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1793年英国马戛尔尼使团来华,乾隆皇帝颁布上谕,宣称:“各处藩封到天朝进贡观光者,不特陪臣俱行三跪九叩之礼,即国王亲至,亦同此礼;今尔国王遣尔(指马戛尔尼)前来祝嘏(福),自应遵天朝法度,免失尔国王祝厘纳贡之诚。”
——摘编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1600-2000中国的奋斗》
材料二 钦差大臣耆英代表清政府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后,于1844年11月奏称:“夷情变幻多端,非出一致,其所以抚靖羁縻之法,亦不得不移步换形。固在格之以诚,尤须驭之以术,……有加以款接方可生其欣感者,并有付之包荒(包容)不必深与计较方能于事有济者。”
——同上
材料三 新中国成立以来,在外交方面取得了辉煌的成就。截至2008年底,中国与171个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共参加了130多个政府间国际组织,缔结了近20000项双边条约,参加了300多个多边条约,参加了24项联合国维和行动,派出维和官兵11063人次。
——摘编自中国外交部编《中国外交》(2009年版)、2009年10月《世界知识画报》
(1)依据材料一指出当时清朝统治者的对外态度及其在对外关系方面的影响。
(2)材料二反映出这时某些清朝官员的对外态度有了怎样的变化?
(3)概括材料一、二、三所反映的不同时期中国外交的基本特点及其形成的主要原因
有学者认为,近代中国在西方的冲击下,带来深重灾难的同时又是一次精神上的强击。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鸦片战争的整个过程里,中国以中世纪的武器、中世纪的政府、中世纪的社会来对付近代化的敌人。战争以严酷的事实暴露了这种差距,促使一批爱国知识分子在比较中思考。于是,在中国社会缓慢地发生变化的同时,出现了《海国图志》、《瀛环志略》等等著作。……地理学中寄托了他们经世匡时的苦心,并标示了中国文化近代化的开端。可惜的是,在当时,对这两部意在醒世的著作予以最大注意的,不是中国人,而是日本人。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材料二 1840年以来,中国因外患而遭受的每一次失败都产生过体现警悟的先觉者。但他们的周围和身后没有社会意义上的群体,他们走得越远就越是孤独。甲午大败,“成中国之巨祸”,中国的民族具有群体意义的觉醒也因此而开始。这是近代百年的一个历史转机。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材料三倡导维新的人物,无一不受西方的影响。真正了解西方文化,又能洞察中国病源所在的为严复。……讲富强、救危亡,惟用西洋之术。……今日之要政为鼓民力、开民智、新民德,实施的事项莫亟于废八股,即汉学、宋学、词章亦皆宜束之高阁。他复就物竞、天择、弱肉强食、优胜劣败、适者生存的原理,阐发救亡的论证。
——郭廷以《近代中国史纲》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述19世纪中叶中国文化近代化开端的表现。
(2)根据材料二,19世纪末中国民族精神发生什么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产生这种变化的背景。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严复在维新理论宣传上的积极影响。
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
1904年清政府颁布的“癸卯学制”的立学宗旨 1.无论何等学堂,均以忠孝为本,以中国经史之学为基。 2.俾学生心术壹归于纯正,而后以西学渝(渗透)其智识,练其艺能,务期他日成材,各适实用,以仰副国家造就通才,慎防流弊之意。 |
1922年中华民国仿美国教育体制,颁布的“任戌学制”的立学宗旨 1.应社会进化之需要; 2.挥平民教育精神; 3.谋个性之发展; 4.注意国民经济力; 5.注意生活教育; 6.使教育易于普及; 7.多留些地方伸缩余地。 |
比较两份学制的立学宗旨,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两者的不同之处,并分析1922年“任戌学制”立学宗旨形成的原因。(所指出的不同之处要明确清楚,原因需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
材料一:以雅典为代表的古希腊民主制度,从梭伦改革开始,到克里斯提尼改革时确立,到伯里克利时期达到巅峰,最后因马其顿亚历山大的征服而结束。古希腊民主虽然只存在很短的时间,同时其制度设计也是相当的简单和粗糙,且带有其自身无法克服的弱点和局限性;但是它却是人类实践民主和追求自由的开始,是后世追求民主、自由的不竭的智慧源泉,是人类文明史上璀璨的明珠。
——任建林:《关于古希腊民主制度之局限研究》
材料二 战后人们最初反对君主制和贵族政治的思想,引导着美国人建立了一些行政首脑软弱无力、上院不起什么作用的州政府;新的宪法则建议有一个权力很大的行政首脑和同众议院权力相当的参议院。
——【美】J.布卢姆《美国的历程》(上)
材料三 共和国总统,由参议院与众议院联合而成的国民议会,依绝对多数票选出。总统任期七年,连选连任。……凡曾统治过法国的家族成员不得当选为共和国总统……共和国总统与参众两院议员共有创议法律之权。总统公布两院所通过之法律,监督并保证其施行。……参议院得组成最高法院,以审判共和国总统和部长及审理危害国家安全案。
一——摘编自《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古希腊民主的“自身无法克服的弱点和局限性”。你是如何理解古希腊民主是“人类文明史上璀璨的明珠”的?
(2)依据材料二,概括美国共和制建立的背景。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近代美国是如何交破古希腊民主的局限的?
(3)根据材料三,分析1875年宪法对法国政治文明发展的影响。
材料一:路德(1483—1546)造就了路易十四(1638—1715)。(注:路易十四,法国国王,是欧洲君主专制的典型和榜样)
材料二 德国?她在哪里?我们怎么才能找到她?
——歌德
统一和法律和自由,为了德意志祖国。
——霍夫曼
材料三 1870年,工业化的德国从欧洲崛起成为欧洲经济与政治生活的一件大事。到1914年,全世界与电力有关的产业有一半来自德国,德国钢产量几乎是英国钢产量的两倍。德国超过英国,成为欧洲工业的核心地区。……一些国家衰落和一些国家强大,这些因素都成为世界不稳定的根源。
——摘自(英)理查德·奥弗里《泰晤士世界历史》等
材料四 在威廉二世的第二帝国和阿道夫·希特勒的第三帝国的统治下,德国人在殖民地和被他们征服的其他国家中寻求生存空间,在……新的第四帝国中,战后的德国人发现了一个能吸收其进出口商品和活力的新的经济生存空间。
——(美)哈特里奇《第四帝国的崛起》
(1)材料一中,如何理解“路德造就了路易十四”?
(2)材料二中,诗人们呼喊着统一的德意志,德国统一的标志是?
(3)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分析1870—1914年德国经济迅速发展的原因。并谈谈对“这些因素都成为世界不稳定的根源”的理解。
(4)材料四中,“战后德国发现……经济生存空间”是指?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955年8月,中埃签订贸易协定,埃及从中国进口钢材,中国购买埃及棉花。次年,中埃正式建交。之后,苏伊士运河危机爆发,中国政府向埃及提供了2000万瑞士法郎的无偿援助。
1955年9月,中国售往缅甸的钢材、生丝、棉纱、玻璃、毛毯以及油漆、瓷砖、花布等物资到达仰光。
1956年5月,日本政府同意与中国互派民间贸易代表。
1956年6月,中柬两国在北京签订了议定书,规定中国1956年至1957年间无偿给予柬埔寨价值800万英镑的援助。
1957年7月,中国与阿富汗签订两国间首个贸易协定。
1958年7月,在苏丹困难之际,中国以易货方式购进100万英镑的棉花,推动了1959年初两国建交。
——摘编自刘磊《万隆会议与中国同亚非国家的经贸关系》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中国与亚非国家经贸关系所呈现的特点。
(2)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中国与亚非国家发展经贸关系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