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开济,字来学,洛阳人。元末为察罕帖木儿掌书记。洪武初,以明经举。授河南府训导,入为国子助教。以疾罢归。十五年七月,御史大夫安然荐济有吏治才,召试刑部尚书,逾年实授。
济以综核为己任,请天下诸司设文簿,日书所行事,课得失。又各部勘合文移,立程限,定功罪。又言,军民以细故犯罪者,宜即决遣。数月间,滞牍一清。帝大以为能。会都御史赵仁言,曩者以“贤良方正”、“孝弟力田”诸科所取士列置郡县,多不举职。宜核其去留。济条议,以“经明行修”为一科、“工习文词”为一科、“通晓书义”为一科、“人品俊秀”为一科、“练达治理”为一科、“言有条理”为一科。六科备者为“上”;三科以上为“中”;不及三科者为“下”。从之。
济敏慧有才辩。凡国家经制、田赋、狱讼、工役、河渠事,众莫能裁定,济一算画,即有条理品式,可为世守。以故帝甚信任,数备顾问,兼预他部事。人以是忌之,谤议滋起。然济亦深刻,好以法中伤人。尝奉命定诈伪律。济议法巧密。帝曰::“张密网以罗民,可乎?”又设籍曰“寅戌之书”,以程僚属出入。帝切责曰:“古人以卯酉为常。今使趋事者朝寅暮戌。奉父母,会妻子,几何时耶!”又为榜戒其僚属,请揭文华殿。帝曰:“告诫僚属之言,欲张殿廷,岂人臣礼?”济惭谢。
寻令郎中仇衍脱囚死,为狱官所发。济与侍郎王希哲、主事王叔徵执狱官,毙之。其年十二月,御史陶垕仲等发其事,且言:“济奏事时,置奏劄①怀中,或隐而不言,觇伺上意,务为两端,奸狡莫测。役甥女为婢。妹早寡,逐其姑而略其家财。”帝怒,下济狱,并希哲、衍等皆弃市。
注①劄:旧时的一种公文
下列句中加点解译有误的一组是( )
A.日书所行事,课得失课:考核 |
B.数月间,滞牍一清滞:长期积存 |
C.告诫僚属之言,欲张 殿廷张:张贴 |
D.或隐而不言,觇伺上意伺:伺候 |
下列各组全都表现开济“有吏才”的一项是( )
①授河南府训导,入为国子助教。
②又各部勘合文移,立程限,定功罪。
③军民以细故犯罪者,宜即决遣。数月间,滞牍一清。
④多不举职,宜核其去留。
⑤六科备者为“上”;三科以上为“中”;不及三科者为“下”。
⑥又设籍曰“寅戌之书”,以程僚属出入。
A.①③⑤ | B.②③⑤ | C.②④⑤ | D.②⑤⑥ |
下列对原文的概括分析,不正确的一组是( )
A.洪武初年,开济通过了明经考试,被任命为河南府训导,洪武十六年,被推荐任命为刑部尚书。 |
B.开济分条上奏,提出将人才的考核分为“经明行修”等六科和“上”“中”“下”三等的考核办法,皇上同意了他的意见。 |
C.开济严峻刻薄,好用法来中伤人,他也因此受到大家的谤议,他依然如故。 |
D.令郎中仇衍释放死囚一案中,开济等拘捕打死狱官,他也因为这件事被人告发,同时牵连出他别的不法行为。皇帝将其处死。 |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会都御史赵仁言,曩者以“贤良方正”、“孝弟力田”诸科所取士列置郡县,多不举职。
(2)济奏事时,置奏劄怀中,或隐而不言,觇伺上意,务为两端,奸狡莫测。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
自戒 郑思肖
有行,至贫至贱可以进之;无行,至富至贵不可亲之。何也?有行之人,纲纪森然,动皆法度,不敢一毫越理犯分,恣其所行,虽贫乏不以为不足,无故与之犹不受,况妄谋乎!忠孝仁义,睦于家,蔼于乡,不以害遗于人,断无后殃。无行之人,谲佞残妒,塞于胸间,心目所至,悉犯于理,贪涎满吻,并包之心炽然,使得时则以势劫之矣,虽死且有谋,馀孽犹毒于人,必难终以福。匹夫有行,保身、保家、保子孙,遗善为闾里传;卿相无行,亡身、亡家、亡国、亡天下,遗臭为后世笑。敢断之曰:无行之卿相,不若有行之匹夫。得若人而交之,非损我者也,实益我者也。然我或有一于此,人将拒我,如之何得若是之人而交之耶?其惧人之拒我也,莫若以所以拒于人者反拒乎吾身,庶乎可矣。妄以言议人,则几于小人;能自检其身,则不失为君子。终身其行斯言乎!我少也昧,惟由我父所行之涂行焉,凛凛然或恐悖之,玷于父母,愿必进于道,期为君子之归,故书以自戒。
(选自《郑思肖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
1. |
对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2. |
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3. |
下列各句对原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4. |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
5. |
下列文句断句不正确的一项是()
|
用斜线(/)给下面短文断句
扁 鹊 见 秦 武 王 武 王 示 之 病 扁 鹊 请 除 之 左 右 曰 君 之 病 在 耳 之 前 目 之 下 除 之 未 必 已 也 将 使 耳 不 聪 目 不 明 君 以 告 扁 鹊 扁 鹊 怒 而 头 其 石 曰 君 与 知 之 者 谋 之 而 与 不 知 者 败 之 如 此 知 秦 国 之 政 也 则 君 一 举 而 亡 国 矣。
(取材于《战国策.秦策》)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李疑者,居通济门外,闾巷子弟执业造其家,得粟以自给。故贫甚,然独好周人急。金华范景淳吏吏部,得疾,无他子弟。人殆之,不肯舍。杖踵疑门,告曰:"我不幸被疾,人莫舍我。闻君义甚高,愿假榻。"疑许诺,延就坐,汛室,具床褥炉灶居之,征医师视脉,躬为煮糜炼药,旦暮执手问所苦。既而疾滋甚,不能起,溲矢污衾席,臭秽不可近。疑日为刮摩浣涤,不少见颜面。景淳流涕曰:"我累君矣。恐不复生,无以报厚德,囊有黄白金四十余两,在故旅邸,原自取之。"疑曰:"患难相恤,人理宜尔,何以报为!"景淳曰:"君脱不取,我死,恐为他人得,何益?"疑遂求其里人偕往,携而归,在见好就收囊,志其数而封识之。数日,景淳竟死,疑出私财,买棺殡于城南聚宝山。举所封囊寄其里人家,往书召其二子至。及二子至,取囊按籍而还之。二子以米馈,却弗受,反赆以货,遣归。
平阳耿子廉械逮至京师,其妻孕将育,众拒门不纳,妻卧草中以号。疑问故,归谓妇曰:"人孰无缓解,安能以室庐自随哉!且人命至重,倘育而为风露所感,则母子俱死,吾宁舍之而受祸,何忍死其母子?"俾妇邀以归,产一男子。疑命妇事之如疑事景淳,踰月,始辞支去,不取其报。
人用是多疑名,士大夫咸喜与疑交。 见疑者皆曰:"善士,善士!"疑读数为文亦可观,尝以儒举,辞不就,然其行最著。太史氏曰:吾与疑往来,识其为人,非有奇伟壮烈之姿也,而其所为事乃有古义勇风。语曰举世混浊,清士乃见)。吾伤流俗之嗜利也,传其事以劝焉。"(取材于宋濂《文宪集~李疑传》)
注:①执业:指捧书求其,犹言受业。②汛室:汛,洒水。汛室,指打扫房间。
1. |
下列词句中,划线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2. |
下列各组词语句中。划线的词意义和用法都不相同的一项是()
|
3. |
下列对文中语句的解释,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4. |
下列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章的一项是()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郭浩字充道,德顺军陇干人。徽宗时,尝率百骑抵灵州城下,夏人以千骑追之,浩手斩二骑,以首还。从种师道进筑茸平砦 ,敌据塞水源,以渴我师,浩率精骑数百夺之。敌攻石尖山,浩冒阵而前,流矢中左肋,怒不拔,奋力大呼,得贼乃已;诸军从之,
敌遁去,由是知名。累迁中州刺史。钦宗即位,以种师道荐,召对,奏言:"金人暴露,日久思归。乞给轻兵间道驰滑台,时其半度,可击也。"会和战异议,不能用。帝问西事,浩曰:"臣在任已闻警,虑夏人必乘间盗边,愿选将设备。"已而果攻泾原路,取西安州、怀德军。绍圣开拓之地,复尽失之。建炎元年,知原州。二年,金人取长安,泾州守臣夏大节弃城遁,郡人亦降。浩适夜半至郡,所将才二百人,得金人,使之还,曰:"为语汝将曰,我郭浩也,欲战即来决战。"金人遂引去。绍兴元年,金人破饶风岭,盗梁、洋,入凤州,攻和尚原。浩与吴璘往援,斩获万计。迁邠州观察使,徙知兴元府。饥民相聚米仓山为乱,浩讨平之。徙知利州。金人以步骑十余万破和尚原,进窥川口,抵杀金平,浩与吴玠大破之。玠按本路提点刑狱宋万年阴与敌境通,利所鞫不同,由是与浩意不协,朝廷乃徙浩知金州兼永兴军路经略使。金州残弊特甚,户口无几,浩招辑流亡,开营田,以其规置颁示诸路。他军以匮急仰给朝廷,浩独积赢钱十万缗以助户部,朝廷嘉之,凡有奏请,得以直达。九年,改金、洋、房州节制。十四年,召见,拜检校少保。十五年,卒,年五十九。(节选自《宋史 郭浩传》)
1. |
对下列句子中对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2. |
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部表明郭浩奋勇抗击金人的一组是() ①浩手斩二骑,以首还 ②流失中左肋,怒不拔 ③所将才二百人,得金人 ④浩适与吴璘往援,斩获万计⑤相聚米仓山为乱,浩讨平之 ⑥浩与吴玠大破之
|
3. |
下了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4. |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臣在任已闻警,虑夏人必乘间盗边,愿选将设备。 (2)浩招辑流亡,开营田,以其规置颁示诸路。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张去华,字信臣,开封襄邑人。幼励学,敏于属辞。召试,授御史台主簿,属三院议事,不得预坐。谓所亲曰:“簿领①之职,非壮夫所为。”即弃官归郑州,杜门不出者三载。
建隆初,始携文游京师,大为李昉所称。明年,举进士甲科,即拜秘书郎、直史馆。以岁满不迁,上章自诉,因言制诰张澹、卢多逊、殿中侍御史师颂文学肤浅,愿得校其优劣。太祖立召澹辈与去华临轩策试,命陶谷等考之。澹以所对不应问,降秩,即擢去华为右补阙,赐袭衣、银带、鞍勒马。朝议②薄其躁进,以是不迁秩者十六年。荆湖平,命通判道州。去华上言:“桂管为五岭冲要,令刘鋹保境固守,赖之为捍蔽,若大军先克其城,以趣番禺,如践无人之境。”有诏嘉奖。
从太宗征太原,监随驾左藏库,就命为京东转运使。雍熙中,王师讨幽州,去华督宋州馈运至拒马河,就命掌河北转运事。三年,知陕州,未行,着《大政要录》三十篇以献,上览而嘉之,因留不遣。会许王尹京,命为开封府判官。未几,有庐州尼道安讼弟妇不实,府不为治,械系送本州岛。弟妇即徐铉妻之甥。道安伐登闻鼓③,言铉以尺牍求请,去华故不为治。上怒,去华坐削一任,贬安州司马。
真宗嗣位,迁给事中、知杭州。两浙自钱氏赋民丁钱,有死而不免者,去华建议请除之,有司以经费所仰,固执不许。在洛葺园庐,作“中隐亭”以见志。景德元年,改工部侍郎致仕。三年,卒,年六十九。
去华美姿貌,善谈论,有蕴藉,颇尚气节。然不饰边幅,颇为清议所贬,以是不登显用。
(《宋史·张去华传》有删节)
【注】:①簿领:谓官府记事的簿册或文书。②朝议:包括有皇帝在的廷议或皇帝不在只有“九卿”、“王大臣”的集议。③登闻鼓,是悬挂在朝堂外的一面大鼓。 对下列句子中加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不得预坐预:预先,提前 |
B.愿得校其优劣校:较量、比较 |
C.澹以所对不应问应:回应,回答 |
D.以是不登显用显用:重用 |
以下各句中,全都表明张去华“敏于属辞”“尚气节”的一项是:()
①上章自诉……愿得校其优劣②有死而不免者,去华建议请除之
③在洛葺园庐,作“中隐亭”以见志④簿领之职,非壮夫所为
⑤以趣番禺,如践无人之境 ⑥着《大政要录》三十篇以献
A.①②⑥ | B.③④⑤ | C.①③④ | D.②⑤⑥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去华从小就努力学习,在文章言辞上有一定的长处。后来被授予御史台主簿,但他觉得大丈夫不应久居人下,于是弃官回家乡,三载杜门不出。 |
B.宋太祖赵匡胤建隆二年,张去华中了进士并被授予官职。任职满一年没被提拔,他就上奏章指张澹、史师颂等文学肤浅,愿意与他们一较高低。 |
C.雍熙三年,张去华知陕州,未出发时,写下三十篇《大政要录》献给皇上,皇上因此留下了他。后任开封府判官被尼姑控告而削官,贬为安州司马。 |
D.宋真宗时,张去华任杭州知府。建议免除已死去那些人的人丁赋税,有关部门借口经费所仰,固执不许。后来在洛修建园庐,作“中隐亭”以表现心志。 |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文言文。
(1)朝议薄其躁进,以是不迁秩者十六年。
(2)道安伐登闻鼓,言铉以尺牍求请,去华故不为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