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罗马《十二铜表法》中规定:“凡以他人的木材建筑房屋或支搭葡萄架的,木料所有人不得擅自拆毁而取回其木料。在上述情况下,可对取用他人木料者,提出赔偿双倍于木料价金之诉讼。”以下法律条文与该条款精神一致的是( )
| A.“不得为了任何人的利益,制定特别的法律” |
| B.“橡树的果实落于邻地时,得入邻地拾取之” |
| C.家长如三次出卖其子的,该子即脱离家长而获得解放 |
| D.“死者未立遗嘱,又无当然继承人,其遗产由最近的亲族继承” |
周襄王元年(公元前651年)夏,齐桓公在葵丘会盟诸侯,订立盟约。盟约中有“不能废嫡立庶,以妾为妻”的规定。该规定的根本目的是
| A.提倡一夫一妻 | B.规范诸侯们的婚姻 |
| C.维护宗法制度 | D.维护母系家长的地位 |
西周时期,周王对墓葬用品的规定严格,如:用鼎制度就明确规定为“天子九鼎,诸侯七鼎,大夫五鼎,元士三鼎或一鼎”。材料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 A.西周社会呈现等级森严的特征 | B.西周社会的腐败现象严重 |
| C.西周手工业中冶铜业十分落后 | D.西周各地经济发展不平衡 |
在我国古代,“社稷”是国家的代称。其中,“社”指土地之神,“稷”指主管五谷之神。关于国家的这种理解,反映了我国古代
| A.非常重视祭祀 | B.以农业为立国之本 |
| C.农业与土地的关系 | D.小农经济的突出特点 |
《国语·齐语》载:“……美金以铸剑戟,试诸狗马;恶金以铸鉏、夷、斤、斸,试诸壤土”。郭沫若释“美金”、“恶金”分别指青铜和铁器。与郭沫若得出这一结论相匹配的历史事实是战国时期
| A.青铜主要用作武器;铁器已应用于农业生产 |
| B.青铜颜色亮丽;铁器颜色深暗 |
| C.青铜高贵,宜作武器;铁器低贱,仅作农具 |
| D.青铜质地坚硬不易酸化;铁器质地粗糙且易锈蚀 |
明清时期,经济领域里的“凡置产业,自当以田地为主”的现象产生的突出后果是
| A.农民束缚在土地上,使自由劳动力缺乏 | B.影响手工业扩大再生产的资金 |
| C.农民购买力低,影响市场 | D.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