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散文阅读
醉书斋记
【清】郑日奎
于堂左洁一室,为书斋,明窗素壁,泊如也。设几二,一陈笔墨,一置香炉茗碗之属。竹床一,坐以之;木榻一,卧以之。书架书筲各四,古今籍在焉。琴磬尘尾诸什物,亦杂置左右。
甫晨起,即科头①,拂案上尘,注水砚中,研磨及丹铅,饱饮墨以俟。随意抽书一帙,据坐批阅之。顷至会心处,则朱墨淋漓渍纸上,字大半为之隐。有时或歌或叹,或笑或泣,或怒骂,或闷欲绝,或大叫称快,或咄咄诧异,或卧而思、起而狂走。家人瞷②见者,悉骇愕,罔测所指。乃窃相议,俟稍定,始散去。婢子送酒茗,都不省取。或误触之,倾湿书册,辄怒而责,后乃不复持至。逾时或犹未食,无敢前请者。惟内子时映帘窥余,得间始进,曰:“日午,可以饭乎?”余应诺。内子出,复忘之矣。羹炙皆寒更温以俟数四及就食仍夹一册与俱且啖且阅羹炙虽寒或且变味亦不觉也。至或误以双箸乱点所阅书,良久始悟非笔,而内子及婢辈罔不窃笑者。夜坐漏常午,顾童侍,无人在侧,俄而鼾震左右,起视之,皆烂漫睡地上矣。
客或访余者,刺③已入,值余方校书,不遽见。客伺久,辄大怒诟,或索取原刺,余亦不知也。盖余性既严急,家中人启事不以时,即叱出,而事之急缓不更问,以故仓卒不得白。而家中盐米诸琐务,皆内子主之,颇有序。余是以无所顾虑,而嗜益僻。
他日忽自悔,谋立誓戒之,商于内子,内子笑曰:“君无效刘伶断饮法④,只赚余酒脯,补五脏劳耶?吾亦惟坐视君沉湎耳,不能赞成君谋。”余怅然久之,因思余于书,诚不异伶于酒,正恐旋誓且旋畔;且为文字饮,不犹愈于红裙耶?遂笑应之曰:“如卿言,亦复佳。”乃不复立戒,而采其语意,以名吾斋曰“醉书”。
(选自《续古文观止》,有删改)
【注】①科头:不戴帽子。②瞷(jiàn):窥视。③刺:名帖。④刘伶断饮:刘伶戒酒。《管书•刘伶传》载,刘伶曾求其妻具酒肉立誓戒酒,誓后依然嗜酒如故。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于堂左洁一室洁:干净 |
B.惟内子时映帘窥余,得间始进间:机会 |
C.值余方校书,不遽见遽:急速,立即 |
D.只赚余酒脯,补五脏劳耶赚:骗取,诳骗。 |
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
A.羹炙皆寒/更温以俟者/数四及/就食/仍夹一册与俱/且啖且阅/羹炙虽寒/或且变味亦不觉也 |
B.羹炙皆寒/更温以俟者/数四及/就食仍夹一册与俱/且啖且阅/羹炙虽寒/或且变味/亦不觉也 |
C.羹炙皆寒/更温以俟者数四及/就食仍夹一册与俱/且啖且阅/羹炙虽寒/或且变味/亦不觉也 |
D.羹炙皆寒/更温以俟者数四/及就食/仍夹一册与俱/且啖且阅/羹炙虽寒/或且变味/亦不觉也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篇交代书斋,明窗素壁,幽静宜人环境;陈设虽简,但书桌、书架、座椅、卧具、琴磬等杂物,一应俱全,为下文描绘书斋主人嗜书如命、沉醉此间的书痴形象做了铺垫。 |
B.作者性格严厉急躁,不谙世事,不近人情,读书入迷时,常对家人呵斥怒责,并拒绝会见访的客人,因而经常得罪访者,造成了紧张的人际关系。 |
C.作者夫人主持家务,井然有序,客观上“纵容”了丈夫的“醉书”习性;当作者对这种习性悔而思改时,她幽默地表示反对,可见她主观上对丈夫的“醉书”持赞赏态度。 |
D.作者本打算戒除“醉书”的习性,但又考虑到男人痴迷诗文总胜于沉溺女色等因素,最终采取顺其自然的态度,放弃了这种打算。 |
请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至或误以双箸乱点所阅书,良久始悟非笔,而内子及婢辈罔不窃笑者。
(2)因思余于书,诚不异伶于酒,正恐旋誓且旋畔。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兰亭集序
王羲之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解释有错误的一项是
A.列坐其次(地方) | B.暂得于己(暂时) |
C.终期于尽(注定) | D.不能喻之于怀(比喻) |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及其所之既倦通古今之变 |
B.亦足以畅叙幽情臣以供养无主 |
C.所以兴怀所以隐忍苟活 |
D.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吾其还也 |
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描写山水胜景,记叙宴会盛况,由宴游之乐引出对盛事不常、岁月易逝、人生无定的思考和感慨。 |
B.文章情感脉络清晰,以“乐”起笔,由“乐”生“痛”,以“悲”作结,极尽波澜起伏、抑扬顿挫的变化之美。 |
C.作者认为生就是生,死就是死,否定了老庄生死一体的虚无主义,暗含把握当下人生,不宜空谈玄理的真实乐观态度。 |
D.本文代表了东晋散文的浓艳风格,骈散兼行,顿挫有致,洒脱流畅,雕词琢句,音韵和谐。 |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
邓晨字伟卿,南阳新野人也。世吏二千石。父宏,预章都尉。晨初娶光武姊元①。王莽末,光武尝与兄伯升及晨俱之宛,与穰人蔡少公等宴语。少公颇学图谶,言刘秀当为天子。或曰:“是国师公刘秀乎?”光武戏曰:“何用知非仆耶?”坐者皆大笑,晨心独喜。及光武与家属避吏新野,舍晨庐,甚相亲爱。晨因谓光武曰:“王莽悖暴,盛夏斩人,此天亡之时也。往时会宛,独当应耶?”光武笑不答。
及汉兵起,晨将宾客会棘阳。汉兵败小长安,诸将多亡家属,光武单马遁走。遇女弟伯姬,与共骑而奔。前行复见元,超令上马。元曰:“行矣,不能相救,无为两没也。”会追兵至,元及三女皆遇害。汉兵退保棘阳,而新野宰乃污晨宅,焚其冢墓。宗族皆恚怒,曰:“家自富足,何故随妇家人入汤镬中?”最终无恨色。
更始立,以晨为偏将军。与光武略地颍川,俱夜出昆阳城,击破王寻、王邑。又别徇阳翟以东,至京、密,皆下之。更始北都洛阳,以晨为常山太守。会王郎反,光武自蓟走信都,晨亦间行会于巨鹿下,自请从击邯郸。光武曰:“伟卿以一身从我,不如以一郡为我北道主人。”乃遣晨归郡。光武追铜马、高胡群贼于冀州,晨发积射士千人,又遣委输给军不绝。光武即位,封晨房子侯。
晨好乐郡职,由是复拜为中山太守,吏民称之,常为冀州高第。十三年,更封南變侯。入奉朝请,复为汝南太守。十八年,行幸章陵,征晨行廷尉事。从至新野,置酒酣宴,赏赐数百千万,复遣归郡。晨兴鸿郤陂数千顷田,汝土以殷,鱼稻之饶,流衍它郡。明年,定封西华侯。二十五年卒。乘舆与中宫亲临丧送葬。谥曰惠侯。
注:①元:光武帝刘秀姊,邓晨妻子。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甚相亲爱亲爱:关系亲密
B.而新野宰乃污晨宅污:污秽
C.会王郎反会:适逢
D.流衍它郡衍:扩展
2.下列句子中,全部表现邓晨对光武帝刘秀“有情”“有义”的一组是
①舍晨庐,甚相亲爱②行矣,不能相救,无为两没也
③最终无恨色④晨亦间行会于巨鹿下,自请从击邯郸
⑤晨发积射士千人,又遣委输给军不绝⑥晨兴鸿郤陂数千顷田,汝土以殷
A.①②③ B.①④⑤ C.②④⑥ D.③⑤⑥
3.下列对原文有关的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蔡少公从面相学的角度,认为刘秀将来会成为天子。在座的人都认为这只是说笑,只有邓晨相信并感到高兴。
B.在汉军起事时,邓晨就带领宾客响应。汉军兵败后,妻女遇害,家庭及祖先冢墓都受到牵连,宗族的人都为他感到不值,但邓晨却没有怨言。
C.光武帝从蓟到信都后,邓晨主动到巨鹿要求跟从。但光武帝认为他与其一人跟随,不如回到郡中,成为光武帝北方道路上的主人,能为光武帝提供更大的帮助。
D.邓晨喜欢担任郡守的官职,在光武帝时期,他先后担任过常山太守、中山太守、汝南太守等职务。特别是任中山太守和汝南太守时治理有方,获得赞誉。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光武尝与兄伯升及晨俱之宛,与穰人蔡少公等宴语。
(2)“家自富足,何故随妇家人入汤镬中?”最终无恨色。
(3)光武自蓟走信都,晨亦间行会于巨鹿下,自请从击邯郸。
阅读下面文字,然后回答24-25题。
子贡曰:“君子亦有恶乎?”子曰:“有恶。恶称人之恶者,恶居下流而讪上者,恶勇而无礼者,恶果敢而窒者。”曰:“赐也亦有恶乎?” “恶缴以为知者,恶不孙以为勇者,恶讦以为直者。”
子曰:“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
子曰:“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
24.请从上面文字中提炼一个成语。
25.从上面文字概括孔子心目中君子应具备的品质,并结合自己看法进行评析。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1)将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
②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
(2)在本章中孔子认为怎样才能做到仁?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长沮、桀溺耦而耕。孔子过之,使子路问津焉。长沮曰:“夫执舆者为谁?”子路曰:“为孔丘。”曰:“是鲁孔丘与?”曰:“是也。”曰:“是知津矣!”问于桀溺,桀弱曰:“子为谁?”曰:“为仲由。”曰:“是鲁孔丘之徒与?”对曰:“然。”曰:“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岂若从辟世之士哉?”耰而不辍。子路行以告。夫子怃然,曰:“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1. 翻译下列句子
①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岂若从辟世之士哉
②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
2、全文体现了孔子什么样的政治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