学的物理课本代替木块A放在水平木板上,通过弹簧测力计水平匀速拉动课本,此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是2N,课本与木板面间的摩擦力大小为_______N。
②在原来的课本上又放了另一个同学同样的课本,以改变课本与木板间的压力,这种方法:_________(选填“可行”或“不可行”)。
③通过多次实验,她们得到下表所示的实验数据:
分析表格中数据可以得出结论:当接触面的粗糙程度一定时,_________越大,________就越大。
在水平桌面上铺上粗糙程度不同的材料(如毛巾、棉布、木板等),让小车自斜面顶端从静止开始滑下,三次实验现象如下图所示,比较小车沿水平面运动的距离.
请你观察实验现象思考后回答:
(1).为了得出科学结论,三次实验中应使小车运动到斜面底端时的速度(选填“相等”或“不等”),即小车应从斜面上的____________处释放.
(2).三次实验中,小车在水平面上受到摩擦力最大的是第____次,这说明小车受到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的__________有关.
(3).进一步推理可知,若水平面绝对光滑(即小车不受摩擦力),则小车会在水平面上做____________________运动.
(4).若实验中让小车分别从不同高度由静止开始沿斜面下滑,最终静止在与斜面相接的水平木板或铺上棉布的板上。用刻度尺测量每次开始下滑时的高度h和在水平板面上滑行的距离s,记录如下表:
实验序数 |
水平板面 |
高度h/m |
水平距离s/m |
1 |
木板 |
0.20 |
1.00 |
2 |
木板 |
0.40 |
2.00 |
3 |
木板 |
0.60 |
3.00 |
4 |
铺上棉布的板 |
0.20 |
0.50 |
5 |
铺上棉布的板 |
0.40 |
1.00 |
6 |
铺上棉布的板 |
0.60 |
1.50 |
分析1、2、3次实验可得:小车在木板上滑行的水平距离s与在斜面上释放时的高度h的关系式为s= 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