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文字,然后回答24-25题。
子贡曰:“君子亦有恶乎?”子曰:“有恶。恶称人之恶者,恶居下流而讪上者,恶勇而无礼者,恶果敢而窒者。”曰:“赐也亦有恶乎?” “恶缴以为知者,恶不孙以为勇者,恶讦以为直者。”
子曰:“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
子曰:“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
24.请从上面文字中提炼一个成语。
25.从上面文字概括孔子心目中君子应具备的品质,并结合自己看法进行评析。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问题。
唐论
曾巩
成、康①殁而民生不见先王之治,日入于乱,以至于秦,尽除前圣数千载之法。天下既攻秦而亡之,以归于汉。汉之为汉,更二十四君,东西再有天下,垂四百年。然大抵多用秦法,其改更秦事,亦多附己意,非放先王之法,而有天下之志也。有天下之志者,文帝而已。然而天下之材不足,故仁闻虽美矣,而当世之法度,亦不能放于三代。汉之亡,而强者遂分天下之地。晋与隋虽能合天下于一,然而合之未久而已亡,其为不足议也。
代隋者唐,更十八君,垂三百年,而其治莫盛于太宗。太宗之为君也,诎己从谏,仁心爱人,可谓有天下之志。以租庸②任民,以府卫任兵,以职事任官,以材能任职,以兴义任俗,以尊本任众。赋役有定制,兵农有定业,官无虚名,职无废事,人习于善行,离于末作。使之操于上者,要而不烦;取于下者,寡而易供。民有农之实,而兵之备存;有兵之名,而农之利在。事之分有归,而禄之出不浮;材之品不遗,而治之体相承。其廉耻日以笃,其田野日以辟。以其法修则安且治,废则危且乱,可谓有天下之材。行之几岁粟米之贱斗至数钱居者有余蓄行者有余资人人自厚几致刑措可谓有治天下之效。夫有天下之志,有天下之材,又有治天下之效,然而不得与先王并者,法度之行,拟之先王未备也;礼乐之具,田畴之制,庠序之教,拟之先王未备也。躬亲行阵之间,战必胜,攻必克,天下莫不以为武,而非先王之所尚也;四夷万里,古所未及以政者,莫不服从,天下莫不以为盛,而非先王之所务也。太宗之为政于天下,得失如此。
由唐、虞之治,五百余年而有汤之治;由汤之治,五百余年而有文、武之治;由文、武之治,千有余年而始有太宗之为君。有天下之志,有天下之材,又有治天下之效,然而又以其未备也,不得与先王并而称极治之时。是则人生于文、武之前者,率五百余年而遇治世;生于文、武之后者,千有余年而未遇极治之时也。非独民之生于是时者之不幸也。士之生于文、武之后,千有余年,虽孔子之圣、孟轲之贤而不遇。虽太宗之为君,而未可以必得志于其时也。是亦士之生于时者之不幸也。故述其是非得失之迹,非独为人君者可以考焉,士之有志于道,而欲仕于上者,可以鉴矣。
【注】①成、康:指周成王和周康王。其统治之时被后人认为周之盛世。②租庸:即租庸调,唐代赋役制度。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非放先王之法放:仿效,效法 |
B.拟之先王未备也拟:比较 |
C.人人自厚,几致刑措措:废置,搁置 |
D.不得与先王并而称极治之时治:管理,统治 |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天下既攻秦而亡之控蛮荆而引瓯越 |
B.以其法修则安且治若属皆且为所虏 |
C.士之生于文、武之后为降虏于蛮夷 |
D.又有治天下之效悟已往之不谏 |
用“/”给文中画波浪线部分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行之几岁/粟米之贱斗至/数钱居者/有余蓄行者/有余资人人自厚/几致刑措/可谓有治天下之效。 |
B.行之几岁/粟米之贱斗/至数钱/居者有余/蓄行者有余资/人人自厚几/致刑措/可谓有治天下之效。 |
C.行之几岁/粟米之贱/斗至数钱/居者有余蓄/行者有余资/人人自厚/几致刑措/可谓有治天下之效。 |
D.行之几岁粟米之贱/斗至数钱/居者有余/蓄行者有余资/人人自厚/几致刑措/可谓有治天下之效。 |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成、康殁而民生不见先王之治,日入于乱,以至于秦,尽除前圣数千载之法。
(2)汉之为汉,更二十四君,东西再有天下,垂四百年。
(3)天下莫不以为盛,而非先王之所务也。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的题目。
宋玉
宋玉者,楚之鄢人也,故宜城有宋玉冢。始事屈原,原既放逐,求事楚友景差①。景差惧其胜己,言之于王,王以为小臣。玉让其友,友曰:“夫姜桂因地而生,不因地而辛;美女因媒而嫁,不因媒而亲。言子而得官者我也,官而不得意者子也。”玉曰:“若东郭狻者,天下之狡兔也,日行九百里,而卒不免韩卢②之口,然在猎者耳。夫遥见而指踪,虽韩卢必不及狡兔也;若蹑迹而放,虽东郭狻必不免也。今子之言我于王,为遥指踪而不属耶?蹑迹而纵泄耶?”友谢之,复言于王。
玉识音而善文,襄王好乐而爱赋,既美其才,而憎之仍似屈原也。曰:“子盍③从楚之俗,使楚人贵子之德乎?”对曰:“昔楚有善歌者,王其闻欤?始而曰《下里》《巴人》,国中属而和之者数千人;中而曰《阳阿》《采菱》,国中属而和之者数百人;既而曰《阳春》《白雪》《朝日》《鱼离》④,国中属而和之者不至十人;含商吐角⑤,绝节赴曲,国中属而和之者不至三人矣,其曲弥高,其和弥寡也。”
……
楚襄王与宋玉游于云梦之野,将使宋玉赋高唐之事。望朝云之馆,上有云气;崪⑥乎直上,忽而改容,须臾之间,变化无穷。王问宋玉曰:“此何气也?”对曰:“昔者先王(楚怀王)游于高唐,怠而昼寝,梦一妇人,暧乎若云,焕乎若星,将行未至,如漂如停,详而视之,西施之形。王悦而问焉。曰:‘我赤帝之季女也,名曰瑶姬,未行而卒,封于巫山之阳台,精魂依草,实为灵芝。’”
(选自晋·习凿齿《襄阳耆旧记》)
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楚怀王闻谗言,怒而放流。屈原作《离骚》诸赋以自伤悼……屈原既死之后,楚有宋玉、唐勒、景差之徒者,皆好辞而以赋见称。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终莫敢直谏。
(选自司马迁《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注释】①景差:景差(chā),战国楚辞赋家。②东郭狻、韩卢:《战国策》有个“韩卢逐狻”的故事:传说中跑得最快的狗叫韩卢,跑得最快且狡猾的兔子叫东郭狻(suān)。一天,韩卢追逐东郭狻绕三山跑了五圈,最后都累得不能动弹。③盍:“何不”。④《下里》《巴人》《阳阿》《采菱》《阳春》《白雪》《朝日》《鱼离》:都是乐曲名。⑤含商吐角:指娴熟而美妙地发出歌声。商、角,古代音阶名。⑥崪:zú,指高山。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玉让其友让:动词,表示歉意,谦让。 |
B.友谢之,复言于王谢:动词,致歉,道歉。 |
C.使楚人贵子之德乎?贵:形容词意动用法,“看得高贵,重视”的意思。 |
D.名曰瑶姬,未行而卒行:这里是“长大,成婚”的意思。 |
汉代著名楚辞研究学者王逸曾评价宋玉“能巧辩,善属文”,下列能佐证的一组是
①原既放逐,求事楚友景差②夫姜桂因地而生,不因地而辛
③若蹑迹而放,虽东郭狻必不免也④子盍从楚之俗,使楚人贵子之德乎?
⑤其曲弥高,其和弥寡也⑥皆好辞而以赋见称
A.①②④ | B.①⑤⑥ | C.③⑤⑥ | D.②③④ |
下列对所选文段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有误的一项是
A.宋玉直接继承延续了屈原诗歌艺术风格,在楚辞方面成就斐然,从而奠定了他在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 |
B.宋玉能言善辩,面对景差的敷衍托辞,他用韩卢逐狻的典故来设喻批驳;当楚襄王劝其改变文章风格时,他用“曲高和寡”的故事来回答,表明自己不会改变文风。 |
C.宋玉作为楚王左右的文学侍臣,官卑职小,但他一再营求,后来也凭着超群的才华,博得了楚王的赏识。 |
D.作为一代文学大家,宋玉的才华及人品不仅在当时受到了普遍的赞誉,而且得到了习凿齿和司马迁的高度评价。 |
请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言子而得官者我也,官而不得意者子也。
(2)国中属而和之者不至三人矣。
(3)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终莫敢直谏。下面是晋代裴松之引述魏国名士袁准的话来评价诸葛亮的文段,请用斜线(/)给文中画线部分断句。(断句不超过6处)
袁子曰:或问诸葛亮何如人也?
袁子曰:张飞、关羽与刘备俱起,爪牙腹心之臣,而武人也。晚得诸葛亮,因以为佐相,而群臣悦服,刘备足信、亮足重故也。及 其 受 六 尺 之 孤 摄 一 国 之 政 事 凡 庸 之 君 专 权 而 不 失 礼 行 法 严 而 人 悦 服 用 民 尽 而 下 不 怨 行 君 事 而 人 不 疑。如此,即以为君臣百姓之心欣戴之矣。亮死至今数十年,国人歌思,如周人之思召公也。孔子曰“雍也可使南面”,诸葛亮有焉。
(选自裴松之《<三国志>注》)
用斜线“/”给下面画线的文言文断句。(不超过 6 处)
轮辐盖轸皆有职乎车而轼独若无所为者去轼吾未见其为完车也轼乎吾惧汝之不外饰也。天下之车,莫不由辙,而言车之功者,辙不与焉。虽然,车仆马毙而患亦不及辙,是辙者,善处乎祸福之间也。辙乎,吾知免矣。(选自苏洵《名二子说》)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黄庭坚字鲁直,洪州分宁人。幼警悟,读书数过辄诵。舅李常过其家,取架上书问之,无不通,常惊,以为一日千里。举进士,调叶县尉。熙宁初,举四京学官,第文为优,教授北京国子监,留守文彦博才之,留再任。苏轼尝见其诗文,以为超轶绝尘,独立万物之表,世久无此作,由是声名始震。知太和县,以平易为治。时课颁盐策,诸县争占多数,太和独否,吏不悦,而民安之。
哲宗立,召为校书郎、《神宗实录》检讨官。逾年,迁著作佐郎,加集贤校理。《实录》成,擢起居舍人。丁母艰。庭坚性笃孝,母病弥年,昼夜视颜色,衣不解带,及亡,庐墓下,哀毁得疾几殆。服除,为秘书丞,提点明道宫,兼国史编修官。绍圣初,出知宣州,改鄂州。章敦、蔡卞与其党论《实录》多诬。俾前史官分居畿邑以待问,摘千余条示之,谓为无验证。既而院吏考阅,悉有据依,所余才三十二事。庭坚书“用铁龙爪治河,有同儿戏”,至是首问焉。对曰:“庭坚时官北都,尝亲见之,真儿戏耳。”凡有问,皆直辞以对,闻者壮之。贬涪州别驾、黔州安置,言者犹以处善地为骫①法。以亲嫌,遂移戍州,庭坚泊然,不以迁谪介意。蜀士慕从之游,其讲学不倦,凡经指授,下笔皆可观。
徽宗即位,起监鄂州税,签书宁国军判官、知舒州,以吏部员外郎召,皆辞不行。丐郡,得知太平州,至之九日罢,主管玉龙观。庭坚在河北与赵挺之有微隙,挺之执政,转运判官陈举上其所作《荆南承天院记》,指为幸灾,复除名,羁管宜州。三年,徙永州,未闻命而卒,年六十一。
庭坚学问文章,天成性得,陈师道谓其诗得法杜甫,学甫而不为者。善行、草书,楷法亦自成一家。与张耒、晁补之、秦观俱游苏轼门下,天下称为苏门四学士,而庭坚于文章尤长于诗,蜀、江西君子以庭坚配轼,故称“苏、黄”。轼为侍从时,举以自代,其词有“瑰伟之文,妙绝当世,孝友之行,追配古人”之语,其重之也如此。初,游潜皖山谷寺、石牛洞,乐其林泉之胜,因自号山谷道人云。
(选自《宋史•黄庭坚传》)
注释:①骫(wěi):歪曲、枉曲。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举进士,调叶县尉举:推荐 |
B.擢起居舍人,丁母艰丁:遭逢 |
C.与其党论《实录》多诬诬:言语不真实 |
D.蜀、江西君子以庭坚配轼配:配得上、相当 |
分别表现黄庭坚“淡泊”、“直率”品格的一组句子是
A.时课颁盐策,诸县争占多数,太和独否母病弥年,昼夜视颜色,衣不解带 |
B.不以迁谪介意庭坚时官北都,尝亲见之,真儿戏耳 |
C.蜀士慕从之游,讲学不倦乐其林泉之胜,因自号山谷道人云 |
D.丐郡,得知太平州至之九日罢,主管太龙观 |
下列对原文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黄庭坚在河北时与赵挺之有些不和,赵挺之掌权后,挟嫌报复,指使心腹抓住黄庭坚《荆南承天院记》的问题大做文章,乘机将他除名管制。 |
B.黄庭坚奉命修订《神宗实录》,他据实直书,却被章敦、蔡卞及其党羽诬陷并盘问。面对盘问,他照实回答,毫无顾忌,因此被一再贬官。 |
C.黄庭坚的学问文章,天性生成,其人其文深受苏轼推重。陈师道说他的诗得法于杜甫,但又有自己的特点。 |
D.该传记前三段按时间顺序介绍人物的生平、性格,最后一段介绍他的文学成就。该传记材料翔实,结构清晰,全面真实地展示了一代名人的风貌。 |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及亡,庐墓下,哀毁得疾几殆。
(2)凡有问,皆直辞以对,闻者壮之。
(3)遂移戍州,庭坚泊然,不以迁谪介意。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荆州刺史巴东王子响,有勇力,善骑射,好武事,自选带仗左右六十人,皆有胆干;至镇,数于内斋以牛酒犒之。又私作锦袍、绛袄,欲以饷蛮,交易器仗。长史高平刘寅、司马安定席恭穆等连名密启。上敕精检。子响闻台使至不见敕,召寅、恭穆及谘议参军江悆、典签吴修之、魏景渊等诘之,寅等秘而不言;修之曰:“既已降敕,政应方便答塞。”景渊曰:“应先检校。”子响大怒,执寅等八人,于后堂杀之,具以启闻。上欲教江悆,闻皆已死,怒,壬辰,以随王子隆为荆州刺史。
上欲遣淮南太守戴僧静将兵讨子响,僧静面启曰:“巴东王年少,长史执之太急,忿不思难故耳。天子儿过误杀人,有何大罪!官忽遣军西上,人情惶惧,无所不至。僧静不敢奉敕。”上不答而心善之。乃遣卫尉胡谐之、游击将军尹略、中书舍人茹法壳帅斋仗数百人诣江陵,检捕群小,敕之曰:“子响若束手自归,可全其命。”以平南内史张欣泰为谐之副。欣泰谓谐之曰:“今段之行,胜既无名,负成奇耻。彼凶狡相聚,所以为其用者,或利赏逼威,无由自清。若顿军夏口,宣示祸福,可不战而擒也。”谐之不从。
谐之等互江津,筑燕尾洲。子响白服登城,频遣使与相闻,曰:“天下岂有儿反!身不作贼,直是粗疏。今便单舸还阙,受杀人之罪,何筑城见捉邪?”尹略独答曰:“谁将汝反父人共语!”子响唯洒泣;乃杀牛,具酒馔,饷台军,略弃之江流。子响呼茹法亮;法亮疑畏,不肯往。又求见传诏;法亮亦不遣,且执录其使。子响怒,遣所养勇士收集府、州兵二千人,从灵溪西渡;子响自与百馀人操万钧弩,宿江堤上。明日,府、州兵与台军战,子响于堤上发弩射之,台军大败;尹略死,谐之等单艇逃去。
上又遣丹扬尹萧顺之将兵继至,子响即日将白衣左右三十人,乘舴艋沿流赴建康。太子长懋忌子响,顺之之发建康也,太子密谕顺之,使早为之所,勿令得还。子响见顺之,欲自申明;顺之不许,于射堂缢杀之。(选自《资治通鉴·卷一百三十七·齐纪三》)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数于内斋以牛酒犒之犒:慰劳 | B.长史执之太急执:拘捕 |
C.子响闻台使至不见敕敕:诏令 | D.使早为之所所:居住的地方 |
下列各组语句中,全部表明子响“有勇力”的一组是
①执寅等八人,于后堂杀之②子响白服登城③今便单舸还阙
④具酒馔,饷台军⑤于堤上发弩射之 ⑥乘舴艋沿流赴建康
A.①②③ | B.②③④ | C.①③⑤ | D.②③⑥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荆州刺史萧子响是一个勇猛有力,善长骑马射箭,喜欢军事,处事粗疏的人,最后被萧顺之勒死。 |
B.荆州刺史萧子响私下制作锦锈长袍、红色棉袄等,意欲自立,后被逼与朝廷军作战,将朝廷军打败。 |
C.荆州刺史萧子响对谐之等反复申述自己的心迹,但不被接受,双方展开激烈战斗,萧子响亲自指挥作战。 |
D.荆州刺史萧子响,带领人顺江奔赴建康,欲洗清罪名,但是不为太子所容,被勒死在射堂。 |
请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具以启闻。
(2)官忽遣军两上,人情惶惧,无所不至。
(3)法亮亦不遣,且执录其使。请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中画线的部分断句。(断句不超过6处)
子响临死,启上曰:“臣罪逾山海分甘斧钺敕遣谐之等至竟无宣旨便建旗入津对城南岸筑城守臣累遣书信呼法亮,乞白服相见;法亮终不肯。群小惧怖,遂致攻战,此臣之罪也。”(选文出处同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