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中山曾说:“在国内,君主可以不要,忠字是不能不要的。……为四万万人效忠,比较为一人效忠,自然是高尚得多,故忠字的道德还要保存。” 对这段话中的“忠”,下列理解中最准确的是( )
| A.弘扬传统的忠孝思想 |
| B.要保持忠君爱国思想 |
| C.强调了国家民族意识 |
| D.要有牺牲和奉献精神 |
清末有舆论说:“中兴名臣曾国藩仅赏候爵,李鸿章不过伯爵,其余百战功臣,竟有望男爵而不可得者,今乃子、男等爵奖创办实业之工商……斯诚稀世之创举。”此“创举”反映了
| A.资本主义的萌芽 | B.重农抑商传统的改变 |
| C.爵位制度的创设 | D.封建君主专制的加强 |
甲午中日战争后,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限制的主要原因是
| A.在中国独立发展资本主义 |
| B.增强中国的经济实力,缓和与地主阶级的矛盾 |
| C.扩大税源,解决财政危机 |
| D.缓和与民族资产阶级的矛盾,借以抵制中国革命 |
1870年清朝大臣崇厚出访法国。他受邀参观巴黎下水道工程后,觉得曾被无数法国人踩在脚下,这是法国政府的蓄意羞辱。事实上,法方为了展示城市建设成果,只安排各国皇室的贵宾参观此工程。同一天还有两位来自巴西的王子也同样进入下水道进行了参观。对此,今人解读最接近史实的是
| A.崇厚没有理解法国政府的用意 |
| B.崇厚希望“师夷长技以制夷” |
| C.崇厚对外情况是无知的 |
| D.崇厚自认为受了“胯下之辱,”有失身份 |
继昌隆缫丝厂等近代民族企业与洋务派创办的近代军事工业的主要区别是
| A.使用机器生产还是手工劳动 | B.对外国资金是否有依赖性 |
| C.工资高低是否由技术决定 | D.产品是否与市场发生直接联系 |
中国民族工业产生后,多集中于沿海地区,主要原因是
| A.商品经济发达,工场手工业得到发展 |
| B.西方列强入侵,自然经济解体较早 |
| C.沿海地区官僚地主首先接触西方,创办近代企业 |
| D.最早与西方进行贸易,思想比较开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