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2014年11月,首届世界互联网大会在浙江乌镇举行。这是中国举办的规模最大、层次最高的互联网大会。即以“互联互通共享共治”为主题,让网络空间法治化治理成为世界共识,也成为摆在各国面前的一道紧课题。日前,中央网信办等部门举办首届国家网络安全宣传周,开展“共建网络安全,共享网络文明”主题活动,目的也是在全社会强化网络安全风险意识,共同维护国家网络安全和网民合法权益。
结合材料说明我国国家机关应如何共建网络安全,让网络空间法治化治理成为世界共识?
妈祖被誉为“海上女神”。传说妈祖姓林名默,宋代时出生在湄洲湾畔(今福建省莆田市境内)。她一生救急扶危,行善济世。妈祖去逝后,人们在湄洲岛建庙祭祀。宋元以后,随着闽南海上贸易和渔业不断发展,船工渔夫越来越多,妈祖信仰越传越广,妈祖从湄洲逐渐走向世界。据统计,目前世界上有妈祖庙5000多座,遍布20多个国家和地区,信奉者达2亿多人。每逢妈祖出生和升天纪念日,福建、台湾、香港、澳门等地都隆重举行各种庆祝活动,弘扬妈祖信俗蕴涵的传统美德,促进文化交流。近年来,到湄洲来祭祀妈祖的台湾同胞、香港同胞、澳门同胞和海外华裔、华侨越来越多,妈祖文化日益成为凝聚华人、华侨的重要精神纽带。2009年,妈祖信俗被评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
结合材料和所学文化生活知识,(1)说明为什么妈祖文化具有凝聚华人、华侨的作用。
(2)就如何更好地发挥妈祖文化的作用提出3条建议
2011年初,随着“中国国家形象”——《人物篇》和《角度篇》在一些国家的热播,“中国形象”成为媒体热议的话题。如:话题一文化是国家形象的灵魂
文化在中国国家形象的塑造和推广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如蕴含着团圆、和谐理念的中国春节,日益成为中外文化交流的平台,也带来了新的商机;孔子学院的发展使越来越多的外国人了解中国;“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的科技创新成就赢得了世界赞誉……中华文化的发展和传播扩大了中国的影响力,提升了国家形象,增强了炎黄子孙的民族自豪感。
运用文化作用的知识,谈一谈你对上述材料的理解。
话题二在文化激荡中把握主旋律,打造国家文化形象
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各种思想文化总是相互冲击、交汇、融合,奔腾向前,永不停息。今天,我们面对的文化有传统的和现代的、外来的和本土的、先进的和落后的、健康的和腐朽的、积极的和颓废的,等等。各种各样的文化有吸纳又有排斥,有融合又有斗争,有渗透又有抵御,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相互交织、相互激荡之势。为此,我们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在社会主义大众文化中的主导地位,以之作为文化发展的主旋律,积极发挥其导向和示范作用,重力打造国家文化形象。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为什么能够在大众文化中成为主旋律并发挥导向和示范作用?
(2)在把握文化主旋律的同时,我们应怎样区别对待各种不同的文化?
(3)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提出3条建议
动漫大片《田螺遗梦》是我国文化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作品取材于中国民间传说,剔除了其中带有迷信、颓废、庸俗色彩的内容,突出了中国文化和而不同的价值理念。作品制作运用了目前国际最高水准的动画电影技术,注入了国际动漫作品所特有的神幻色彩,从而使作品更具国际口味。作品多次参加国际国内动漫节和电影节,摘取了多个奖项,赢得了国内外的好评。
结合材料,说明动漫大片《田螺遗梦》的成功体现了“文化传承与创新”中的哪些道理。
人类与环境的协调发展日益受到全世界的关注,1974年联合国将每年的6月5日定为世界环境日。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环境日的主题日益突出全球理念,倡导全球合作。2011年世界环境日的中国主题是“共建生态文明,共享绿色未来”。为唤起公众对环境与发展关系的清醒认识和自觉行动,有关部门发布《全国环境宣传教育行动纲要(2011——2015),提出每个公民都应该树立正确的生态环境道德观,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宣传者、实践者、推动者。
运用有关文化对人的影响的知识,说明加强环境宣传教育的意义。
2010年要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稳定粮食生产,保障“米袋子”“菜篮子”安全。继续实施对种粮农民直接补贴,增加农资综合补贴、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中央财政拟安排补贴资金1335亿元,比上年增加60.4亿元。进一步提高粮食最低收购价,让农民得到更多实惠。
(1)运用经济生活的知识,说明“稳定粮食生产,保障‘米袋子’安全”的原因。
(2)分析“对种粮农民直接补贴,进一步提高粮食最低收购价”对农民生产会带来哪些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