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冲击——回应”曾是史学界解释中国近代历史的模式之一,强调“挑战——刺激——机遇——进步”的关系。下列选项中,符合这一模式对应关系的一组是( )
|
外部的冲击 |
中国的回应 |
A |
鸦片战争 |
开启了“师夷长技以自强”的近代化运动 |
B |
第二次鸦片战争 |
太平天国政权提出了农民群众的理想追求 |
C |
甲午中日战争 |
清廷实施军事改革,知识界与民众展开救亡图存斗争 |
D |
八国联军侵华 |
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 |
世界是一个相互依存的整体。联合国是当代世界重要的国际组织,其会徽见右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联合国成立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 |
B.世界地图有橄榄枝环相托,寓意世界和平 |
C.会徽重心处为联合国总部所在地纽约 |
D.会徽符号语言复杂,视觉形象逼真 |
法国将领在1919年预言:“这不是和平,这是二十年的休战。”其主要依据是
A.国际联盟软弱无力 |
B.英国推行“均势”政策 |
C.战胜国的宰割行径,激起战败国的复仇情绪 |
D.美国抛出了“十四点原则”,企图称霸世界 |
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人类历史发展的重要转折点,具有划时代的影响。这主要表现在二战
A.消除了国际秩序中的大国强权色彩 |
B.促进了世界政治经济的制度化进程 |
C.终结了帝国主义在世界的殖民统治 |
D.促成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建立 |
在近代历史上,法德两国之间多次发生战争。在战争过程中,法国遭受最严重失败的是
A.第一次世界大战 | B.第二次世界大战 |
C.反法同盟战争 | D.普法战争 |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反法西斯主要大国之间在军事上既合作又斗争。下列实物中,最能反映这一情况的是
A.一份“1940~1944年租借法受援国及物资”的清单 |
B.一枚铸有苏、美、英国旗和“1944年6月”的纪念币 |
C.一本20世纪40年代的中文版《开罗宣言》 |
D.一张布雷顿深林会议场景的照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