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虞集,字伯生。父汲,娶杨氏。集三岁即知读书,是岁乙亥,汲挈家趋岭外,干戈中无书册可携,杨氏口授文,闻辄成诵。比还长沙,就外傅,始得刻本,则已尽读诸经,通其大义矣。
大德初,授大都路儒学教授,虽以训迪为职,而益自充广,不少暇佚。除国子助教,即以师道自任,诸生伺其退,每挟策趋门下卒业,他馆生多相率诣集请益。除博士,监祭殿上,有刘生者,被酒失礼俎豆间,集言诸监,请削其籍。大臣有为刘生谢者,集持不可,曰:“国学,礼义之所出也,此而不治,何以为教!”竟黜刘生。
泰定初,考试礼部,所取每称得人。有旨采辑本朝典故修《经世大典》,命集与赵世延同任总裁。俄世延归,集专领其事,再阅岁,书乃成,凡八百帙。帝以集弘才博识,无施不宜,一时大典册咸出其手。集每承诏,有所述作,必以帝王之道治忽之故从容讽切冀有感悟承顾问及古今政治得失尤委曲尽言。时世家子孙以才名进用者众,患其知遇日隆,每思有以间之。既不效,则相与摘集文辞,指为讥讪,赖天子察知有自,故不能中伤。
论荐人材,必先器识;评议文章,不折之于至当不止,其诡于经者,文虽善,不与也。虽以此二者忤物速谤,终不为动。光人龚伯璲,以才俊为马祖常所喜,祖常为御史中丞,伯璲游其门,祖常亟称之,欲集为荐引,集不可,曰:“是子虽小有才,然非远器。”祖常犹未以为然。邀集过其家,设宴,酒半,出荐牍求集署,集固拒之。
至正八年,以病卒,年七十有七。
《元史•虞集 虞刚简 虞汲传》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比还长沙比:等到。 | B.虽以此二者忤物速谤速:招致。 |
C.不少暇佚佚:丢失。 | D.文虽善,不与也与:赞许。 |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必以帝王之道治忽之/故从容讽切/冀有感悟/承顾问及古今政治/得失尤委曲尽言/ |
B.必以帝王之道/治忽之故/从容讽切/冀有感悟/承顾问及古今政治得失/尤委曲尽言/ |
C.必以帝王之道/治忽之故/从容讽切/冀有感悟/承顾问及古今政治/得失尤委曲尽言/ |
D.必以帝王之道治忽之/故从容讽切/冀有感悟/承顾问及古今/政治得失尤委曲尽言/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虞集评人论文,坚持原则。他评论人才注重器量识见,评议文章重视经义,即使因此触怒他人也不改变;马祖常力荐龚伯璲,虞集却认为他无才不能担当大事,拒绝签署推荐书。 |
B.虞集重视师道,捍卫礼义。他在任儒学教授时,自觉充实知识;任国子助教时,诲人不倦;刘生在祭祀上有失礼行为,他坚持主张将其开除。 |
C.虞集鸿才博识,深受重用。因赵世延归家,虞集专领修撰《经世大典》之事,完成该书;皇上认为虞集经手之事无所不宜,当时的大典册立之文都出自其手。 |
D.虞集天资聪颖,记忆超群。三岁时他随家人避难岭外,母亲杨氏口授文章给他,他很快就能记诵,返回长沙后得到刻本,终于得以了解经书内容,通晓其大义。 |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诸生伺其退,每挟策趋门下卒业,他馆生多相率诣集请益。
(2)时世家子孙以才名进用者众,患其知遇日隆,每思有以间之。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刘汲,字直夫,眉州丹棱人。绍圣四年进士。金人再犯京师,诸道不知朝廷动息者三月。冯延绪传诏抚谕,谓车驾出郊定和议,令诸道罢兵。汲谓副总管高公纯曰:“诏书未可遽信。”公纯问故,汲曰:“诏下以去年十二月,邓州去京七百里,今始至州,何也?安有议和以三月,而敌犹未退乎?此必金人胁朝廷以款勤王之师尔,可速进兵。”公纯难之,汲请自行,公纯不得已俱至南阳,不进,汲独驰数十骑赴都城,二帝已北行,汲素服恸哭。寻代公纯摄帅事,捐金帛飨士,为战守计。就加直龙图阁、知邓州兼京西路安抚使。
金人复渡河,谍知邓州为帝行在所,命其将银朱急攻京西,汲遣副总管侯成林守南阳。金人奄至,杀成林。汲集将吏谓曰:“吾受国恩,恨未得死所!金人来必死,汝有能与吾俱死者乎?”皆流涕曰:“惟命!”民有请涉山作寨以避敌者,汲曰:“是弃城矣。然若属俱死无益。”乃下令曰:“城中有材武愿从军者听留,余从便。”得敢死士四百人,又令曰:“凡仕于此,其听送其家,寅出午反,违者从军法。”众皆感服,无一人失期。
及南阳陷,命将戚鼎将兵三千逆战,及命靳仪与赵宗印分西、南门犄之。汲自以牙兵四百登阵望,见宗印从间道遁,即自至鼎军中,麾其众阵以待,敌至皆死斗,敌却。俄而仪败金人攻之益急,矢下如雨,军中请汲去,汲不许,曰:“使敌知安抚使在此为国家致死。”敌大至,汲死之。事闻,赠太中大夫,谥忠介。
——选自《宋史·列传第二百七·忠义三》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无一人失期失:超过 | B.公纯难之难:诘难,责难 |
C.邓州去京七百里去:距离 | D.敌大至,汲死之死:为……而战死 |
下列各组中加线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A.麾其众阵以待辱其群臣 |
B.诸道不知朝廷动息者三月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
C.凡仕于此沛公居山东时,贪于财货… |
D.使敌知安抚使在此为国家致死身死国灭,为天下笑者 |
以下各组句子中,都能表现刘汲“有谋略”的一组是()
①此必金人胁朝廷以款勤王之师尔,可速进兵②是弃城矣。然若属俱死无益
③凡仕于此,其听送其家,寅出午反,违者从军法④麾其众阵以待,敌至皆死斗
⑤矢下如雨,军中请汲去,汲不许⑥使敌知安抚使在此为国家致死
A.①②③ | B.①④⑥ | C.②④⑤ | D.③⑤⑥ |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安有议和以三月,而敌犹未退乎?
(2)寻代公纯摄帅事,捐金帛飨士,为战守计。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后面题(8分)
冯异字公孙,颍川父城人也。汉兵起,异为王莽拒汉。光武略地颍川,异间出行属县,为汉兵所执。时异从兄孝从光武,因荐异,得召见。及光武为司隶校尉,道经父城,异等即开门奉牛、酒迎。光武自蓟东南驰,晨夜草舍,至饶阳无蒌亭。时天寒烈,众皆饥疲,异上豆粥。光武使异别收河间兵。还,拜偏将军。异为人谦退不伐,行与诸将相逢,辄引车避道。进止皆有表识。每所止舍,诸将并坐论功,异常独屏树下,军中号曰“大树将军”。军士皆言愿属大树将军,光武以此多之。
建武三年春,大司徒邓禹要异共攻赤眉。异曰:“异与贼相拒且数十日,虽屡获雄将,余众尚多,可稍以恩信相诱,难卒用兵破也。”禹不从。大战移日,赤眉阳败,弃辎重走。车皆载土,以豆覆其上,兵士饥,争取之。赤眉引军还击,禹军溃乱。异兵救之,赤眉小却。异以士卒饥倦,可且休,禹不听,复战,大为所败,死伤者三千余人。异复坚壁,收其散卒,与贼约期会战。使壮士变服与赤眉同,伏于道侧。旦日,赤眉使万人攻异前部,异裁出兵以救之。贼见势弱,遂悉众攻异,异乃纵兵大战。日昃,贼气衰,伏兵卒起,衣服相乱,赤眉不复识别,众遂惊溃。追击,大破于崤底。异自以久在外,不自安,上书思慕阙廷,愿亲帷幄,帝不许。后人有章言异专制关中,号为“咸阳王”。帝使以章示异。异惶惧,上书谢。后数引宴见,定议图蜀,留十余日,令异妻子随异还西。
夏,遣诸将上陇,为隗嚣所败,乃诏异军栒邑。未至,隗嚣乘胜使其将行巡将二万余人下陇,因遣巡取栒邑。异即驰兵,欲先据之。潜往闭城,偃旗鼓。行巡不知,驰赴之。异乘其不意,卒击鼓建旗而出。巡军惊乱奔走,追击数十里,大破之。异上书言状,不敢自伐。九年春,诸将共攻冀,不肯拔,欲且还休兵,异固持不动,常为众军锋,病发,薨于军。
(选自《后汉书·冯异传》有删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赤眉引军还击还击:回来攻击 |
B.军士皆言愿属大树将军,光武以此多之多:称赞 |
C.乃诏异军栒邑军:驻军 |
D.异上书言状,不敢自伐自伐:亲自讨伐 |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时异从兄孝从光武,因荐异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
B.异以士卒饥倦,可且休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 |
C.禹不听,复战 ,大为所败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
D.诸将共攻冀,不肯拔,欲且还休兵 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 |
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冯异善于用兵的一项是( )
①行与诸将相逢,辄引车避道
②时天寒烈,众皆饥疲,异上豆粥
③余众尚多,可稍以恩信相诱
④使壮士变服与赤眉同,伏于道侧
⑤上书思慕阙廷,愿亲帷幄
⑥潜往闭城,偃旗鼓
①②⑤ B. ②④⑥
C. ①③⑤ D. ③④⑥下列对文意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冯异曾为王莽旧吏,在潜出城巡视属县时,被汉兵捉住。经人推荐被刘秀召见。后来成为光武帝独当一面的一员大将。“上豆粥”一事可见其与光武帝为患难之交。 |
B.每当诸将领谈论功劳时,冯异常躲避在大树下,军中称他为“大树将军”。虽然大家愿意跟随他,但此事也不能不表现出他还缺乏大将风度。 |
C.在最初攻打赤眉时,冯异认为士卒饥倦,应该休息,不宜出战。邓禹没听他的意见,继续出战,而赤眉军失败,弃辎重而逃。 |
D.冯异认为长久在外带兵,心里很不踏实,就呈奏章说思慕朝廷,希望在朝廷任职,光武帝没准许。后来有人说冯异在关中独断专行,光武帝亲自拿奏章给他看,他十分害怕,又呈奏章表示感谢。 |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可稍以恩信相诱,难卒用兵破也
②贼见势弱,遂悉众攻异,异乃纵兵大战
③后数引宴见,定议图蜀,留十余日,令异妻子随异还西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陈公神道碑铭
曾巩
公讳世卿,字光远,南剑州沙县人也。公为儿时,书木叶为诗,其父见之大惊,遂使学,以笃志闻于乡。中雍熙二年进士,为衡州军事推官,改静安军节度推官。
王小波、李顺盗蜀,州县多不能保,东围静安,公应变,为箭笴兵械城守之具百余万,约其属分城守之。围既久不解,分城者疑惧意懈,出语动公,公以义谯数勉之。而间谓州长张雍曰:“此属留之则溃人心,纵之使求外兵,则两全。”雍听其言。盗数万人围静安八十日,公奋励距敌,射其裨将一人,应手死。又射至数百人,无不辄死。盗以故不敢迫。外兵来救。乃卒解静安之围。事闻,即其军,以公为掌书记,父丧不许去官。
自宋兴小吏势,盗起往往转掠数百千里,吏辄弃城走。及公之保静安,则若吏力皆可以有为者。然公之于此时,盖亦易无为有,以少胜众,此材智烈丈夫之所为。小拘常见之人,亦安能责其此出哉?
公在静安七年,还为秘书郎。真宗即位,为荆湖北路转运使。澧州诸蛮夺澧旁地耕守,数纵兵入盗,积十余岁莫能却。公至,诸蛮畏悦,皆还就溪洞,而归故所掠地与人。公因筑三塞以备蛮,诏书嘉奖。
公去久之。而后吏不能善蛮,蛮亦辄复入盗。天子问公前所以服蛮者何为,而今将治之者何出,公具对而刊其稿,世故莫知其何术也。
公在荆湖岁余,擢为秘书少监,知广州,赐金紫服,至则罢计口鬻盐,人以休息。海外国来献,多人徒以食县官,而往往皆射利于中国也。天子以公善谋,问公所以纲理之者,公以谓以国之小大,裁其使员,授官之多少,通其公献,而征其私货,可以息弊。从之。居南海四年,未及召而得疾卒,享年六十有四。
(选自《曾巩文集》,有改动)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小波、李顺盗蜀盗:叛乱 |
B.公以义谯数勉之数:多次 |
C.盖亦易无为有易:改变 |
D.公具对而刊其稿刊:刊发 |
下列句子中,全都表现陈世卿“善谋”的一组是()
①公为儿时,书木叶为诗②纵之使求外兵,则两全
③公奋励距敌,射其裨将一人④公至,诸蛮畏悦
⑤至则罢计口鬻盐,人以休息⑥公以谓以国之小大,裁其使员
A.①③④ | B.②⑤⑥ | C.①③⑤ | D.②④⑥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陈世卿守静安时,和属下约定分守几座城池,互相照应。由于被围时间很长,属下怀疑害怕而松懈,要求陈世卿让他们回来一起守静安,陈世卿没有同意。 |
B.盗贼几万人包围静安八十多天,因为陈世卿奋勇拒敌,射死几百贼兵,使贼兵不敢逼近攻城,后来因为有援兵来救,静安之围被解除。 |
C.澧州境内的各少数民族人经常夺取澧州旁边的耕地,多次出兵抢劫百姓,十几年来没有人能够击退他们。陈世卿到任后这事得到解决,但他走后又出现反复。 |
D.外国使节来进贡,很多人只是因为要依靠朝廷吃饭,并且常常来谋取财利,陈世卿想出办法来整顿此事,皇帝采纳了他的意见。 |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自宋兴小吏势,盗起往往转掠数百千里,吏辄弃城走。(5分)
(2)小拘常见之人,亦安能责其此出哉?(5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
颜之推,字介,琅邪临沂人也。父勰,梁湘东王萧绎镇西府谘议参军。之推早传家业,年十二,值绎自讲《庄》《老》,便预门徒。虚谈非其所好,还习《礼》《传》,博览群书,无不该洽【注】,词情典丽,甚为西府所称。绎以为其国左常侍,加镇西墨曹参军。好饮酒,多任纵,不修边幅,时论以此少之。绎遣世子方诸出镇郢州,以之推掌管记。值侯景陷郢州,频欲杀之,赖其行台郎中王则以获免,被囚送建业。景平,还江陵。时绎已自立,以之推为散骑侍郎,奏舍人事。后为周军所破。大将军李显庆重之,荐往弘农,令掌其兄阳平公远书翰。值河水暴长,具船将妻子来奔,经砥柱之险,时人称其勇决。显祖见而悦之,即除奉朝请,引于内馆中,侍从左右,颇被顾眄。天保末,从至天池,以为中书舍人,令中书郎段孝信将敕书出示之推。之推营外饮酒,孝信还以状言,显祖乃曰:“且停。”由是遂寝。
寻迁中书舍人。帝时有取索,恒令中使传旨,之推禀承宣告,馆中皆受进止。呈进文章,皆是其封署,于进贤门奏之,待报方出。兼善于文字,监校缮写,处事勤敏,号为称职。帝甚加恩接,顾遇逾厚,为勋要者所嫉,常欲害之。崔季舒等将谏也,之推取急还宅,故不连署。及召集谏人,之推亦被唤入,勘无其名,方得免祸。
及周兵陷晋阳,帝轻骑还邺,窘急计无所从,之推因宦者侍中邓长颙进奔陈之策,仍劝募吴士千令人以为左右,取青、徐路共投陈国。帝甚纳之,以告丞相阿那肱等。阿那肱不愿入陈,劝帝送珍宝累重向青州。虽不从之推计策,然犹以为平原太守,令守河津。齐亡,入周,大象末为御史上士。隋开皇中,太子召为学士,甚见礼重。寻以疾终。有文三十卷,撰《家训》二十篇,并行于世。(节选自《北齐书·颜之推》)(节选自《北齐书·颜之推》)
【注】该洽:博通,广博。对下列句子中画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大将军李显庆重之重:器重 |
B.即除奉朝请除:授官 |
C.孝信还以状言状:告状 |
D.勘无其名,方得免祸勘:核对 |
以下各组句子中,直接表明颜之推有才华的一组是()
①词情典丽,甚为西府所称②侍从左右,颇被顾眄
③禀承宣告,馆中皆受进止④兼善于文字,监校缮写
⑤之推亦被唤入⑥有文三十卷,撰《家训》二十篇
A.①②⑤ | B.①④⑥ |
C.②③⑥ | D.③④⑤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颜之推很早就继承了家传的学业,十二岁就以门徒身份听萧绎讲授《庄》《老》,但他不喜欢这种虚谈,回到家里读书。 |
B.侯景攻陷郢州时,曾经多次想杀掉颜之推,有赖行台郎中王则说情才将其赦免,把他囚禁送至建业,后来颜之推回到江陵。 |
C.皇帝对颜之推恩宠很重,待遇越来越优厚,这种情况遭到了功勋卓著官居要职的人的嫉妒,甚至有了加害颜之推的企图。 |
D.北齐灭亡后,颜之推进入北周的朝廷做官,先是被任命为御史上士,后来又被太子召为学士,受到了太子的礼待和重用。 |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好饮酒,多任纵,不修边幅,时论以此少之。
(2)值河水暴长,具船将妻子来奔,经砥柱之险,时人称其勇决。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问题。
送职方郎中王君赴任序金 实
守令之誉,出于私爱狎昵者[1],固不足信;见于贤士大夫之称许,宜若可信矣,然君子好扬人之善而讳称人之恶,故犹有不足征者。然则如之何而可?亦惟闾阎之细民,田野之鄙夫,穷乡蔀[2]屋之妇人小子,心不留毁誉,言不知触讳,感悦而归之,斯可信矣。此古之观风者所以采民谣而识循吏,知教化,用是道也。
余友王韦庵,永乐中为深泽令,在县且二十余年,示民以教化,字之如子,民实爱戴之如父母。尝坐擅发官廪赈民,逮于理,得输役以赎。民驱牛车二百辆代之役,弥月而竟,迎令还治,歌舞填道。又尝疾遘几危,民徬徨奔走,以香燃膊祷于神,谒医救疗之,无不至。疾间[3],则刲羊豕[4],巷歌醉饱以自庆。其得民若此类者不可殚纪[5]。去县之日,民摭[6]其善政为歌谣,言虽不能成章而意以独至。后为东朝官,营居室于长安西门,其民有不远数百里,操畚锸[7]负砖瓦来趋其事者数十人,不浃[8]旬而成。此余所目见者也。
及出为松江同知,首奏免逋租数十万,理冤狱,活无辜民以千数,劬[9]力于民隐,如居深泽时。细民悦而归人,亦如深泽之民。每由公事至旁郡,求直者累累然相属于道,至拥其舟不得行。余适与君邂逅于檇[10]李,又尝目见之。若是以观,君之所为,其得誉于人,非惟不出于私爱狎昵者之中,而见称于贤士大夫之文章,亦非过情矣。直不知视古之循良又何如邪?
内艰[11]服除,来朝京师。大司马王公素知其贤,言于上,以为职方郎中。我国家太平六七十年,内外军政虽有成法,然历年既久,消长不齐,中间牵合填补,宁无蔽欺纷纠之弊?皇上所以究心于此,分遣大臣巡行四方清理之,正欲辨别其是非真伪,以为取舍,庶使军之部伍有稽,而民之版图不乱,其法甚良而密,而职方实莅其事。三二年间,枉抑赴诉者听理于司马门,经时历岁,有不得命而不免于饥冻死亡者矣。今大司马既委君以此任,君当为知己者用,则将忘己之利害,以别白其是非,使枉者直,抑者伸,无告者依依有所赖,亦如深泽、松江之民,则君之才之德,为大臣之所荐闻,为天子之所举用,可无负矣,岂不毅然大丈夫哉!慎毋致人曰:“功名不及于居守令时。”则甚不可也。
太学生陈[王献]君之姻友也以郡人之意来征言余辱与君有撩寀之好故因[王献]之请而致忠告焉。君名源,字启泽,漳之龙岩人。登甲申进士第,博学善属,韦庵其别号云。
(1)狎昵:亲昵。(2)蔀(bǒu)屋:用草席盖顶的房屋。指穷人所住的房屋。(3)疾间:疾病痊愈。(4)刲(kuī):宰杀。(5)殚纪:尽记。(6)摭(zhí):拾取,收集。(7)锸(chā):铁锹。(8)浃(jiā):满。(9)劬(qú):勤劳。民隐:人民的痛苦。(10)檇(zuì)李:古地名,在今浙江嘉兴市西南。(11)内艰:指母丧。服除:服丧期满后除去丧服。(12)僚寀(cài):同僚。对下列句子中的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字之如子字:养育 |
B.庶使军之部伍有稽庶:希望 |
C.不浃旬而成旬:十五天 |
D.博学善属文属:连缀 |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见于贤士大夫之称许州司临门,急于星火 |
B.在县且二十余年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 |
C.细民悦而归之泉涓涓而始流 |
D.君之才德为大臣之所荐闻请以赵十五城为秦王寿 |
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太学生陈[王献]/君之姻友/也以郡人之意来征言/余辱与君有撩寀之好/故因[王献]之请而致忠告焉。 |
B.太学生陈[王献]/君之姻友也/以郡人之意来征言/余辱与君有撩寀之好/故因[王献]之请而致忠告焉。 |
C.太学生陈[王献]/君之姻友也/以郡人之意来征/言余辱与君有撩寀之好故/因[王献]之请而致忠告焉。 |
D.太学生陈[王献]君/之姻友也/以郡人之意/来征言余/辱与君有撩寀之好/故因[王献]之请而致忠告焉。 |
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2分)
(1)尝坐擅发官廪赈民,逮于理,得输役以赎。
(2)及出为松江同知,首奏免逋租数十万,理冤狱,活无辜民以千数。
(3) 大司马王公素知其贤,言于上,以为职方郎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