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书法:彰显中华文化独特魅力
书法与绘画、音乐等纯艺术门类不同,它不仅仅是艺术,因为书法首先是中国的文字。文字是一个国家文化发展的母体和载体,独一无二的书法无疑是中国文化区别于世界其它文化的标志之一。
我们对传统的文化、传统的书法要有敬畏之心。中华文明和中国艺术独特性的代表之一,就是我们自古沿用下来的书法。中国的书法拥有五千年的发展历史,它是历代书法家精神的结晶,是我国宝贵的文化遗产,更是中国人智慧的“舍利子”。一个对自己文化都不敬畏的民族何谈自尊。
回顾历史,作为文字的书法,是完全实用性的,是人们生活、交往、奏事不可缺少的;但作为艺术,中国古代书法家追求法度,追求书卷气、文人气,使书法不仅成为人们用来记叙和表述思想的实际手段,更成为用来体现文人的才情和学养的载体,也即所谓“字如其人”“书为心画”。一部书法史,就是一部中国文化发展史,书法艺术延续了近三千年的辉煌,正是中国文化的魅力所在。
从二十世纪初西方的钢笔进入中国以来近半个世纪,硬笔代替了毛笔,使中国书法渐渐不再具有实用性。尤其是近十多年来,随着电脑的高速发展和普及,这一代年轻人不要说写毛笔字了,甚至即将远离硬笔,进入一个无纸无笔的键盘时代。过去,古人入私塾读书,识字、吟诵、书写 三者是合而为一的,是一个不可分拆的整体。但是,在现代教育兴起之后,中国文字的整体性和书卷气的传统被拆解:文字、音韵、书法,成为不同专业;文字归于中文,吟诵归于表演,而书法归于美术;识字作为必修课,书法却成为选修课。而今研究中文的,往往不了解书法;美术学院学书法的,并未开设文字、音韵的课程。
可见,书法传统在代际绵延中发生了多次重大变化,书法之“法”对于使用毛笔的人来说,越来越隔膜,正因为如此,人们对于书法的认识也越来越混乱。尤其是经历了上个世纪的战乱与运动,书法传统的脉搏被人为地割裂了,直接造成了今天书法创作、鉴赏与批评的标准不断地泛化甚至是丧失。
书法不仅是写字,其深层所蕴含的是中国古人认知世界的一种睿智的方式,是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标杆。文化不能遗传和移植,也不能复制和再生,必须从小培养,必须要不断坚持,少则几年、十几年,多则几十年,甚至是一辈子。孜孜不倦、点滴积累,耳濡目染、薪火相传,不然就会在不知不觉中丢失。
汉字对中国文化来说,是母体,是源头,是根本。书法应是每一个中国人的必修课。弘扬传统书法事业,正是弘扬中华文化最基本的因素,也是“文化安全”的保障所在。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重新被呼唤、中华民族精神重新被构建的伟大历史进程中,我们的中青年书法家需要不断努力补上传统文化的精深课程,同时还要发挥自身的影响力,用生命凝结的书法艺术,呼唤出民族文化的新辉煌,全力肩负起我们应该承担的文化责任与历史使命。
下列关于“书法艺术”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作为艺术,书法同绘画、音乐等纯艺术不同,它是中国文化区别于世界其他文化的标志之一。
B.中国文字具有五千年的发展史,它是中国历代书法家精神的结晶,是我国宝贵的文化遗产。
C.作为文字的书法,是完全实用性的,是人们生活、交往、奏事不可缺少的;但作为艺术,中国古代书法家更用书法来体现文人的才情和学养。
D.书法不仅是写字,还有更深层的蕴含,它是中国古人认知世界的一种睿智的方式,是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标杆。

下列对“书法艺术”渐趋衰落的原因的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现代教育将文字、音韵、书法分割成不同的专业,阻碍了书法艺术的发展。
B.古人入私塾读书,识字、吟诵、书写三者是合而为一的,是一个不可分拆的整体。
C.二十世纪战乱与运动人为地割裂了书法传统的脉搏,直接造成了今天书法艺术标准的泛化甚至是丧失。
D.近十多年来,随着电脑的高速发展和普及,年轻人写毛笔字少了,使用纸质少了。当前时代甚至即将进入一个无纸无笔的键盘时代。

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

A.书法作为自古以来延续下来的中华文明和中国 艺术独特性的代表之一,我们应该对其有敬畏之心。
B.书法传统在代际绵延中发生了多次重大变化,书法之“法”对于使用毛笔的人来说,越来越隔膜,人们对于书法的认识也越来越混乱。
C.汉字对中国文化来说,是母体,是源头,是根本。中国书法是中国人智慧的“舍利子”,可以说一部中国文化发展史就是一部中国书法史。
D.传承书法艺术,就是传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青年书法家要肩负起应该承担的文化责任和历史使命。
科目 语文   题型 现代文阅读   难度 较难
知识点: 论述类文本阅读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面这段文字,回答下列各小题。
“功利的写作”所注重的,是外在的效果,即外界的需要。这当然能在很大程度上保证写作的时效性,使之大致不落空。并且,外在的效果又能呼应内里的写作心态,刺激起进一步努力的欲望。所以,这种写作是较能引出实际的成果来的。但反过来,它也能限制你进一步获得成果。比如,你是研究明史的,一旦成了明史专家,当你的研究告一段落,或学术兴趣业已转移,你却常常不得不屈从于外界的需要和压力,继续负着你这专家的头衔在老路上走下去。所以,“功利的写作”往往能使人“尽责”或“尽职”,却很难使人“尽才”。
相反,“趣味的写作”所注重的是作者自己内心的释放,是自己的兴味和意趣。他不必照顾太多的外在的命令,而只顺从自己内心的命令。这样,他写作就往往是“乘兴而起,败兴而止”,有时不会引人注目,有时又难免半途而废,但他始终不会去做自己不感兴趣的事,他工作起来总是兴致勃勃的。一旦出了成果,成了哪一门的专家,他的学术方向或写作方式仍随时可有变化,不受外力约束。在这种时候,他反倒能够做出多种多样的成绩来,也能够尽情地发挥他多方面的才华。所以,只有“趣味的写作”才可能是真正使人“尽才”的。
趣味并不是一种平静不变的东西,它是活着的,是不停流动的,它在人身上的存在,本身就是一个复杂而有趣的过程。它的一个最基本的特征,就是要有变化,不可重复,不可在同一个平面上含糊度日,不然,这趣味很快就会变得“没趣”极了。由于这一规律的指引,所以凡注重趣味者,随着岁月的推移,他们的目光就日益尖锐和深刻,他们所注意的事物也就愈艰深不凡了。其实,人对于音乐、美术、书法等等的兴趣,无不是如此的。最初的兴趣很可能只在浅层次上,只喜欢那些甜腻流俗的作品,但只要这种兴趣长久地存在着,它就必然有所发展,渐渐地,兴趣就会向深处转化,天长日久,很可能就成了一个能欣赏高层次作品的专家。
于是我们就明白了,为什么过去有许多叱咤风云的作家或诗人,到中年以后,竟会不约而同地沉入到一些较为遥远而艰深的学术课题中去,并且常有人是沉入到“国学”中去了。
(摘编自刘绪源《漫说趣味》)
下列关于“功利的写作”和“趣味的写作”的比较,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功利的写作”注重外界的需要,“趣味的写作”注重作者自己内心的释放。
B.“功利的写作”时效性能得到很大程度的保证,“趣味的写作”有时保证不了时效性。
C.“功利的写作”往往能使人“尽职”,“趣味的写作”能使人发挥多方面才华。
D.“功利的写作”通常较能引出实际的成果来,“趣味的写作”往往半途而废。

下列对“趣味”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趣味并不是一种平静不变的东西,它是活着的,不停地流动的,它的存在是一个复杂而有趣的过程。
B.趣味的一个最基本的特征,就是要有一些变化,如果它一直停留在同一个平面上,就会变得“没趣”。
C.趣味有深浅之分,浅层次的和深层次的会互相转化,最初的兴趣很可能是浅层次的,最终会向深处转化。
D.趣味对人具有引导作用,引导人们关注艰深的事物,凡注重趣味者,他们的目光会日益尖锐和深刻。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功利的写作”常常会限制作家进一步获得成果,因为即使他们的兴趣发生了转移,却又不得不屈从于外界的压力,为“需要”而写作。
B.注重“趣味写作”的作者,始终不会去做不感兴趣的事,他们的写作方式随时可有变化,不受外力约束,因而能做出多种多样的成绩来。
C.有的作家或诗人,中年后会沉入到某些学术课题中去,是因为这些作家或诗人的目光日益尖锐和深刻,他们所注意的事物也愈益艰深不凡。
D.只有“趣味的写作”才可能真正使作家或诗人“尽责”、“尽职”和“尽才”,也才能尽情地展示和发挥作家或诗人多方面的艺术才华。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魏巍远行
周明
新中国刚成立后的1950年,抗美援朝期间,魏巍便深入到朝鲜战场,与在那里浴血奋战的志愿军战士同甘苦、共命运,他为志愿军官兵的英勇献身精神所深深感动,于1951年4月11日在《人民日报》头版发表了脍炙人口的散文《谁是最可爱的人》,热情讴歌了志愿军的爱国主义和英雄主义。一时间“最可爱的人”传遍中华大地,成为人们对中国人民志愿军的亲切称呼和代名词。这个篇名和称呼本身,正是作家敏锐的思想和眼光的体现。据魏巍回忆,《谁是最可爱的人》这个题目不是硬想出来的,而是在朝鲜战场上激动的情况下,从心里跳出来的。此后的岁月里,《谁是最可爱的人》陆续被编进中学教科书及各种散文通讯的范本,感动和影响了几代人。至今,年轻一代不少读者还在阅读和熟知《谁是最可爱的人》。
1982年,魏巍又一次轰动!他付出了近20年的心血和智慧,所创作的革命战争“三部曲”长篇巨著中的《东方》荣获首届茅盾文学奖!另两部《地球的红飘带》、《火凤凰》也是很有影响的作品。小说充满革命激情。而《东方》之所以能够获奖,是因为它在书写战争题材上有突破性,有新意,富有浓郁的时代精神。此时他已是年逾花甲的老作家,但却宝刀不老,笔耕不辍。除了长篇小说,这期间,他还不断有散文、杂文发表。他是一位长期工作、生活在部队的军旅作家,他热爱祖国和人民,热爱党,他总有一种历史的使命感和作家的责任感,要把自己军旅生活和战争经历写出来,留给后来者,今天它们的确已成为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
作为前辈作家,魏巍对文学事业充满关怀之情。上个世纪,我在《人民文学》杂志社工作时,魏巍长期是《人民文学》的编委。无论是在私下里还是在编委会上,他总是很直率而又热诚地对刊物提出意见和建议。对于刊物发表涌现出的新人新作,他很称赞,也很鼓励,他认为这是文学事业的希望。作为一位知名作家,他平易近人。作为长辈,他率真热情,温厚待人。我的家乡陕西周至县有个名刹仙游寺,是白居易写作《长恨歌》的地方,文学史上有记载。当时白居易任职周至县尉,住在仙游寺写出千古绝唱的《长恨歌》,现在那里是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为了延续它的人文景观,1994年秋天我曾请魏巍为该寺题词。因为他既是诗人,又是书法家。不多时,他以遒劲有力的笔墨为仙游寺题诗一首:“诗圣仙游后二年,中原又生白乐天,偏偏歌哭生民泪,不绝诗魂千古传。”第一句是说诗圣杜甫去世后二年白居易出生。史载,杜甫生于公元712年,卒于770年。而白居易出生于772年,卒于840年,的确晚生于杜甫逝世后两年。可见魏巍的创作态度多么严谨。这首诗堪称一首佳作。我在一些地方偶尔也看到他为当地学校或文学社团的题词,多是热情鼓励年轻人要树立理想,要热爱祖国和人民。搞创作的就要到人民群众中去……这一切,均是表达了一位革命前辈、文学老人对年轻一代的期望。
如今,魏巍同志离我们而远行了。斯人已去,但著作永存,精神永在。
(节选自2008年9月1日《人民日报》)
下列对传记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A.本文不仅写出了魏巍在当代的影响力,也写了魏巍正直、热情和坦荡的为人风范。
B.散文《谁是最可爱的人》对几代人的感动和影响,不仅是在文学上,更是在精神上。
C.魏巍创作的革命战争“三部曲”都是长篇巨著,很有影响,而且获得了茅盾文学奖。
D.魏巍对《人民文学》及其新人新作的态度,充分表现了前辈作家对文学事业的关怀。

E.魏巍为一些文学或者文学社团的题词,充满着一位文学老人对年轻一代的文学期望。
从文中看,“谁是最可爱的人”这个标题是怎么诞生的?
答:
作者以浓墨重彩来叙写“魏巍为仙游寺题诗”,有什么写作意图?
答:
根据文章内容,请探究魏巍能写出《谁是最可爱的人》《东方》等名篇名著的原因。
答: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三道人生试题
邱成立
上大学的第二年,学校开了一门课程叫《人生》。
开学第一天,第一次上《人生》课,李老师先做了个简单的自我介绍,说他叫李毅然,和我们的共和国同一天过生日。在这个学校教学已经十多年了。然后就说要进行一次摸底考试。同学们听了都很奇怪,刚刚开学,还没有学到什么东西,怎么考试呢?
李老师笑眯眯地说:“说起来是考试,其实也就是个小调查。内容很简单,只有三道题目。”李老师顿了顿,看大家还是一脸茫然不知所措的样子,脸上又堆满了笑容,说:“下面我开始出题了。第一题,你们有谁记得父母的生日吗?”听了李老师的话,很多同学愣住了,只有少数几个女生举起了手。李老师数了数举手的人数;轻轻地点了点头,又说:“学校有四个门卫,每两人一班轮流看大门,谁能说出其中两个人的名字?”这一下大家傻眼了。虽然大家经常从校门口出入,也知道这几个门卫分别是赵师傅、李师傅、王师傅、张师傅,可具体到每个人叫什么名字,还真说不出来。
李老师看大家哑口无言的样子,又笑了,接着抛出了第三个问题:“你是否经常反省自己?”这一问,所有的同学都低下了头。
教室里静默了一会儿,李老师说话了:“《人生》这门课程,旨在引导我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教导我们今后如何立身处世、做人成才。今天的三道考题,可以说是对同学们做一个检验。”
“第一题,记住父母的生日。”李老师边说边在黑板上重重地写下了“孝道”两个字。“孝道教人善良。心存孝道的人,才会有善的根苗,有善的根苗,才可能开出善花,结出善果。如果一个人连自己的父母都不尊重,更不会尊重别人。当然,尊重父母并不仅仅是记住父母的生日,更重要的是在思想上和行动上孝敬父母。
“第二题,记住你身边每一个人的名字,尊重你身边的每一个人。尊重别人才能得到别人的尊重。尊重别人可以使自己宽厚。基石宽厚才能负重,人心宽厚才能做大事业。”
“最后一题,如果你记不住父母的生日,又叫不出门卫的名字,那么,你就该反省自己了。”说到这里,李老师又在黑板上写下了“反省”两个字,“反省促人进步,有反省才会有悔悟,有悔悟才会有进步,才会有成才的可能。”
这一课使每一个同学终身难忘。
二十年后,全班同学在广州大酒店聚会。班长让大家介绍一下自己二十年来的工作情况和生活情况,时间不超过一分钟。
全班四十多个同学很快都说完了,最后,班长说话了:“同学们,大家在李老师这三道人生试题的指引下,每个人都有了自己想要的收获。我想再问大家两个问题,不知道大家能不能回答出来?”
大家异口同声地说:“什么问题?快说吧!”
班长说:“李老师给了我们那么大的帮助,谁能说出李老师叫什么名字?”大家听了,一下子都愣住了。是啊,上学的时候,成天李老师李老师地叫,是不能、也不敢叫李老师的名字的。毕业之后,一提起来还是李老师长李老师短的,也没叫过李老师的名字。班长这一问,还真把大家难为住了。
班长看大家都不吱声了,又抛出了第二个问题:“不知道李老师的名字,是因为我们都是学生,不能直呼老师的名字。那么,有谁知道李老师的生日是哪一天呢?”
大家听后,又一次沉默了。全班同学没有一个人知道李老师的生日是哪一天。
班长的脸色严肃起来了:“同学们!我觉得人生的试题应该还有第四道,那就是:记住老师的名字和生日。有人说:人的一生,选对伴侣,幸福一生;选对环境,快乐一生;选对朋友,甜蜜一生;选对行业,成就一生。那么,选对老师呢?”
一个同学不假思索地说:“选对老师,智慧一生。”
“那么,我们该不该记住老师的名字和生日呢?”班长的话音虽然不高,却重重地砸在了每一个同学的心里。
下列对小说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A.小说开头李老师“说要进行一次摸底考试”,一方面引起学生兴趣,同时也是设置悬念,吸引读者。
B.“李老师看大家哑口无言的样子,又笑了”这句话反映出李老师因为自己的问题难住学生而得意。
C.小说中李老师强调尊重父母并不仅仅是记住父母的生日,更重要的是在思想上和行动上孝敬父母。
D.小说写同学们没有一个人记住老师的名字和生日,主要是为了批评同学们上课精力不集中。

E.“班长的话音虽然不高,却重重地砸在了每一个同学的心里”表现了同学们受到的震动之大。
小说一开头,李老师就作了自我介绍,这有何作用?
答:

如何理解李老师说的“如果你记不住父母的生日,又叫不出门卫的名字,那么你就该反省自己了”?
答:

班长认为人生的试题还有第四道:记住老师的名字和生日。你同意吗?请联系文本与实际谈谈你的看法。
答: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喜羊羊”能否永远喜洋洋
邵岭金久超
《喜羊羊与灰太狼之牛气冲天》不仅全国票房达到6800万元,成为目前最卖座的国产动画电影,而且还成为一种大众流行现象。不少影迷和业内人士表示,“喜羊羊”票房大热,更多得益于运营手段上的成功,就此欢呼中国动画电影已经崛起,恐怕还为时尚早。
小观众的卖力捧场是造成“喜羊羊”高票房的主要原因。美中不足的是,虽然“老朋友”的一颦一笑的确让孩子们倍感亲切,乐不可支,但不少孩子走出电影院时仍不懂片中那些关于“山寨”、三聚氰胺和黑屏的台词。上海昆仑影业公司副总经理严伟表示,电影版“喜羊羊”为了吸引成年人,增加了不少成人化的台词,“可能高了点儿”,影响了部分孩子对影片的理解和接受。
“现在白牛和黑牛的奶都不能喝了,只有我们黄牛的最安全。”对诸如此类的台词,小朋友一时反应不过来是什么意思,却让电影院里的大人会心而笑。这些台词突破了国产动画电影以往在观众群定位上的低龄化瓶颈,让人看到了国产动画电影老少咸宜的希望。
不过,“喜羊羊”离真正实现这个目标还很远。一些陪着孩子走进电影院的成年人表示:低幼的剧情加上宛如加长版FLASH的画面,除了偶尔因为搞笑台词而“嚯嚯”两声外,大部分时间让他们几乎不能入戏。看来,动画电影要想吸引成人观众,最终要靠丰富曲折的故事取胜。
“喜羊羊”最大的价值在于,它重新唤起了人们对国产动画电影的关注和信心。有消息说,鉴于该片的成功,制片方准备今后每年推出一部内容精彩的《喜羊羊与灰太狼》动画电影系列片,而作为合作方的SMG也表示将制作更多的上海原创作品。
“喜羊羊”已经成功地引导中国动画电影走出了“不可能有市场”的盲区。但也有人担心:如果今后所有动画电影都朝着“喜羊羊”的方向发展,会不会进入另一个“误区”?在严伟等电影人看来,电影版“喜羊羊”从品质上来说仍然是一部电视动画片,就电影艺术水准而言,还不如同期的《闪电狗》,更难与《功夫熊猫》、《狮子王》等新老经典相抗衡。
严伟等人认为,电影版“喜羊羊”有着与其他国产商业片共同的弱点:表面的热闹下缺少人性关怀,形式大于内容。国产动画电影,只有在剧本创作上下功夫,进一步打通产业链的各个环节,才能经受住世界范围内的考量。
(节选自2009年2月5日《文汇报》)
下列对国产动画电影《喜羊羊与灰太狼之牛气冲天》的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不少影迷和业内人士认为它之所以票房大热,完全得益于运营手段上的成功。
B.小观众认为它成人台词“高”了点儿,影响了部分孩子对影片的理解和接受。
C.成人观众认为它剧情不够丰富曲折,有单纯搞笑的弊端,格调“低”了点儿。
D.业内人士认为它表面热闹,但缺少人性关怀,可谓是“形式”大于“内容”。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喜羊羊与灰太狼之牛气冲天》的电影艺术水准还不高,还很难与《功夫熊猫》《狮子王》等新老经曲抗衡。
B.《喜羊羊与灰太狼之牛气冲天》警示人们,它仍是一部电视动画片,其他动画电影不能都朝着它的方向发展。
C.《喜羊羊与灰太狼之牛气冲天》已成功引导中国动画电影走出了无市场的盲区,标志着中国动画电影的崛起。
D.国产动画电影的真正出路在于,既要在剧本创作上下功夫,又要进一步打通产业链的各个环节,确保卖座。

根据原文的内容,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喜羊羊与灰太狼之牛气冲天》的制片方和合作方各自表现出来的热情,显示出了人们对中国国产动画电影的关注和信心。
B.低幼的剧情加上如加长式FLASH的画面,折射出《喜羊羊与灰太狼之牛气冲天》在观众群定位上还未完全突破低龄化瓶颈。
C.《喜羊羊与灰太狼之牛气冲天》中的台词设计,虽然显露出了影片拓宽观众定位的努力,但是还远未达到老少咸宜的标高。
D.只要走“内容”大于“形式”之路,就能使中国国产动画电影经受住世界舞台的考验,从而使“喜羊羊”的成功常开不败。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回忆梁实秋先生
季羡林
我认识梁实秋先生,同他来往,前后也不过两三年,时间是很短的。但是,他留给我的回忆却是很长很长的。分别之后,到现在已经40年了。我仍然时常想到他。
  1946年夏天,我在离开了祖国11年之后,受尽了千辛万苦,又回到了祖国怀抱,到了南京。当时刚刚打败了日本侵略者,国民党的“劫收”大员正在全国满天飞,搜刮金银财宝,兴高采烈。我这一介书生,“无条无理”,手里没有几个钱,北京大学还没有开学,拿不到工资,住不起旅馆,只好借住在我小学同学李长之在国立编译馆的办公室内。他们白天办公,我就出去游荡,晚上回来,睡在办公桌上。早晨一起床,赶快离开。国立编译馆地处台城下面,我多半在台城上云游。什么鸡鸣寺、胭脂井,我几乎天天都到。再走远一点,出城就到了玄武湖。山光水色,风物怡人。但是我并没有多少闲情逸致,观赏风景。我的处境颇像旧戏中的秦琼,我心里琢磨的是怎样卖掉黄骠马。
  我这样天天游荡,梦想有朝一日自己能安定下来,有一间房子,有一张书桌。别的奢望,一点没有。我在台城上面看到郁郁葱葱的古柳,心头不由地涌出了古人的诗:
  “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
  这里讲的仅仅是六朝。从六朝到现在,又不知道有多少朝多少代过去了。古柳依然是葱茏繁茂,改朝换代并没有影响了它们的情绪。今天我站在古柳面前,一点也没有觉得它们“无情”,我觉得它们有情得很。我天天在六月的炎阳下奔波游荡,只有在台城古柳的浓荫下才能获得片刻的清凉,让我能够坐下来稍憩一会儿。我难道不该感激这些古柳而还说三道四吗?
  又过了一些时候,有一天长之告诉我,梁实秋先生全家从重庆复员回到南京了。梁先生也在国立编译馆工作。我听了喜出望外。我不认识梁先生,论资排辈,他大我十几岁,应该算是我的老师。他的文章我在清华大学读书时就读过不少,很欣赏他的文才,对他潜怀崇敬之情。万万没有想到竟在南京能够见到他。见面之后,立刻对他的人品和谈吐十分倾倒。没有经过什么繁文褥节,我们成了朋友。我记得,他曾在一家大饭店里宴请过我。梁夫人和三个孩子:文茜、文蔷、文骐,都见到了。那天饭菜十分精美,交谈更是异常愉快,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至今忆念难忘。我自谓尚非馋嘴之辈,可为什么独独对酒宴记得这样清楚呢?难道自己也属于饕餮大王之列吗?这真叫做没有法子。
  解放前夕,实秋先生离开了北平,到了台湾,文茜和文骐留下没有走。在那极“左”的时代,有人把这一件事看得大得不得了。现在看来,也没有什么了不起的。一个人相信马克思主义,这当然很好,这说明他进步。一个人不相信,或者暂时不相信,他也完全有自由,这也绝非反革命。我自己过去不是也不相信马克思主义吗?从来就没有哪一个人一生下就是马克思主义者,连马克思本人也不是,遑论他人。我们今天知人论事,要抱实事求是的态度。
  至于说梁实秋同鲁迅有过一些争论,这是事实。是非曲直,暂作别论。我们今天反对对任何人搞“凡是”,对鲁迅也不例外。鲁迅是一个伟大人物,这谁也否认不掉。但不能说凡是鲁迅说的都是正确的。今天,事实已经证明,鲁迅也有一些话是不正确的,是形而上学的,是有偏见的。难道因为他对梁实秋有过批评意见,梁实秋这个人就应该永远打入十八层地狱吗?
  实秋先生活到耄耋之年。他的学术文章,功在人民,海峡两岸,有目共睹,谁也不会有什么异辞。我想特别提出一点来说一说。他到了老年,同胡适先生一样,并没有留恋异国,而是回到台湾定居。这充分说明,他是热爱我们祖国大地的。至于他的为人毫无架子,像对我和李长之这样年轻一代的人,竟也平等对待,态度真诚和蔼,更令人难忘。这种作风,即使不是绝无仅有,也总算是难能可贵。对我们今天已经成为前辈的人,不是很有教育意义吗?
  去年,他的女儿文茜和文蔷奉父命专门来看我。我非常感动,知道他还没有忘掉我。这勾引起我回忆往事。回忆虽然如云如烟,但是感情却是非常真实的。我原期望还能在大陆见他一面,不意他竟尔仙逝。我非常悲痛,想写点什么,终未果。去年,他的夫人从台湾来北京举行追思会。我正在南京开会,没能亲临参加,只能眼望台城,临风凭吊。我对他的回忆将永远保留在我的心中,直至我不能回忆为止。我的这一篇短文,他当然无法看到了。但是,我仿佛觉得,而且痴情希望,他能看到。四十年音问未通,这是仅有的一次也是最后一次通音问了。悲夫!
一九八九年三月二十六日
这是一篇回忆梁实秋先生的文章,作者为什么用大段的文字写自己在国立翻译馆的办公室内寄宿的生活和在台城游荡观柳的情景?
文中说:“我的处境颇像旧戏中的秦琼,我心里琢磨的是怎样卖掉黄骠马。”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作者对梁实秋先生去台湾一事有一段评论,从中你可以看出季老持怎样的观点?请简要归纳。
本文在写作上有何主要特色?并探究形成这种特色的原因。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