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甘罗者,甘茂孙也。茂既死后,甘罗年十二,事秦相文信侯吕不韦。
秦始皇帝使刚成君蔡泽于燕,三年而燕王喜使太子丹入质于秦。秦使张唐往相燕,欲与燕共伐赵以广河间之地。张唐谓文信侯曰:“臣尝为秦昭王伐赵,赵怨臣,曰:‘得唐者与百里之地。’今之燕必经赵,臣不可以行。”文信侯不快,未有以强也。甘罗曰:“君侯何不快之甚也?”文信侯曰:“吾令刚成君蔡泽事燕三年,燕太子丹已入质矣,吾自请张卿相燕而不肯行。”甘罗曰:“臣请行之。”文信侯叱曰:“去!我身自请之而不肯,女焉能行之?”甘罗曰:“大项橐生七岁为孔子师。今臣生十二岁于兹矣,君其试臣,何遽叱乎?”于是甘罗见张卿曰:“卿之功孰与武安君?”卿曰:“武安君南挫强楚,北威燕、赵,战胜攻取,破城堕邑,不知其数,臣之功不如也。”甘罗曰:“应侯之用于秦也,孰与文信侯专?”张卿曰:“应侯不如文信侯专。”甘罗曰:“卿明知其不如文信侯专与?”曰:“知之。”甘罗曰:“应侯欲攻赵,武安君难之,去咸阳七里而立死于杜邮。今文信侯自请卿相燕而不肯行,臣不知卿所死处矣。”张唐曰:“请因孺子行。”令装治行。
行有日,甘罗谓文信侯曰:“借臣车五乘,请为张唐先报赵。”文信侯乃入言之于始皇曰:“昔甘茂之孙甘罗,年少耳,然名家之子孙,诸侯皆闻之。今者张唐欲称疾不肯行,甘罗说而行之。今愿先报赵,请许遣之。”始皇召见,使甘罗于赵。赵襄王郊迎甘罗。甘罗说赵王曰:“王闻燕太子丹入质秦欤?”曰:“闻之。”曰:“闻张唐相燕欤?”曰:“闻之。”“燕太子丹入秦者,燕不欺秦也。张唐相燕者,秦不欺燕也。燕、秦不相欺者,伐赵,危矣。燕、秦不相欺无异故,欲攻赵而广河间。王不如赍臣五城以广河间,请归燕太子,与强赵攻弱燕。”赵王立自割五城以广河间。秦归燕太子。赵攻燕,得上谷三十城,令秦有十一。
甘罗还报秦,乃封甘罗以为上卿,复以始甘茂田宅赐之。
太史公曰甘罗年少然出一奇计声称后世虽非笃行之君子然亦战国之策士也方秦之强时天下尤趋谋诈哉。
(节选自《史记》卷七十一《樗里子甘茂列传第十一》)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事秦相文信侯吕不韦事:侍奉 |
B.文信侯不快,未有以强也强:勉强 |
C.赵襄王郊迎甘罗郊:郊区 |
D.王不如赍臣五城以广河间赍:赠送 |
下列用“/”给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太史公曰/甘罗年少然/出一奇计/声称后世/虽非笃行之君子/然亦战国之策士也/方秦之强时/天下尤趋谋诈哉 |
B.太史公曰/甘罗年少/然出一奇计/声称后世/虽非笃行之君子/然亦战国之策士也/方秦之强时/天下尤趋谋诈哉 |
C.太史公曰/甘罗年少然/出一奇计/声称后世/虽非笃行之君子/然亦战国之策士也/方秦之强/时天下尤趋谋诈哉 |
D.太史公曰/甘罗年少/然出一奇计/声称后世/虽非笃行之君子/然亦战国之策士也/方秦之强时天下/尤趋谋诈哉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甘罗奉事吕不韦的时候,虽然年纪只有十二岁,但是却帮吕不韦完成了游说张唐去赵国任相的任务。 |
B.甘罗游说张唐运用了作比较的游说技巧,将张唐和武安君比,应侯和文信侯吕不韦比,借武安君被赐死警示张唐,达到游说目的。 |
C.张唐出行是甘罗游说的第一步,接着甘罗借张唐出行游说赵王,让赵王主动割了五座城给秦国。 |
D.秦国把燕太子送回去后,赵国攻打燕,得了三十座城,让秦国也得到了十一座城的好处。 |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秦使张唐往相燕,欲与燕共伐赵以广河间之地。
(2)应侯之用于秦也,孰与文信侯专?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孙 武
苏洵
①天下之士与之言兵,而曰我不能者几人?求之于言而不穷者几人?言不穷矣,求之于用而不穷者几人?呜呼!至于用而不穷者,吾未之见也。
②《孙武十三篇》,兵家举以为师。然以吾评之,其言兵之雄乎!其书论奇权密机,出入神鬼,自古以兵著书者罕所及。以是而揣其为人,必谓有应敌无穷之才。不知武用兵乃不能必克,与书所言远甚。
③吴王阖庐之入郢也,武为将军。及秦楚交败其兵,越王入践其国,外祸内患,一旦迭发,吴王奔走,自救不暇。武殊无一谋以弭斯乱。若按武之书以责武之失,凡有三焉。《九地》曰:“威加于敌,则交不得合。”而武使秦得听包胥之言,出兵救楚,无忌吴之心,斯不威之甚。其失一也。《作战》曰: “久暴师则钝兵挫锐,诸侯乘其弊而起。”且武以九年冬伐楚,至十年秋始还,可谓久暴矣。越人能无乘间入国乎!其失二也。又曰: “杀敌者,怒也。”今武纵子胥、伯嚭鞭平王尸,复一夫之私忿以激怒敌,此司马戍、子西、子期所以必死仇吴也。勾践不颓旧冢① 而吴服,田单谲燕掘墓而齐奋,知谋与武远矣。武不达此,其失三也。
④然则始吴能以入郢,乃因胥、嚭、唐、蔡之怒,及乘楚之不仁,武之功盖亦鲜耳。夫以武自为书,尚不能自用以取败北。况区区祖其故智余论者而能将乎!
⑤且吴起与武,一体之人也,皆著书言兵,世称之曰“孙吴”。然而吴起之言兵也,轻法制,草略无所统纪,不若武之书词约而意尽,天下之兵说皆归其中。
⑥然吴起始用于鲁,破齐;及入魏,又能制秦兵;入楚,楚复霸。而武之所为反如是,书之不足信也,固矣。
(选自《权书》,有删改)
【注】旧冢:这里指吴王的祖坟。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武殊无一谋以弭斯乱弭:消除 |
B.威加于敌,则交不得合交:交战 |
C.况区区祖其故智余论者而能将乎祖:效法 |
D.草略无所统纪略:简略 |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求之于用而不穷者几人 | B.兵家举以为师 勾践不颓旧冢而吴服 若按武之书以责武之失 |
C.其失一也 | D.至于用而不穷者,吾未之见也 |
杀敌者,怒也 书之不足信也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久暴师则钝兵挫锐,诸侯乘其弊而起。
(2)夫以武自为书,尚不能自用以取败北。第③段中,苏洵分条列出孙武的“三失”,表明了他对孙武怎样的看法?请用一句话概括。
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小题。
石奢者,楚昭王相也。坚直廉正,无所阿避。行县,道有杀人者,相追之,乃其父也。纵其父而还自系焉。使人言之王曰:“杀人者,臣之父也。夫以父立政,不孝也;废法纵罪,非忠也;臣罪当死。”王曰:“追而不及,不当伏罪,子其治事矣。”石奢曰:“不私其父,非孝子也;不奉主法,非忠臣也。王赦其罪,上惠也;伏诛而死,臣职也。”遂不受令,自刎而死。
李离者,晋文公之理也。过听杀人,自拘当死。文公曰:“官有贵贱,罚有轻重。下吏有过,非子之罪也。”李离曰:“臣居官为长,不与吏让位;受禄为多,不与下分利。今过听杀人,傅其罪下吏,非所闻也。”辞不受令。文公曰:“子则自以为有罪,寡人亦有罪耶?”李离曰:“理有法,失刑则刑,失死则死。公以臣能听微决疑,故使为理。今过听杀人,罪当死。”遂不受令,伏剑而死。(《史记·循吏列传》)
注:理,法官。下列句中加点字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相追之相:他,代其父 | B.王赦其罪,上惠 也惠:恩赐 |
C.不私其父私:偏袒 | D.纵其父而还自系焉纵:放 |
比较下列两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思,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不当伏罪子其治事矣
今过听杀人,罪当死王赦其罪
A.两个“当”字相同,两个“其”字也相同 |
B.两个“当”字不同,两个“其”字也不同 |
C.两个“当”字不同,两个“其”字相同 |
D.两个“当”字相同,两个“其”字不同 |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说明,错误的一项是()
A.坚直廉正,无所阿避阿避:指阿谀和逃避 |
B.夫以父立政,不孝也立政:指树立政绩 |
C.废法纵罪,非忠也废法:指废除法律 |
D.傅其罪下吏,非所闻也傅:指把罪责推给别人 |
“过听杀人,自拘当死”在文中的意思是()
A.过分听信别人而错杀人,就把自己拘禁起来判以死刑。 |
B.听察案情有过失而错杀人命,就把自己拘禁起来判以死刑。 |
C.听察案情有过失而错杀人命,就把自己拘禁起来等待死刑。 |
D.过分听信别人而错杀人,就把自己拘禁起来等待死刑。 |
下列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石奢、李离都严守法纪,以身殉法,维护了法纪的尊严。 |
B.石奢为官清廉,李离严守法纪,二人都值得称道。 |
C.石奢清廉正直,李离勇于自责,后者更值得称道。 |
D.石奢、李离都严守法纪,以身殉法,以保住自己的名誉。 |
翻译:
(1)追而不及,不当伏罪,子其治事矣。
(2)公以臣能听微决疑,故使为理。
阅读下列文言文,回答小题。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下列各句中划加点的词与“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中的“耻”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A.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 | B.是己而非人,俗之同病 |
C.卒廷见相如,毕礼而归之 | D.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 |
对这段文字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A.该段句式变化多,整句和散句相结合,奇偶互见;字里行间饱含感情,读来感心动耳。 |
B.作者连用三个对比,尖锐地批判了“今之众人”“士大夫”“君子”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 |
C.三个对比,结语语气一句比一句重,第一个对比的结语是疑问语气,第二个对比的结语是肯定、责备的语气,第三个对比的结语是带有讽刺意味的语气,表达的感情更强烈。 |
D.这一段批判反面现象的目的仅在阐明从师学习的重要性。 |
翻译:
(1)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2)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阅读文言文,回答小题
卖 酒 者
魏 禧
万安县有卖酒者,以善酿致富。平生不欺人,或遣童婢沽,必问:“汝能饮酒否?”或倾跌破瓶缶,辄家取瓶,更注酒,使持以归。由是远近称长者。
里中有数聚饮平事 ① 不得决者,相对咨嗟。卖酒者问曰:“诸君何为数聚饮相咨嗟也?”聚饮者曰:“吾侪保甲贷乙金,甲逾期不肯偿,将讼。讼则破家,事连吾侪,数姓人不得休矣!”卖酒者曰:“几何数?”曰:“子母 ② 四百金。”卖酒者曰:“何忧为?”立出四百金偿之,不责券 ③ 。
客有橐重资于途,甚雪,不能行。闻卖酒者长者,趋寄宿。雪连日,卖酒者日呼客同博,以赢钱买酒肉相饮啖。客多负,私怏怏曰:“卖酒者乃不长者耶?然吾已负,且大饮啖,酬吾金也。”雪霁,客偿博所负,行。卖酒者笑曰:“主人乃取客钱买酒肉耶? 天寒甚,不名博,客将不肯大饮啖。” 尽取所偿负还之。
术者谈五行 ④ ,决卖酒者宜死。将及期,置酒,召所买田宅主毕至,曰“吾往买若田宅,若中心愿之乎?价毋亏乎?”欲赎者视券,价不足者,追偿以金。又召诸子贷者曰:“汝贷金若干,子母若干矣。”能偿者捐其息,贫者立券还之。曰:“毋使我子孙患苦汝也!”及期,卖酒者大会戚友,沐棺更衣待死。卖酒者颜色阳阳如平时,戚友相候视,至夜分,乃散去。其后,卖酒者活更七年。
魏子曰:吾闻卖酒者好博,无事则与其三子终日博,喧争无家人礼。或问之,曰:“儿辈嬉,否则博他人家,败吾产矣。”嗟乎! 卖酒者匪唯长者,抑亦智士哉! (选自《魏叔子文集》,有删改)
[注]① 平事:评议事情。 ② 子母:利息和本金。 ③ 责券:求取借据。
④ 谈五行:以五行之术测算命运。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诸君何为 数 聚饮相咨嗟也 数:多次,屡次 |
B.事连 吾侪吾侪:我辈 |
C.能偿者 捐 其息捐:舍弃 |
D.贫者 立 券还之立:订立 |
下列各组句子中,全都表现卖酒者乐善好施的一组是()
① 辄家取瓶,更注酒,使持以归② 吾侪保甲贷乙金
③ 立出四百金偿之,不责券④ 且大饮啖,酬吾金也
⑤ 尽取所偿负还之⑥ 置酒,召所买田宅主毕至
A.①③④ | B.②⑤⑥ |
C.①③⑤ | D.②④⑥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卖酒者凭借精湛的酿酒技术而致富,做生意时诚信厚道、热心助人,他的良好品格赢得了人们的广泛尊敬。 |
B.在酒店聚饮的乡里数姓人家,为甲、乙二人的借贷官司所牵连,卖酒者急人所急,为乡亲仗义疏财,慷慨解囊。 |
C.在术者断决的死期将至之时,卖酒者神情自若地处理自己的后事,他尽量让利于债务人,使他们将来免受债务困扰,表现了良好的德行风范和心理素质。 |
D.本文构思新颖,不落俗套,作者没有着力叙述卖酒者如何经营谋生、发家致富,而是突出写他为人排忧解难,以表现他慷慨助人、乐善好施的长者风范。 |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天寒甚,不名博,客将不肯大饮啖。
(2)卖酒者匪唯长者,抑亦智士哉!
(3)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柳霞字子升,河东解人也。霞幼而爽迈,神彩嶷然1,髫岁便有成人之量。笃好文学,动合规矩。其世父庆远特器异之。梁西昌侯渊藻镇雍州,霞时年十二,以民礼修谒,风仪端肃,进止详雅。渊藻美之,故遣左右践霞衣裾,欲观其举措。霞徐步稍前,曾不顾盼。
岳阳王萧察莅雍州,选为治中,寻迁别驾。及察于襄阳承制,授霞吏部郎、员外散骑常侍。俄迁大都督,赐爵闻喜县公。寻进位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及萧察践帝位于江陵,以襄阳归于我。
霞乃辞察曰:“陛下中兴鼎运龙飞旧楚臣昔因幸会早奉名节理当以身许国期之始终。自晋氏南迁,臣宗族盖寡。从祖太尉、世父仪同、从父司空,并以位望隆重,遂家于金陵。唯留臣独守坟柏。常诫臣等,使不违此志。今襄阳既入北朝,臣若陪随銮跸,进则无益尘露,退则有亏先旨。伏愿曲垂照鉴,亮臣此心。”察重违其志,遂许之。因留乡里,以经籍自娱。
太祖、世宗频有征命,霞固辞以疾。及察殂,霞举哀,行旧君之服。保定中又征之,霞始入朝。授使持节、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霍州诸军事、霍州刺史。霞导民务先以德,再三不用命者,乃微加贬异,示之耻而已。其下感而化之,不复为过。咸曰:“我君仁惠如此,其可欺乎!”天和中,卒,时年七十二。宣政初,赠金、安二州刺史。
霞有志行。初为州主簿,其父卒于扬州,霞自襄阳奔赴,六日而至。哀感行路,毁瘁殆不可识。后奉丧溯江西归,中流风起,舟中之人,相顾失色。霞抱棺号恸,愬2天求哀,俄顷之间,风浪止息。其母尝乳间发疽,医云:“此病无可救之理,唯得人吮脓,或望微止其痛。”霞应声即吮,旬日遂瘳。咸以为孝感所致。性又温裕,略无喜愠 之容。弘奖名教,未尝论人之短。尤好施与,家无余财。临终遗诫薄葬,其子等并奉行之。
柳霞立身之道,进退有节。观其眷恋坟陇,其孝可移于朝廷;尽礼旧主,其忠可事于新君。夫能推此类以求贤,则知人几于易矣。
《周书·卷四十二》
【注】①嶷(nì)然:庄重、严肃的样子。2愬:同“诉”。下列文化常识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柳霞字子升,古人幼时命名,成年(男20岁、女15岁)取字,字和名有意义上的联系。对平辈或尊辈称字出于礼貌和尊敬。 |
B.河东解人是籍贯。古人常用籍贯称呼,如唐代诗人孟浩然是襄阳人,人称孟襄阳;北宋王安石是江西临川人,人称王临川。 |
C.髫岁,髫指古代儿童头上下垂的短发。《桃花源记》中写到“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黄发垂髫是指三四岁至八九岁的儿童。 |
D.及察殂,殂,去世。古人对“死”有许多讳称,天子、太后、公卿王侯之死称:薨、崩、百岁、千秋、晏驾、山陵崩等。 |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陛下中兴/鼎运龙飞旧楚/臣昔因幸会/早奉名节/理当以身许国/期之始终。 |
B.陛下中兴鼎运/龙飞旧楚/臣昔因幸会早/奉名节理当/以身许国/期之始终。 |
C.陛下中兴/鼎运龙飞旧楚/臣昔因幸会早/奉名节理当/以身许国/期之始终。 |
D.陛下中兴鼎运/龙飞旧楚/臣昔因幸会/早奉名节/理当以身许国/期之始终。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西昌侯欣赏柳霞的仪度,故意派人踩踏他的衣摆,看他如何应对。柳霞应对有度,颇有雅士风采。 |
B.柳霞以“宗族盖寡”“独守坟柏”为由,没有接受萧察的任命。直到保定中年,又被征召才入朝为官。 |
C.柳霞为官重以德教民,只对屡教不改者稍加惩戒,让其知道羞耻;对于被感化的人则不再认为他犯有过错。 |
D.柳霞为子至孝,在绝境中感动天地:扶棺西归时,愬天求哀,风浪得止;母病无救时,吮脓遂瘳。 |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霞徐步稍前,曾不顾盼。
(2)我君仁惠如此,其可欺乎!
(3)夫能推此类以求贤,则知人几于易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