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罗马《十二铜表法》中规定:“凡以他人的木材建筑房屋或支搭葡萄架的,木料所有人不得擅自拆毁而取回其木料。在上述情况下,可对取用他人木料者,提出赔偿双倍于木料价金之诉讼。”以下法律条文与该条款精神一致的是( )
A.“不得为了任何人的利益,制定特别的法律” |
B.“橡树的果实落于邻地时,得入邻地拾取之” |
C.家长如三次出卖其子的,该子即脱离家长而获得解放 |
D.“死者未立遗嘱,又无当然继承人,其遗产由最近的亲族继承” |
进入上个世纪90年代,我国进一步对外开放的标志是开发了
A.珠江三角洲 | B.闽南三角区 | C.长江三角洲 | D.上海浦东区 |
国有企业改革,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一环,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中期以来,
国企改革步步深入,对其意义的理解表述不正确的是
A.决定了国家性质的变化 | B.加快了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 |
C.改善了经济运行的状况 | D.推动经济增长方式发生变化 |
到1984年底,农村撤社改乡镇、撤队改村的体制改革工作在全国基本完成,建
立了9.1万个乡(镇),92.6万个村民委员会。这不能说明的是
A.“政社合一”的人民公社体制得以改变 |
B.村民委员会代替了原来的生产大队 |
C.农村城市化水平得以大大提高 |
D.农村体制改革得以深入进行 |
1962年3月,周恩来在中央财经工作会议上针对当时我国的经济形势即兴作了
一副对联,上联是“先抓吃穿用”,下联是“实现农轻重”,横批应是
A.综合平衡 | B.以粮为纲 | C.多快好省 | D.一化三改 |
所谓仁政有两种,一种是为人民的当前利益,另一种是为人民的长远利益,例如
抗美援朝、建设重工业。前一种是小仁政,后一种是大仁政。建国后初期实行的大仁政主要
是指
A.恢复经济 |
B.一五计划中优先发展重工业 |
C.稳定物价 |
D.建立市场经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