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鸦片战争前,在外交文书的问题上,中英之间有着长期的冲突,清政府坚持用“禀”“谕”的体制(英国官员用下对上的“禀”,清政府官员用上对下的“谕”),而英国主张用平行的照会文书。1842年《南京条约》规定,中英之间“有文书来往,用照会字样。”这个变化反映出(    )

A.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半封建社会
B.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涌现
C.传统的华夷观受到冲击
D.中英两国开始平等交往
科目 历史   题型 选择题   难度 中等
知识点: 两伊战争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罗荣渠在《现代化新论》一书中说:“在此以后,外国渗透的方式从外贸领域扩大到投资、生产、销售、金融各个领域,直接改变了原有的‘小农—手工业生产方式’,”要研究这一状况产生的原因,应首选

A.《南京条约》 B.《天津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著名历史学家黄仁宇认为:“《南京条约》签订之后十年,感到更不满意的不是战败国而是战胜国”。为此战胜国将要采取的行动是

A.扩大资本输出 B.发动战争,扩大侵略权益
C.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D.严禁中国人民参加反帝性质的组织

下表内容摘编自中国共产党“一大”、“二大”文件,其前后变化表明中国共产党已经


中共“一大”(1921年)
中共“二大”(1922年)
中国社会性质
未阐述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革命目标
推翻资产阶级的政权,消灭资本家私有制,承认无产阶级专政
最低纲领:打倒军阀;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统一中国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
最高纲领:渐次达到一个共产主义社会
革命对象
资产阶级
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
革命力量
工人、农民和士兵
无产阶级、农民、其他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


A.从幼稚走向了成熟 B.摆脱了苏联革命模式的影响
C.初步认识了中国国情D.探索出中国革命的正确道路

1919年5月4日,北京学生宣读的《北京学生界宣言》开篇就写道:“呜呼国民!我最亲最爱最敬佩最有血性之同胞!我等含冤受辱,忍痛被垢……” 激起国民民族意识觉醒的直接原因是

A.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
B.陈独秀坚持右倾错误
C.北洋军阀政府逮捕上街演讲的北大学生
D.清政府成为“洋人的朝廷”

关于太平天国运动和辛亥革命两次革命运动的说法,正确的是

A.都是中国政治民主化历程的里程碑
B.都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C.都没有改变中国的社会性质
D.都推动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