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诗人刘禹锡有诗:“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导致诗歌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
A.门阀政治的衰落 | B.唐代都城的变迁 |
C.科举制度的出现 | D.唐代气候的变迁 |
有西方学者评价全体选民选举出的德国下院(德意志帝国议会)时说:“下院是汽车的第五个车轮。”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 )
A.各邦代表组成立法机构中的联邦议会 | B.德国民主制度保留了大量封建残余 |
C.德意志帝国政府向帝国议会负责 | D.德意志各邦共同推举帝国首相 |
19世纪法国思想家托克维尔对美国的体制称赞不已,说:“既像一个小国那样自由和幸福,又像一个大国那样光荣和强大。”其称赞的是( )
A.三权分立 | B.联邦制 |
C.中央集权制 | D.两党制 |
一名英国学者称:“英国人把议会比作政坛大本钟——除了还在那里闹出点动静外,没有更大用处”。这说明( )
A.代议制民主政治已丧失其存在基础 | B.议会不再代表广大选民的利益 |
C.出现了行政权逐渐扩张的走势 | D.英国人厌倦了资产阶级民主闹剧 |
“在罗马人的观念里,法律应该是不断发展的,以适应变化的情况,但不要变动太大。要用法律和客观的判断而不是个人的心血潮调和社会的各种关系……罗马法律也促进了普遍意义上的公平”。这反映了罗马法( )
A.保持习惯法传统 | B.强调维护民主法制的重要意义 |
C.崇尚自由和理性 | D.追求客观公正地解决现实问题 |
恩格斯把罗马法誉为“商品生产者社会的第一个世界性法律”。又说“罗马法是纯粹私有制占统治的社会的生活条件和冲突的十分经典性的法律表现,以致一切后的法律,都不能对它作任何实质性的修改。”据此可知罗马法产生和发展的主要动因是( )
A.疆域的不断拓展 | B.平民与贵族的斗争 |
C.商品经济的发展 | D.法学理论的丰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