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家在研究钠通过细胞膜的运输方式时做了如下的实验:向枪乌贼的神经细胞内注入微量的放射性同位素24Na+,在不同的条件下,分别检测神经细胞周围溶液中的24Na+。实验方法和现象如下表:
|
实验方法 |
观察到的现象 |
||
1 |
向枪乌贼的神经细胞内注入微量的放射性同位素24Na+ |
|
|
神经细胞周围溶液中出现24Na+ |
2 |
同上 |
加入甲药物 |
|
神经细胞周围溶液中没有出现24Na+ |
3 |
同上 |
加入甲药物 |
加入ATP |
神经细胞周围溶液中出现24Na+ |
4 |
同上 |
加入乙药物 |
加入ATP |
神经细胞周围溶液中没有出现24Na+ |
(1)由实验1现象可知,神经细胞周围溶液中24Na+来源于 。
(2)由实验2、3及其现象可知,24Na+穿过神经细胞膜需要 ,据此可判断24Na+通过神经细胞膜的方式是 。
(3)由实验2和3可知甲药物的作用________________。
(4)实验4中加入乙药物后,除了表中现象外,细胞其他生命活动没有受到影响,乙药物最可能是抑制了____________的作用。
在家蚕遗传中,幼蚕体色的黑色与淡赤色是一对相对性状,茧的黄色与白色是一对相对性状,不同杂交组合得到的子代数量比如下表:
请回答下列问题:
(1)组合一的结果表明茧色的相对性状中 色为显性。
(2)组合二的结果表明控制幼蚕体色和茧色的基因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子代中纯合子的概率为。
(3)若用D、d和B、b分别表示幼蚕体色和茧色的等位基因,组合三中黑蚕黄茧的基因型为。
(4)用遗传图解解释第一组的杂交现象。
小麦的高秆 (D) 对矮秆 (d) 为显性,抗锈病 (T) 对不抗锈病 (t) 为显性。锈病是锈菌引起的,使叶片失去光合作用的能力。为了提高小麦的产量,有人做了如下实验:让高秆抗锈病与矮秆不抗锈病的两个品种杂交, F1全为高秆抗锈病, F1自交得 F2419 株,其中高秆抗锈病为 236 株、高秆不抗锈病为 78 株、矮秆抗锈病 79 株、矮秆不抗锈病为 26 株。试分析回答:
(1) 通过后代表现型的数量关系可知,两对等位基因位于 _________ 对同源染色体上,遵循定律。
(2) 亲本的基因型为 ______________。
(3) 在F2新出现的类型中能稳定遗传的个体占新类型的比例为 _________ 。
(4) 能稳定遗传的矮秆抗锈病小麦是人们所需要的优良品种。在利用题中亲本培育过程中,应在代选出矮秆抗锈病小麦,然后,直到不发生性状分离为止即为人们所需要的优良品种。
下面左图表示人类镰刀型细胞贫血症的病因,右图是一个家族中该病的遗传系谱图(控制基因为B与b),请据图回答(已知谷氨酸的密码子是GAA,GAG):(1)缬氨酸的密码子是 。
(2)镰刀型细胞贫血症是常染色体上的________性遗传病。
(3)如果II6和II7再生一个患病男孩的概率是,要保证II9婚配后子代不患此病,从理论上说其配偶的基因型必须为。
(4)II8基因型是 。如果II8与患该病的女性结婚,子女患病的几率是 。
下列三个图为真核细胞内三项重要的生理活动。据图回答问题:
(1)图一、二、三所表示的三个过程在细胞核内完成的有 (填图示的番号),属于基因表达的有(填图示的番号)。
(2)图一所示过程发生在真核细胞分裂周期的 期;复制形成的两个DNA分子在细胞周期的期分开。如果图二中是以C链作模板链合成A链,参与该过程的酶是。
(3)含有密码子的链是(用图中字母回答),决定氨基酸的密码子有 种。
(4)图三所示的生理过程不可能发生在人体的()
A.乳腺细胞 | B.肝细胞 | C.成熟的红细胞 | D.神经细胞 |
(5)基因控制生物体性状的方式有两种: 一是通过控制 来直接影响性状,二是通过控制来控制代谢过程,从而控制生物性状。
下图是DNA分子的结构模式图,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7的中文名称是。
(2)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叫 ,在染色体上呈 排列。
(3)解旋酶作用的部位是[ ]。DNA的复制方式是。
(4)等位基因A与a的根本区别是()
A.A控制显性性状,a控制隐性性状 |
B.碱基的排列顺序不同 |
C.碱基的种类不同 |
D.在染色体上的位置不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