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选文,完成后面题。
蓑衣
干亚群
小时候我家墙上挂着一件蓑衣,棕褐色,没有袖口,也没有衣袋,上面是坎肩,中间是一排棕榈丝带。别看外面毛刺刺的,但里面非常平整。这件衰衣是爷爷跟父亲分家时的一件家什,到父亲手里已经有些年月了。
那时没有雨披,伞倒是有,黑布伞,苏褐色的油纸伞,没谁会撑着伞干活。撑伞到田头的只有“干部”,他们是吃“国家饭”的,一只手用来撑伞,另一只手用来指指点点,一指,一点,然后用那白净的手领取工资。农民不行,心眼可以闲,手脚不能闲,闲了那是败业。一件蓑衣能帮助农民免去败业的可能。再者,雨点一到伞,伞上的声音夸张的大,淅沥淅沥可以转换成滴滴答答。雨雪落到蓑衣上,雨迅速钻到蓑衣里,而雪搁在蓑衣上,一抖,纷纷坠落。我直纳闷,那些雨都哪儿去了?
我们时常在下雨天看到大人穿着蓑衣在耘田、拔秧、插秧,在平镜似的水田上像一个个标点符号,这时倒真像给庄稼指指点点。庄稼似乎得了某种要领,一寸一寸往上长。后来我在课文里念到柳宗元的“独钓寒江雪”,在空旷的江面上,白雪皑皑,一个钓鱼翁披着蓑衣,头戴斗笠,手持钓竿坐在船头。老师说这是境界,这是空灵的美丽。我一边跟着老师念诗,一边无可救药地联想那是村里的田翁,一个能够向大地指点的田翁。
我不知道他那时的年纪有多大,我们都叫他蓑衣爷爷。他住在另外一个村,但他的家特别好找,屋后有一大片棕榈树。他做蓑衣一般一星期做好了,去取时挑一百斤谷,作为蓑衣的工钱。别看他花一个星期可以换成一百斤谷,之前他得准备很长时间,仅剥下来的棕榈皮在缝制前还需要做许多的加工活,如晒干、浸泡等。
他做蓑衣往往在晚上,一把竹椅子,一盏煤油灯,还有一张小木桌,一根针和一团棕榈绳。他往煤油灯盏里注入小半碗煤油,拨一拨灯芯,然后开始做活。晚上村里一户人家一盏灯,他家是村里唯一点两盏煤油灯的。他做蓑衣时不喜欢旁边有人,一定要在清清静静的环境下才能让针线活动起来。独自守一盏煤油灯不是浪漫,而是奢侈,他是那个时候村里最奢侈的人。油灯下穿针引线,一片片的棕榈轻轻发出“蓑蓑”的声音。此刻,静夜无边。
他像细心的婆娘,一针来,一针去,结实而匀称的针脚既是他手艺的体现,更是他心灵静修的注脚。他把夜晚的幽静缝进蓑衣,也把自己的沉静把进棕榈片中。我们当然无从知晓他在缝制蓑衣的时候会想什么,或想到什么,可很多人却有这么种感觉,他做的蓑衣穿在身上比张裁缝做的衣服更舒服。张裁缝的嘴跟他手中的剪刀一样,什么话到了他嘴都尖尖的。张裁缝心眼倒不坏,手艺也不赖,就是嘴皮子很厉害。村里人一般都不太喜欢请张裁缝到家里来做,主要是张裁缝一边做活一边像个长舌妇样东家长西家短的,一天下来嘴巴似乎没停歇过。村里的婶婶们一直怀疑衣服这么容易磨损,是不是张裁缝的嘴巴在啃?
蓑衣爷爷常说他记忆很差,见过几次面后还是叫不出名字,可他一看到某人穿着他做的蓑衣,一定能叫出那个人的名字,而脱下蓑衣后,他又认不出来。这是非常奇怪的事。刚开始别人不太相信他,以为他故意的,只是他故意这样做似乎又没有理由,他的性格可是好好的。从不与人计较,说他好,呵呵几声,说他不好也呵呵几声。后来,大家发现他真的是这样。
蓑衣到了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的时候慢慢有些落寞,雨天干活的情形不如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来得紧密,村里人虽然还是靠天吃饭,可很多人已经不在乎雨天那些辰光。田翁的形象被头戴草帽肩扛锄头所取代。蓑衣退出了人们的视线,雨披和漂亮的花折伞出现在村道上,那样子确实比厚重又毛刺刺的蓑衣来得好看、轻便。
有一天,门口来了一个人,问我父亲有没有蓑衣,他想收购。父亲觉得很奇怪。他说,他受人之托,买几件蓑衣放到农具博物馆。说这话时,眼睛一直往墙壁上瞟,上面挂着一件蓑衣。父亲没有把蓑衣卖给他,不管这个人怎么磨嘴皮。但从他的嘴里知道了一个信息,邻村那位做蓑衣的老人已经作古,做了大半辈子的蓑衣却一件也没有留下。老人的儿子建议这个人去周围的村子打听打听,可能有的家里还有蓑衣。父亲一听,更加坚定要留下这件蓑衣。可惜,这件绝版的蓑衣在打井的时候,被父亲垫到了井底。据说,有蓑衣垫底,井水又清又甜。的确如此。不知道井底的蓑衣还在不在。分别理解文中两处“指指点点”的含义。
①他们是吃“国家饭”的,一只手用来撑伞,另一只手用来指指点点,一指,一点,然后用那白净的手领取工资。
②我们时常在下雨天看到大人穿着蓑衣在耘田、拔秧、插秧,在平镜似的水田上像一个个标点符号,这时倒真像给庄稼指指点点。第3段中作者为什么写念读柳宗元诗句这一场景?
赏析文中划线句。
⑴雨雪落到蓑衣上,雨迅速钻到蓑衣里,而雪搁在蓑衣上,一抖,纷纷坠落。
⑵油灯下穿针引线,一片片的棕榈轻轻发出“蓑蓑”的声音。文中写张裁缝有什么作用?
父亲不愿将蓑衣卖掉,却又将蓑衣在井里垫底。这是否矛盾?结合全文作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唐诗现在又开始让人感觉真切和亲切了,这是经历了和传统文化分别的痛苦之后才有的内心感觉。经历了千年,唐诗还留下那么多,可以想象当时的创作盛况。那么多唐诗显然不可能都是为了功名而写作的。它是一种流行的东西,是社会场合的一种交流方式,更多时候就像现在的歌词。王之涣和高适、王昌龄几个去歌台舞榭,听歌女唱他们的诗。几轮下来,独独听不到王之涣的诗。王之涣指着歌女中最美的一个,对在座的诗人们说,如果她唱的不是他的诗,他从此就不写诗了。那个最美的歌女出场唱的果然是王之涣的《凉州词》“黄河远上”那一首。这说明我们所景仰的唐诗,在当时很可能多是传唱的歌词。当时写诗的人太多了,即使是李白,也可能就是在盛唐被歌唱了一些年。在晚唐大概唱不过小李杜和温庭筠吧?杜甫的诗,可能文本些,难以流行;杜甫的崇高地位,在他死去数十年后才建立,应该和唐诗本真的歌词性质有关。
从这个意义上说,三十年来中国内地流行歌词的长盛不衰是值得欣喜的。人在这个世界上生活着经历着,悲欢冷暖,酸甜苦辣,都会感动在心,用心去歌唱。歌唱的内容就是人的现实和梦想,譬如生命、爱情、母亲、故乡、离别、重逢、游历和从军等等。这些在唐诗里也都写遍了。李谷一首唱的《乡恋》,对于故乡的依恋和怀念的心情,和李白的《静夜思》是一样的精致平实。谷建芬作曲的《烛光里的妈妈》和孟郊的《游子吟》可以匹敌,《思念》和李商隐的无题诗,美感是相通的。还有北京奥运会主题歌《我和你》和王勃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相比,也是不见逊色的。
把现在的歌词和唐诗比较,只是想说明两者是同样的东西。尽管不在同一时空,两者的文化身份是一样的。虽然两个时代的作品也无法混淆,同样的留别的诗,徐志摩的《再别康桥》和罗大佑的《追梦人》就不一样。但徐志摩的文本的诗无愧于时代,罗大佑的歌词同样无愧于时代。至于说历代的歌唱同样珍贵,为什么唐诗让我们心存景仰,甚至是徐志摩的诗总觉得要比现在的歌词好多了?且以唐三彩为例。唐人见到的唐三彩一定和我们见到的不一样。我们见到的唐三彩要美得多,是时间和距离产生了美。当时的唐三彩和唐诗一样流行,时尚。时时面对的东西,美不到哪里去。迎面的歌唱可能不被看重,千百年的歌唱,会滋润和鼓舞同样歌唱着的心。
(摘编自陈鹏举《诗与歌词》)下列对于唐诗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让人们感到真切和亲切的唐诗,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中国人的情感所难以割舍。 |
B.在唐朝,人们盛行写诗和传唱诗,所以可以肯定,其中有一些诗并不是为了求取功名而创作的。 |
C.现在人们所景仰的唐诗,在唐朝既被用作一种社交方式,又被作为流行歌曲的歌词,其中尤以后者为多。 |
D.即使是大诗人李白的诗的传唱,到晚唐也就渐渐不再流行了,唐朝诗人之多,于此可见一斑。 |
下列关于现在的流行歌词和唐诗的比较,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历史上唐诗最终为宋词元曲所取代,而三十年来中国的流行歌词却能长盛不衰,这是值得欣喜的。 |
B.现在的流行歌词和唐诗一样,写的都是人的现实和梦想,都会使人感动在心,用心去歌唱。 |
C.李谷一首唱的《乡恋》和李白的《静夜思》,在表现对故乡的依恋和怀念方面可谓异曲同工。 |
D.比起王勃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来,北京奥运会的主题歌《我和你》显得更为出色。 |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之涣说,如果最美的歌女唱的不是他的诗,从此就不写诗了。这说明王之涣的诗当时曾被广泛传唱。 |
B.杜甫的诗,可能表现得文本一些,这应该跟唐诗本真的歌词性质有一定的关系,所以难以流行。 |
C.在唐代,唐三彩和唐诗一样也是流行的、时尚的东西,因而当时的人们是不会把它看得很珍贵的。 |
D.时间和距离能够产生美,可以想见,现在流行歌曲的歌词在若干年后应该也会被人们推崇的。 |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小题。
稻草人
耿立
父亲把稻草人立在田野里的时候,他十分激动。时当黄昏,他望着夕阳下稻草人所指的方向,一句话也说不出来,稻草人单腿独立在深邃的麦田里,我蓦然觉得它和父亲有点酷肖兄弟。
然而,稻草人不言语,稻草人什么时候喧哗过呢?它们从不睡眠,也不考虑吃喝,当农人回家的时候,它们不回家;当收割的日子临近,它们也就支离破碎了!
没人理解稻草人僵硬手指所指的方向,就像没人理解父亲一样。春天的时候,父亲用陈年的稻草、绳索捆绑稻草人,他对我说,用不了几十年,稻草人在大地上怕要消遁了。
我未置可否,当麦子快要黄熟的时候,我带着侄子去查看稻草人,回来向生病的父亲汇报。那也是黄昏,一个一个的稻草人在风中挥动着僵硬的手臂,像是鞭笞着什么,从远远的地方望去,就见一群一群的鸟儿在麦地上空不停地盘桓、寻找,宛似一帮无家可归的落魄子弟。
我得承认,父亲捆绑的稻草人简直完美无缺,它们真实毕肖地做恐怖和威吓状。有一种鸟儿,每年麦季的时候,都要从家乡的这块平原经过,它们并不美丽,但是平原上一年才能见到一次。
那些鸟儿望着稻草人,久久不敢涉足,它们盘桓着、盘桓着,最后只能无奈地向远方飞去。
侄子从地上抓起一枚土块,狠狠地向稻草人掷去,他说,稻草人混蛋——
我回家告诉父亲,麦子长势不错,鸟儿也不去祸害。父亲听后很忧郁,他说,保不定。春天父亲扎制稻草人时,侄子曾偷偷地毁掉几个,父亲很恼火,他说,“不喜欢土地的人,才不喜欢稻草人。”
麦子临熟的几日,每到黄昏,我都要到麦田巡查,然后向父亲报告麦子和稻草人的消息。一天,侄子偷偷地问我,你知道鸟儿到哪里去了吗?
我摇摇头。
侄子说,鸟儿不在平原上停留了,平原上的人可恶,鸟儿让稻草人吓跑了!
过了一会,侄子告诉我,他不能让鸟儿在平原上不吃一点东西就走。
我有点好笑,对侄子说,人应该感恩稻草人才对,它们保护了粮食和土地,难道人不应该热爱粮食和土地?
“我热爱粮食,我也热爱鸟儿,它们每年才在平原歇息一次,能消耗多少麦子?”侄子说,“我怕有一天,一睁开眼,平原上再也见不到鸟儿啦……”
到了晚上,侄子出去了,许久没归,不知什么时辰,父亲在屋里很急地唤我:天空怎么发红呢?父亲的房子正对着麦田,他见夜空里火的光芒正燎燎地飞向天际,一堆、两堆、三堆……我蓦然有所警悟,立马向麦田跑去,麦田里火焰渐渐地萎弱了,稻草人化为一团灰烬。
翌日,我和侄子站在黄熟的麦田里,父亲来了,他抚摸一下侄子的前额,然后闭上眼睛,稻草人去了,以后也不会有了。我有点惶惑,没有了稻草人,还有谁来指点生活的方向、温饱的方向呢?
与稻草人握别,大地沉默不语。(选自《雨花》1995年1期)文中画线句子描写稻草人和鸟儿,请分析其表现特色。
文中侄子说,“我热爱粮食,我也热爱鸟儿,它们每年才在平原歇息一次,能消耗多少麦子?”“我怕有一天,一睁开眼,平原上再也见不到鸟儿啦……”这段话有什么作用?
文中父亲说,“用不了几十年,稻草人在大地上怕要消遁了”,“稻草人去了,以后也不会有了”。请分析这两句话的深刻含意。
本文写了不同的人与稻草人有关的故事,请分别探究其中的深刻意蕴。
现代文阅读
水性江南
王本道
江南是烟柳繁华之地,温柔富贵之乡。江南出芳草鲜花、才子佳人,出缠绵悱恻的爱情故事。但江南又是英雄辈出的地方。古往今来,这里孕育出诸多骁勇的斗士。那用于刺杀的锐利兵器——剑,发展的鼎盛时期正是在地处江南的吴越之地,许多彪炳史册的著名战役也是在江南发生的。那么,是什么力量使得缠绵悱恻与剑气凌厉这两种反差极其悬殊的气质,能够天衣无缝地契合在一地呢?我曾一度处于大惑不解之中。
一次重读先贤经典,{老子)中的一句名言让我顿开茅塞。“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先,以其无以易之也。”老子的话,一语道破了水的柔弱秀美与坚韧顽强的两重性。江南是水乡,是水的故乡,河流纵横,池湖密布,它们流淌在青山脚下,穿行于广袤的田畴。“瓜洲渡口山如浪,扬子桥头水似云。”“西风作意送行舟,帆饱清淮碧玉流。”还有那直落九天的瀑布,山中奏鸣的清泉——千百年来,是水,滋养着江南的风物和江南的人,孕育了江南独特的文化属性。
江南的水,如轻纱雾霭,随风起舞,交幻无穷;江南的人也一如江南的风物,温婉细腻,柔肠百转。“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殊帘总不如。”杜牧对江南人的赞美虽有些夸张,但说的却是实情,那无边的波光水影之中,充溢着无边的风月。秦淮河上的桃花渡,莫愁湖畔的莫愁女,瓜洲古渡的杜十娘,西泠桥畔的苏小小,还有惠山的明月、西湖的断桥、绍兴的沈园……深受上天厚爱的才子佳人,他们的柔情蜜意在江南大地上留下了诸多生命的足迹和美丽传说。物美、人美、情浓,就连江南人讲话也是吴依软语,唱起来就更让人心旌摇动。我十分喜欢江南曲艺的代表——苏州评弹,唱词娓娓如述,琵琶弦乐清丽委婉,其优美儒雅,婉转沉静,就像曲水清流,清澈纯净又韵味悠长,就连草木也会为之摇曳。
江南的水也时有“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之势。这坚韧与顽强的性情,也涵养了江南风物和江南人那种英豪之气。江南大地布满了崇山峻岭,其中,许多气势恢弘,似有峥嵘剑气的腾越穿行其中。杭州栖霞岭上的剑门,绍兴的会稽山,常熟的虞山,都是雄伟挺拔,气宇轩昂,占尽风云。那山间的瀑布、涧水,山下的清流,是养育大山的支支血脉。江南的人,也因为有了“水性”,才有了那种独特的剑气。据说古代铸剑的工艺,先是把剑放在火中煅烧,然后再放到水中浸泡,经过淬剑过程中两种力量的交合,才会使剑在百转千回,缭绕交错的剑法中得心应手。这种浸泡过剑的江南之水,千百年来也曾造就了诸多慷慨激昂之士。卧薪尝胆的勾践、竭忠尽智的岳飞、与扬州共存亡的史可法……众多仁人志士用他们的生命与鲜血谱写了一首首壮怀激烈的诗篇。文武兼备的、、文天祥,他们的诗句至今读来,仍洋溢着当年的铁骨雄风,“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还有,活跃在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的鲁迅,更是把文人的凌厉剑气推向了极致。就连文雅娟秀的女子,也尽显侠骨柔情,秋瑾就是最优秀的代表。
说到江南的“水性”,还应该涵盖它的秀慧与智巧。江南的水是很有灵气的,正是这灵秀之水,涵养了江南人的那种聪颖与睿智。当今中国科学院院士,江苏籍的就占了半数,近代和当代全国琴棋书画大师,也大多出自江南。
江南的水哺育了如水的江南。有人说,正是因为江南太美了,阴柔之气过重,因此江南的男人大多被美色所雌化,是美人的风韵像灭火器似的扑灭了男子的阳刚之气。这种说法是过于偏重水乡的温柔与细腻了。其实人不分南北,如果能多一分柔情与细腻,懂得感情,懂得珍藏,心中维系着自己的审美镜框和情感秘笈,并以此为尺度去发现和发掘生活中美妙的、值得神往和迷醉的东西,不是会给男人(也包括女人)增添力度和精神上的健美吗?这样的多情,不更意味着一种不寻常的正直与高尚!在第四段的空格里埴写诗人的名字:__________、。
作者把苏州评弹比喻为,这样写得好处是
。“千百年来,是水,滋养着江南的风物和江南的人.孕育了江南独特的文化属性。”这句话在内容和结构上各有怎样的作用?
水性江南,其“水性”包括哪些特性?
作者在行文中为什么要引用许多有关江南风物人情的诗文、资料?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故乡永在
凸 凹
故乡的村口有一盘石碾,碾花已经斑驳了,却依旧完整地立在那里。因为与石碾有关的人,许多都还健在,包括我,也包括那个当着村长的人。
现在,人们都吃着面粉和从东北流入的精米,石碾的功能早已废掉了,我们之所以还固执地保留着它,是因为它承载着生命的记忆。上个世纪的六七十年代,故乡的吃食几乎只有玉米。玉米被我们种下,被我们收获,然后拿到石碾上去加工,最后被我们吃到肚里。整个过程都是我们亲自参与的劳作,没有多余的指望,也没有坐享其成的不安,日子虽然清寡,却也饱满着。
在故乡,还有一个不能被拆卸的“部件”,便是村口大柳树上,那挂用废铁制成的钟。
生活,进入了人民公社的程序,劳动就变成了集体或团队的方式,那挂钟就有了发号施令的作用。那个时节,社会主义建设,在这个贫瘠的山地,其实也简化为一个解决吃饭的问题。如果不服从钟的指令,土地就会荒芜,玉米就会难丰收,人们就会挨饿。况且,敲钟的人和被钟声汇集的人,都要毫不例外地下到地里去,都要“躬耕田亩”。钟所敲击而出的,不是“官本位”的权威,而是“民本位”的和声,或者说,它是“日出而作”,结伴而行,共同创造生活的“安魂曲”。人们因此而敬重它,信任它。
所以,这挂钟是个温馨的历史记忆,告诉人们:昨天的日子,还有一段值得回味的时光——物质虽然短缺,但却有一种难得的公平与公正,人们一起卑微,一起忍耐,即便是含辛茹苦,血汗交迸,也是心甘情愿的。
从山地走到平原,已20余年了,故乡的人事已更迭得无法辨认,甚至有“家园”不在之感。但是,只要一见到那石碾、那钟,心头就温厚起来——因为他们还能指出我的来路,还能唤起我昨天的生命情感,便松了一口气——故乡还是在的。
父亲去世之后,母亲被我接了出来,回到故乡的机会就少了。这反而加深了我对故乡的思念。因为母亲就像一把离乡之土,即便是离开了母体,也带着故乡的腥味——她虽然身在城市,逡巡在楼宇之间,但她乡音不改,所思所叙,都是故乡的旧事,好像眼下的生活与她毫无关系。
她常说的一句话,就是:“我一旦合上了眼睛,你一定把我弄回老家去,跟你父亲葬在一起。”
你若跟她叨念眼前的事体,她的眼神是淡漠的,跟你的感情好像也有些隔膜;只有说到家乡的一枝一叶,她才明亮了眼睛,话语绵密得像仲夏的雨脚,一团亲情也盈盈溢溢。于是,母子的语境便总是过去的时态,好像我还未曾长大,依然依偎在她的双膝之上。
母亲真是一把故乡的土,即便是洒落在异乡,也固执地培植着属于故乡的情感。
故乡的村长是我的同龄人,有一些文化,有一些主见。他专程来找我,对我说:你也算是个名人了,我想给你在家乡修一座故居。
我说:你千万别做煞风景的事,咱家乡最让人动心的是村头的石碾、大柳树上的挂钟,还有南方人稀罕的大土炕和石板瓦顶的传统民居,而不是一个无名作家的所谓故居。所以,你要真的开发旅游的话,就该保留好故乡那些原汁原味的东西。
村长对我有意见,忿忿地走了。不久就传来消息,说村长贷了一笔款,修了一片南方的曲径回廊和竹楼茅舍。我心中很是不快,感到所谓故乡,其实是相对于游子来说的,或者说是相对于过去的生活记忆来说的;故乡之内的人,往往是不懂故乡的,是体会不到故乡的意味的。
虽然我不同意村长的做法,但我没有加以阻拦;因为我明白,故乡毕竟是那里的人的生存土壤,要想过上好日子,固守是没有出路的,就得发展。而发展是不念旧的,它面对的是未来。只是出于对石碾和钟担忧,我给他写了一封信,希望他善待它们,那是游子对故乡的感情寄托。
他回信给我,请我放心,说对待那些旧物,他的感情是与我相通的。但他在最后反问我道:如果我不在了,又该怎么办?要知道,后人的想法到底与我们的不同。
他的反问使我陷入久久的忧伤。母亲察觉了我的情绪,送来探寻的目光。
我心头一热,对自己说:石碾与钟不在了又有何妨?还有父母的坟茔!
父母的坟茔就是游子的根脉,所在之地,也就是故乡了。关于故乡的“在”与“不在”,作者的认识经历了一个怎样的变化过程?
作者为什么特别希望能保留下故乡的石碾和钟?
文章的主题是故乡,却用了不少篇幅叙写母亲,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某些旧的东西(如文中所写石碾、钟、传统民居)有其特定的价值,但保留它们可能会影响未来的发展,这时候我们是应该更强调保留,还是应该更关注发展?请结合本文文意,谈谈你的看法。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林黛玉与人参养荣丸
《林黛玉进贾府》中提到:林黛玉初进贾府,众人见黛玉年貌虽小,其举止言谈不俗,身体面庞虽怯弱不胜,却有一段自然的风流态度,便知她有不足之症,贾母问她吃什么药,黛玉回答道:“如今还是吃人参养荣丸。”
查“人参养荣丸”,即“人参营养丸”,是由《合剂局方》里的“人参营养汤”改制而成。其药物组成为:人参、当归、黄芪、白术、茯苓、肉桂、熟地、五味子、远志、陈皮、杭芍、甘草等。有益气补血、养心安神之功效。林黛玉的“不足之症”从以后的症状来看,属中医的“肺痨”,即西医的“肺结核”范畴。那时没有异烟肼、利福平等抗结核药,用人参养荣丸之类的补药尚属对症,是符合中医辨正论证的原则的。人参养荣丸主治心脾气血两虚症,临床常出现气短乏力,心悸失眠等症状。正如宝玉所见的“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
但成也萧何,败也萧何。人参养荣丸虽然是林黛玉“请了多少名医,总未见效”后所试过的药物中最适合的,却也是后来促使林黛玉“魂归离恨天"的因素之一。从中医发病学的观点来看,人体任何疾病发生的过程,都是“正”与“邪”斗争的过程。“正”也叫正气,是促进人体生长发育,维护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邪”即“邪气”,是致人体疾病的一切因素。因此,治疗疾病无非是“扶正祛邪”,即恢复人体的健康。
中医按其功效、性质及使用方法来分,可用八个字概括,中医术语称之为“八法”即汗、吐、下、和、温、清、消、补。补法所用药物就是补药,其主要作用是增强和补益人体气血阴阳,从而达到恢复正气、战胜疾病的目的,是专门治疗虚症的。然而,“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任何补药都不是万能的,不能治疗百病。它对人体正气的恢复及健康保证是有一定条件的,超越或不适合这个条件,非但不能扶助正气,恢复健康,反而会戕伐正气,危害健康。林黛玉服用人参养荣丸,错在“常服”。当贾母问她吃什么药,黛玉回答说:“如今还是吃人参养荣丸。”贾母说:“这正好,我这里正配丸药呢,叫他们多配一料就是了。”因此,林黛玉之死,“爱情悲剧”固然是原因之一,但服用补药过量,损伤正气,迫血妄行,吐血不止,致使“苦绛株会魂归离恨天”也是一个值得考虑的因素。正如《内经》所说:“夫五味入胃,成先入肾。久而增气,物化之常也,气增而久,夭之由也。”
艺术典型源于现实生活。现实生活中确有人妄服补药而招致吐血的,这一点应引起人们尤其是护理专业的学生的足够重视。下面对“人参养荣丸”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人参养荣丸”是由《合剂局方》里的“人参营养汤”改制而成的,有益气补血、养心安神的功效。 |
B.“人参养荣丸”药物成分有人参、当归、黄芪、白术、茯苓、肉桂、熟地、五味子、远志、陈皮、杭芍、甘草等。 |
C.“人参养荣丸”属于补药,主要用于治疗心脾气血两虚、气短乏力、心悸失眠等病症。 |
D.“人参养荣丸”不是万能的,不能治疗百病,它会戕伐正气,危害健康,所以,要尽量避免服用。 |
下面对“成也萧何”或“败也萧何”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人参养荣丸”对于治疗林黛玉的“不足之症”来说,可说算得上“对症下药”了。 |
B.“人参养荣丸”对人体正气的恢复及健康保证有一定条件的,不能超越或不适合这种条件。 |
C.服用人参养荣丸,导致了巾帼不让须眉的才女林黛玉“魂归离恨天”的悲惨结局。 |
D.“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任何补药都不是万能的,因此,不要希望某一种补药能包治百病。 |
依据原文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林黛玉之死,会给医学界敲响警钟,使人们在关注药物疗效的同时,也会关注药物的使用方法。 |
B.对于中医所谓的“肺痨”,无论是服用“人参营养丸”,还是服用“人参营养汤”,都不可过量,否则就会吐血而亡。 |
C.中医一定会继续坚持辨正论证的原则,既要对症下药,又要在用药上采取谨慎的态度。 |
D.护理专业的学生应该多了解和掌握一定的用药知识,才能在今后的护理工作中不出现闪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