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明发现双氧水滴在伤口上会产生大量的气泡,于是他查阅了相关资料:双氧水分解可以用二氧化锰(MnO2)、氧化铁(Fe2O3)等物质作催化剂,对此他展开了探究。
【提出问题】氧化铁是否也能作氯酸钾分解的催化剂?它是否比二氧化锰催化效果更好?
【设计实验】小明以生成等体积的氧气为标准,设计了下列三组实验(其它可能影响实验的因素均忽略)
实验序号 |
氯酸钾质量 |
其他物质质量 |
待测数据 |
① |
1.2g |
/ |
|
② |
1.2g |
Fe2O3 0.5g |
|
③ |
1.2g |
MnO2 0.5g |
|
①上述实验应测量的“待测数据”是 。
②若实验②比实验①的“待测数据”更 (填“大”或“小”),说明氧化铁能加快氯酸钾的分解。
③将实验②反应剩余的固体取出后经洗涤、干燥,再次精确称量得到0.5g红色粉末(Fe2O3),这样做的目的是 ,小明同学认为氧化铁肯定是氯酸钾分解的催化剂,但晓航同学对此提出了异议,晓航同学设计了如下实验:
将第二次精确称量得到的0.5g红色粉末和1.2g氯酸钾混合放入试管中,加热,伸入带火星木条,发现木条很快复燃。
晓航同学这样做目的是 ,
【预期结论】氧化铁也能作氯酸钾的催化剂。
【评价设计】你认为小明设计实验③和实验②对比的目的是 ;
写出实验②反应的符号表达式 。
浓硫酸具有吸水性,可以做干燥剂,而稀硫酸不能。好奇心强的同学提出问题:浓硫酸的浓度降低到什么程度时就不能继续做干燥剂了?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老师带同学们展开探究。
[探究1]同学们用上图所示的装置进行实验。B烧杯中的水能被浓硫酸吸收的根本原因是。确认A烧杯的浓硫酸不再吸水的方法是。
[探究2]测定探究1中吸水后硫酸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
[查阅资料]H2SO4 + BaCl2 = BaSO4↓+ 2HCl;
Zn+2 H2SO4(浓)=ZnSO4 + SO2↑+2 H2O
[设计实验]小组同学设计了如下三套方案,请协助他们完成实验方案的设计。
(1)取一定量的探究1所得待测溶液,滴加BaCl2至过量,,称量,计算。
(2)取一定量的待测溶液加入过量氧化铁,测量消耗氧化铁的质量,计算硫酸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该过程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3)取一定量的待测溶液,用下图所示装置进行实验,利用测得的气体量,计算硫酸的质量及其浓度。该实验使Y型管中锌粒与硫酸溶液反应的正确操作是。
[反思与评价](1)老师引导同学们对实验方案进行评价,提出问题:上述方案中,可行性差的是那一个?为什么?你的回答是。
(2)聪明的小刚提出,整个探究过程通过一个实验就能实现,他的设想是。
化学小组的同学设计了下图所示装置,用以探究碱的有关性质。
(1)打开K1关闭K2,从长颈漏斗加入足量稀盐酸,A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一段时间后,关闭K1,打开K2和K3,C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该过程中观察到的现象是。
(3)小组同学预想的部分现象没有出现,可能与装置的气密性不好有关,检查该装置气密性的方法是。
某研究性学习小组对某珍珠粉进行了如下探究。
【查阅资料】①珍珠的化学成分主要是:碳酸钙及少量碳酸镁和壳角蛋白(蛋白质的一种);
②壳角蛋白不溶于水,加入浓硝酸加热后会变黄色;
③假珍珠粉其实就是“贝壳粉”,主要成分就是碳酸钙。
【分析讨论】①真珍珠中所含壳角蛋白在物质类别上属于(填 “有机”或“无机”)化合物。
②假珍珠粉中的碳酸钙含量要比真珍珠粉大。
【实验探究】研究性学习小组设计了如下两个方案:
方案一检验珍珠粉的真假
取少量珍珠粉样品于试管中,,若观察到,则该珍珠粉是真珍珠粉。
方案二检验该珍珠粉中的碳酸钙含量
步骤Ⅰ:连接仪器组成如图所示实验装置。某学生夹住C左侧的橡胶管,在A中装入少量水并取下上部塞子,打开玻璃活塞,A中水不能全部滴下,你认为该装置是否漏气?。
步骤Ⅱ:准确称取6.000 g珍珠粉样品装入仪器B中,在A中装入稀盐酸。
步骤Ⅲ:向B中珍珠粉样品中滴加足量的稀盐酸。在仪器B、C中可观察到的现象为、。
步骤Ⅳ:完全反应后C中的浊液经、、干燥,称得白色固体的质量为11.820g,则珍珠粉样品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为100%。
【实验反思】获得此测定结果,可能的原因有。(填数字序号)
①样品中含有碳酸镁
②盐酸未滴加足量
③CO2气流速度太快导致未被Ba(OH)2完全吸收
④装置B中水蒸气、HCl等进入装置C中
【拓展延伸】有同学提出在方案二中不需要装置C,只要用电子天平准确称量装置A、B反应前后的质量,就可以得到珍珠粉样品中碳酸钙的含量。你认为是否可行,请说明理由。
请根据下列装置图,回答有关问题:
(1) 写出图中有标号仪器的名称:a,b 。
(2) 实验室用B、D装置制取氢气的化学方程式为。
(3)如选用装置A作为制取氧气的发生装置,其化学方程式为
(4) 实验室用C装置收集二氧化碳时,验满的方法是 。
某学习小组在探究酸的化学性质时,做了如下两个实验:
(1)分别向两支装有碳酸钠和碳酸钙粉末的试管中注入一定量的稀盐酸,均观察到的现象是,固体粉末全部消失,最终形成无色溶液。写出其中一个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2)实验结束后,同学们将两种反应后的废液倒入同一只洁净的烧杯中,发现烧杯中的废液变浑浊。写出产生浑浊现象的化学方程式:。
小组同学将烧杯中的物质进行了过滤,对滤液中的溶质成分展开了探究,请你一起参与。
【提出猜想】猜想1:滤液中的溶质是氯化钠;
猜想2:滤液中的溶质是氯化钠和碳酸钠;
猜想3:滤液中的溶质是。
【设计实验】请你选择一种猜想进行验证。
实验步骤 |
预计实验现象 |
预计结论 |
取少量溶液于试管中, |
猜想正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