鸦片战争前,在外交文书的问题上,中英之间有着长期的冲突,清政府坚持用“禀”“谕”的体制(英国官员用下对上的“禀”,清政府官员用上对下的“谕”),而英国主张用平行的照会文书。1842年《南京条约》规定,中英之间“有文书来往,用照会字样。”这个变化反映出( )
A.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半封建社会 |
B.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涌现 |
C.传统的华夷观受到冲击 |
D.中英两国开始平等交往 |
科学史家丹皮尔说过:“地位仅次于天使的人类本来是从宇宙的中心地球上来俯览万物的,而今却变成了围绕着千万颗恒星之一旋转的一个偶然的小行星上面有机发展锁链中的一环。”他之所以这样说,是基于()
A.经典力学将天地运动统一起来,因而人类不该俯视万物 |
B.日心说改变了对宇宙的看法,从而否定了人是“万物之灵” |
C.相对论弥补了对宏观世界认识的不足,改变了人类认识世界的角度和方式 |
D.进化论认为生物是不断进化和密切相关的,人类并不比其他生物更“尊贵” |
元曲《冯玉兰》第一折中,冯玉兰唱道:“我须是有量忖,又没个村庄道店好安存,只我这知书达礼当恭谨,怎肯着出乖露丑遭谈论。”下列可以佐证唱词中“知书达礼”的是()
A.“人是万物的尺度” |
B.“认识你自己” |
C.“德行的实现是由行为,不是由文字” |
D.“美德即知识” |
史学家陈旭麓认为:“民族的反思,是在遭遇极大的困难中产生的。一百数十年来,中华民族的第一次反思是在鸦片战争后,渐知诸事不如人,只有学习西方。第二次则是反思何以学了西方仍然失败。”下列关于以上信息的解读不正确的是()
A.戊戌变法是第一次反思后的行动 |
B.第二次反思是一个漫长渐进的过程 |
C.从器物到制度再到文化渐进变革皆是反思的成果 |
D.追求独立、民主富强是促进反思的原动力 |
1776年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说到:“中国向来是世界上最富的国家,就是说土地最肥沃,耕作最精细,人民最多而且最勤勉的国家。然而,许久以来,它似乎就停滞了。今日关于中国……的报告,与500年前视察该国的马可波罗的记叙比较,几乎没有什么区别……中国的财富就已完全达到了该国法律制度允许的发展程度。”材料中的核心观点是()
A.明清之际农耕经济落后导致中国国力的下降 |
B.西方国家的侵略使中国迅速的衰落下去 |
C.人口压力的沉重使中国的发展几乎要停滞了 |
D.封建专制制度使中国发展缓慢 |
著名学者费孝通指出通商口岸“是一个经济上处于劣势的区域向外开的一扇门,……它的繁荣却并不代表它所在区域的繁荣”,只是一个经济缺口,吸取邻近乡村地区财富,经济上无法自给自足,富有消费城市特点,导致通商口岸周围的乡土经济进一步萧条 。由此可见通商口岸()
A.不利于中国社会生产力的近代化 |
B.瓦解了农耕经济与手工业的联合 |
C.改变了所在区域的城乡经济结构 |
D.是当时中国对外交流的唯一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