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21年,德国维登堡一家作坊印制了很多幅对帧木板画。其中一幅的左侧是基督跪在地上为门徒洗脚;右侧是高高在上的教皇伸出脚让跪在地上的信徒亲吻。这幅画意在( )
A.抨击罗马教廷 | B.推销“赎罪券” |
C.反对宗教改革 | D.倡导宗教宽容 |
毛泽东称赞《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在那个时期是一个比较好的东西……它带有革命性、民主性。”其中“革命性、民主性”主要是指
A.规定中华民国国民一律平等 |
B.从根本上否定了君主专制制度 |
C.规定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全体国民 |
D.规定了内阁制和三权分立的组织原则 |
陈旭麓先生在《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一书中说:革命过后的社会民众“呼唤一个能迅速结束动乱、稳定政局的人物。”同时指出“袁世凯是选举出来的,于法有据。”陈旭麓的论述旨在强调
A.袁世凯上台具有必然性 | B.袁世凯上台符合法律程序 |
C.社会动荡需要强势人物 | D.袁世凯上台利于社会发展 |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湖广总督等针对汉口、镇江一线“内地奸商依托洋商,任意私售私卖”现象,与列强力争,最终促成汉口、九江、镇江开埠设关。这表明
A.中外反动势力公开勾结 |
B.中国处理与列强外交关系的成熟 |
C.中国重视自身利益诉求 |
D.清政府成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 |
李鸿章认为,开口通商“于中国利害参半,未为全失”。下列各项中,符合这一认识方法的是
A.“内治不修,则外交实无可办之理” |
B.“都门被围御园火,五口通商弭兵祸” |
C.“租界中沉淀的不仅是罪恶,亦有工业文明的积累” |
D.“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藉外夷货物以通有无” |
“在此以后,外国渗透的方式从外贸领域扩大到投资、生产、金融各个领域,使中国日益陷入对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的依附地位。” 文中的“此”是指
A.《南京条约》 | B.《北京条约》 |
C.《马关条约》 | D.《辛丑条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