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曼卿,讳延年,姓石氏,其上世为幽州人。幽州入于契丹,其祖自成始以其族闲走南归。天子嘉其来,将禄之,不可,乃家于宋州之宋城。父讳补之,官至太常博士
幽燕俗劲武,而曼卿少亦以气自豪。读书不治章句,独慕古人奇节伟行非常之功,视世俗屑屑无足动其意者。自顾不合于时,乃一混以酒。然好剧饮大醉,颓然自放。由是益与时不合。而人之从其游者,皆知爱曼卿落落可奇,而不知其才之有以用也。年四十八,康定二年二月四日,以太子中允秘阁校理卒于京师。
曼卿少举进士,不中,真宗推恩,三举进士皆补奉职。曼卿初不肯就,张文节公素奇之,谓曰:“母老乃择禄邪?”曼卿矍然起就之,迁殿直。久之,改太常寺太祝,知济州金乡县。叹曰:“此亦可以为政也。”县有治声,通判乾宁军。母永安县君李氏服除,通判永静军,皆有能名。充馆阁校勘,累迁大理寺丞,通判海州,还为校理。
庄献明肃太后临朝,曼卿上书,请还政天子。其后太后崩,范讽以言见幸引尝言太后事者遽得显官欲引曼卿曼卿固止之乃已。
自契丹通中国,德明尽有河南而臣属,遂务休兵养息,天下晏然,内外弛武三十余年。曼卿上书言十事,不报。已而元昊反,西方用兵,始思其言,召见。稍用其说,籍河北、河东、陕西之民,得乡兵数十万。曼卿奉使籍兵河东,还称旨,赐绯衣银鱼。天子方思尽其才,而且病矣。既而闻边将有欲以乡兵扦贼者,笑曰:“此得吾粗也。夫不教之兵,勇怯相杂,若怯者见敌而动,则勇者亦牵而溃矣。今或不暇教,不若募其教行者,则人人皆胜兵也。”
其视世事,蔑若不足为。及听其施设之方,虽精思深虑,不能过也。状貌伟然,喜酒自豪,若不可绳以法度,退而质其平生趣舍大节,无一悖于理者。遇人无贤愚,皆尽欣欢。及闲而可否天下是非善恶,当其意者无几人。其为文章,劲健称其意气。
(节选自欧阳修《石曼卿墓表》)
【注】①县君:中国古代宗女、命妇的位号。②德明:北宋时期,西夏李元昊的父亲,是宋朝的定难军节度使,被宋朝封为西平王。
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范讽以言见幸/引尝言/太后事者遽得显官/欲引曼卿/曼卿固止之/乃已。
B.范讽以言见幸/引尝言太后事者/遽得显官/欲引曼卿/曼卿固止之/乃已。
C.范讽以言见/幸引尝言太后事者/遽得/显官欲引曼卿/曼卿固止之/乃已。
D.范讽以言见/幸引尝言/太后事者遽得/显官欲引曼卿/曼卿固止之/乃已。

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进士”是科举考试的最高功名。科举时代用来称呼殿试考取的人。考中进士的人就是状元、榜眼、探花。
B.“博士”古为官名。秦汉时是掌管书籍文典、通晓史事的官职,后成为学术上专通一经或精通一艺、从事教授生徒的官职。
C.“服除”指守丧期满,“五服”制度是中国统治中为死去的亲属服丧的制度。
D.“丁忧”,古代父母死后,子女按礼须持丧三年,其间不得行婚假之事,不预吉庆之典,任官者需离职。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他的父辈是幽州人。幽燕一带一般人都强健勇武,石曼卿年少时也豪气逼人,只仰慕古代那些有奇伟节操品行并建立非同寻常功劳的人。
B.石曼卿年少时便被举荐为进士,但没被选中。真宗皇帝广施恩惠,凡多次被举荐的人都补奉职。曼卿一直没有就职。
C.石曼卿曾经为朝廷的边防担忧而进谏,皇帝未加理会。后元昊造反,这才引起皇帝的注意,逐渐采用了他的主张。
D.石曼卿奉命在河东征兵,回到朝廷,皇帝赐给他绯衣银鱼。皇上正想充分发挥他的才智,他却身体不好生了重病。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 天子嘉其来,将禄之,不可,乃家于宋州之宋城。
(2) 自契丹通中国,德明尽有河南而臣属,遂务休兵养息,天下晏然,内外弛武三十余年。

科目 语文   题型 文言文阅读   难度 容易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
虞集,字伯生。父汲,娶杨氏。集三岁即知读书,是岁乙亥,汲挈家趋岭外,干戈中无书册奇携,杨氏口授文,闻辄成诵。比还长沙,就外傅,始得刻本,则已尽读诸经,通其大义矣。
大德初,授大都路儒学教授,虽以训迪为职,而益自充广,不少暇。除国子助教,即以师道自任,诸生伺其退,每挟策趋门下卒业,他馆生多相率诣集请益。除博士,监祭殿上,有刘生者,被酒失礼俎豆间,集言诸监,请削其籍。大臣有为刘生者,集持不可,曰:“国学,礼义之所出也,此不治,何以为教!”竞黜刘生。
泰定初,考试礼部,言于同列曰:“国家科目之法,诸经传注各有所主者,将以一道德、同风俗,非欲使学者专门擅业,如近代五经学究之固陋也。圣经深远非一人之见可尽试艺之文推其高者取之不必先有主意若先定主意则求贤之心狭而差自此始矣。”后再为考官,率持是说,故所取每称得人。
有旨采辑本朝典故修《经世大典》,命集与赵世延同任总裁。俄世延归,集专领其事,再阅岁,书乃成,凡八百帙。帝以集弘才博识,无施不宜,一时大典册咸出其手。集每承诏有所述作,必以帝王之道、治忽之故,从容讽切,冀有感悟,承顾问及古今政治得失,尤委曲尽言。时世家子孙以才名进用者众,患其知遇日隆,每思有以间之。既不效,相与摘集文辞,指为讥讪,赖天子察知有自,故不能中伤。
论荐人材,必先器识;评议文章,不折之于至当不止,其诡于经者,文虽善,不与也。虽以此二者忤物速谤,终不为动。光人龚伯璲,才俊为马祖常所喜,祖常为御史中丞,伯璲游其门,祖常亟称之,欲集为荐引,集不可,曰:“是子虽小有才,然非远器。”祖常犹未以为然。邀集过其家,设宴,酒半,出荐牍求集署,集拒之。
至正八年,以病卒,年七十有七。
(选自《元史列传·第六十八》有删减)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不少暇佚:放荡
B.大臣有为刘生者谢:道歉
C.虽以此二者忤物谤速:招致
D.集拒之固:坚决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此不治赵尝五战于秦,二败三胜
B.如近代五经学究固陋也师道不传也久已
C.相与摘集文辞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
D.才俊为马祖常所喜挟飞仙遨游

对文中两处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圣经深/远非一人之见可尽/试艺之文推其高者取之/不必先有主意/若先定主意/则求贤之心狭而差/自此始矣
B.圣经深远/非一人之见/可尽试艺之文/推其高者/取之不必先有主意/若先定主意/则求贤之心狭/而差自此始矣
C.圣经深远/非一人之见可尽/试艺之文/推其高者取之/不必先有主意/若先定主意/则求贤之心狭/而差自此始矣
D.圣经深/远非一人之见可尽/试艺之文/推其高者取之/不必先有主意/若先定主意/则求贤之心狭而差/自此始矣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虞集天资聪颖,记忆超群,三岁时他随家人避乱岭外,母亲杨氏口授文章给他,他很快就能记诵,且在得到刻本之前就已遍读经书,通晓大义。
B.虞集重视师道,捍卫礼义,他在任儒学教授时,自觉充实知识;任国子助教时,诲人不倦;刘生在祭祀上有失礼行为,他坚持主张将其开除。
C.虞集鸿才博识,深受重用。因赵世延归家,虞集专领修撰《经世大典》之事,完成该书;皇上认为虞集经手之事无所不宜,当时的大典册立之文都出自其手。
D.虞集评人论文,坚持原则。他评论人才注重器量识见,评议文章重视经义,因此触怒他人也不改变;马祖常力荐龚伯璲,虞集却认为他没有才华,拒绝署名。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和课文中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患其知遇日隆,每思有以间之。
(2)其诡于经者,文虽善,不与也。
(3)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宋汝为,字师禹,丰县人。靖康元年,金人犯京师,阖门遇害,汝为思报国家及父兄之仇。建炎三年,金人再至,谒部使者陈边事,遣对行在 。高宗嘉纳,特补修武郎,奉国书副京东运判杜时亮使金。
时刘豫节制东平,丞相吕颐浩因致书豫。汝为行次寿春,遇完颜宗弼军,不克与时亮会,独驰入其壁,将上国书。宗弼盛怒,劫而缚之,欲加僇辱。汝为一无惧色,宗弼顾汝为不屈,遂解缚延之曰:“此山东忠义之士也。”命往见豫,汝为曰:“愿伏剑为南朝鬼,岂忍背主不忠于所事。”力拒不行,乃至京师,濒死者数四。
豫僭号汝为持颐浩书与之,开陈祸福,勉以忠义,使归朝廷。豫悚而立曰:“使人!使人!使豫自新南归,人谁直我,独不见张邦昌之事乎?业已至此,夫复何言。”即拘留汝为。然以汝为儒士,乃授通直郎、同知曹州以诱之,固辞。
绍兴十三年,汝为亡归,作《恢复方略》献于朝,且曰:“今和好虽定,计必背盟,不可遽驰。”时秦桧当国,置不复问。高宗忆其忠,特转通直郎。
久之,有告汝为于金人以蜡书言其机事者,大索不获,寻知南归。桧将械送金人,汝为变姓名为赵复,徒步入蜀。汝为身长七尺疏眉秀目望之如神仙杨企道者遇之溪上企道曰必奇士也。款留之,见其议论英发,洞贯古今,靖康间离乱事历历言之,企道益惊,遂定交,假僧舍居之。
桧死,汝为曰:“朝廷除此巨蠹,中原恢复有日矣。”企道劝其理前事,汝为慨然太息曰:“吾结发读书,奋身一出,志在为国复仇,收还土宇,颇为诸公所知,命缪数奇,轧于权臣,今老矣,新进贵人,无知我者。”汝为尚气节,博物洽闻,饮酒至斗余,未尝见其醉,或歌或哭,涕泪俱下。
(选自《宋史·宋汝为传》,有删节)
【注】①行在:指天子所在的地方。②完颜宗弼:金兀术。③僇辱:僇lù,羞辱。④僭号:冒用帝王称号。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金人犯京师,阖门遇害阖门:全家。
B.时秦桧当国当国:主持国事。
C.见其议论英发英发:抒发。
D.靖康间离乱事历历言之历历:清晰准确的样子。

下列各项中,对文中画波浪线的语句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汝为身长七尺 / 疏眉/秀目望之 / 如神仙 / 杨企道者 / 遇之溪上 / 企道曰 / 必奇士也
B.汝为身长七尺 / 疏眉秀目 / 望之如神仙 / 杨企道者 / 遇之溪上 / 企道曰 / 必奇士也
C.汝为身长 / 七尺疏眉 / 秀目望之 / 如神仙 / 杨企道者遇之 / 溪上企道曰 / 必奇士也
D.汝为身 / 长七尺 / 疏眉秀目 / 望之 / 如神仙 / 杨企道者遇 / 之溪上 / 企道曰 / 必奇士也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宋汝为在寿春单独将国书交给宗弼,宗弼盛怒,宋汝为临危不惧;见到刘豫后多次面临死亡危险,后到了京师。
B.宋汝为先向高宗皇帝面陈边事,得到赞许;宋汝为逃回南宋后向朝廷献《恢复方略》,当时秦桧掌管国事,《恢复方略》被搁置不问。
C.秦桧下令捉拿宋汝为,宋汝为得到消息后改名换姓,徒步入蜀,与杨企道结为至交;秦桧死后,杨企道劝他回朝廷被他婉拒。
D.家仇国恨集于一身,宋汝为立志复仇报国,只是命运多舛,均无法实现,时而借酒浇愁,以泪洗面。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愿伏剑为南朝鬼,岂忍背主不忠于所事。
(2)汝为持颐浩书与之,开陈祸福,勉以忠义,使归朝廷。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孔文仲,字经父,临江新喻人。性狷直,寡言笑,少刻苦问学,号博洽。举进士,南省考官吕夏卿,称其词赋赡丽,策论深博,文势似荀卿、杨雄,白主司,擢第一。调余杭尉。恬介自守,不事请谒。转运使在杭,召与议事,事已,驰归,不诣府。人问之,曰:“吾于府无事也。”再转台州推官。
熙宁初,翰林学士范镇以制举荐,对策九千余言,力论王安石所建理财、训兵之法为非是。安石怒,启神宗,御批罢归故官。韩维、陈荐、孙永皆力言文仲不当黜,五上章,不听。范镇又言:“文仲草茅疏远,不识忌讳。且以直言求之,而又罪之,恐为圣明之累。”亦不听。苏颂叹曰:“方朝廷求贤如饥渴,有如此人而不见录,岂其论太高而难合邪,言太激而取怨邪?”
吴充为相,欲置之馆阁,又有忌之者,仅得国子直讲。学者方用王氏经义进取,文仲不习其书,换为三班主簿,出通判保德军。时征西夏,众数十万皆道境上,久不解,边人厌苦。文仲陈三不便曰大兵未出而丁夫预集河东顾夫劳民而损费诸路出兵首尾不相应虞夏商周之盛未尝无外侮然怀柔制御之要不在彼而在此也
元佑初,哲宗召为秘书省校书郎,进礼部员外郎。有言:“皇族唯杨、荆二王得称皇叔,余宜各系其祖,若唐人称诸王孙之比。”文仲曰:“上新即位,宜广敦睦之义,不应疏间骨肉。”议遂寝。迁起居舍人,擢左谏议大夫。
三年,同知举。文仲先有寒疾,及是,昼夜不废职。同院以其形瘵,劝之先出,或居别寝。谢曰:“居官则任其责,敢以疾自便乎!”于是疾益甚,还家而卒,年五十一。士大夫哭之皆失声。苏轼拊其柩曰:“世方嘉软熟而恶峥嵘,求劲直如吾经父者,今无有矣!”诏厚恤其家,命弟平仲为江东转运判官,视其葬。
(节选自《宋史》)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文仲陈三不便/曰/大兵未出而丁夫预集河东/顾夫劳民而损费/诸路出兵/首尾不相应/虞夏商周之盛/未尝无外/侮然怀柔制御之要不在彼/而在此也。
B.文仲陈三不便曰/大兵未出而丁夫预集/河东顾夫/劳民而损费/诸路出兵/首尾不相应/虞夏商周之盛/未尝无外侮/然怀柔制御之要/不在彼而在此也。
C.文仲陈三不便曰/大兵未出而丁夫预集河东/顾夫/劳民而损费/诸路出兵/首尾不相应/虞夏商周之盛/未尝无外/侮然怀柔/制御之要/不在彼而在此也。
D.文仲陈三不便/曰大兵未出而丁夫预集/河东顾夫/劳民而损费/诸路出兵/首尾不相应/虞夏商周之盛未尝无外侮/然怀柔制御之要/不在彼而在此也。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策论古时指议论当前政治问题、向朝廷献策的文章。宋金科举曾用以取士。这里是指孔文仲殿试时的文章。
B.馆阁是北宋以后掌管图书、编修国史之官署。宋沿唐制,置“昭文馆”、“史馆”、“集贤院”三馆和“秘阁”、“龙图阁”等。
C.“贡”指“贡士”,“古者天子之制,诸侯岁献贡士于天子。”“举”指乡举里选。贡举是指古时地方官府要向帝王荐举人才,后来泛指科举考试。
D.军,在这里并不是指军队,而是中国宋代行政区划名。与府、州、监同属于路。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孔文仲因词赋赡丽,策论深博,文势似荀卿、杨雄,深得翰林学士范镇赏识,熙宁初,范镇以制举荐,终因得罪王安石而不得重用。
B.翰林学士范镇赏识孔文仲的才能,但也一针见血地指出他出身贫贱锋芒毕露的弱点。
C.孔文仲在担任国子直讲时,当时学者都研习王氏经义以求仕途,唯独他不学习,结果被贬为保德军通判。
D.朝廷为准备与西夏交战,征集数十万丁夫赴边境,孔文仲慷慨陈词,指出兴师动众必然扰民耗材、有不利调度等弊端。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文仲曰:“上新即位,宜广敦睦之义,不应疏间骨肉。”议遂寝。
⑵谢曰:“居官则任其责,敢以疾自便乎!”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
吕陶,字元钧,成都人。蒋堂守蜀,延多士入学,亲程其文,尝得陶论,集诸生诵之,曰: “此贾谊之文也。”陶时年十三,一坐皆惊。由是礼诸宾筵。一日,同游僧舍,共读寺碑,酒阑,堂索笔书碑十纸,行断句阙,以示陶曰:“老夫不能尽忆,子为我足之。”陶书以献,不谬一字。中进士第,调铜梁令。民庞氏姊妹三人冒隐幼弟田,弟壮,诉官不得直,贫至庸奴于人。及是又诉。陶一问,三人服罪,弟泣拜,愿以田半作佛事以报。陶晓之曰:“三姊皆汝同气方汝幼时适为汝主之尔不然亦为他人所欺与其捐半供佛曷若遗姊复为兄弟顾不美乎”弟又拜听命。时王安石从政,改新法,陶对策枚数其过,及奏第,神宗顾安石取卷读,读未半,神色颇沮。神宗觉之,使冯京竟读,谓其言有理。司马光、范镇见陶,皆曰:“自安石用事,吾辈言不复效,不意君及此,平生闻望,在兹一举矣。”知彭州,王中正为将,蜀道畏,事之甚谨,而其所施悉谬戾,陶奏召还之。李杞、蒲宗闵来榷 茶,西州骚动。陶言:“川蜀产茶,视东南十不及一,诸路既皆通商,两川独蒙禁榷。茶园本是税地,均出赋租,自来敷卖以供衣食,盖与解盐、晋帆不同。今立法太严,取息太重,遂使良民枉陷刑避,非陛下仁民爱物之意也。”宗闵怒,劾其沮败新法,责监怀安商税。或往吊之,陶曰:“吾欲假外郡之虚名,救蜀民百万之实祸,幸而言行,所济多矣,敢有荣辱进退之念哉。”苏轼策馆职,为朱光庭所论,轼亦乞补郡,争辩不已。陶言:“台谏当徇至公,不可假借事权以报私隙。议者皆谓轼尝戏薄程颐,光庭乃其门人,故为抱怨。夫欲加轼罪,何所不可,必指其策问以为讥谤,恐朋党之敝,自此起矣。”由是两置之。(节选自《宋史﹒吕陶传》)
[注]①榷:专卖。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蒋堂守蜀,多士入学延:邀请
B.弟壮,诉官不得直:申雪
C.神宗觉之,使冯京读竟:完毕
D.台谏当至公徇:顺从

对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三姊皆汝同气/方汝幼/时适为汝主之/尔不然/亦为他人所欺/与其捐半供佛/曷若遗姊/复为兄弟/顾不美乎
B.三姊皆汝同气/方汝幼时/适为汝主之尔/不然/亦为他人所欺/与其捐半供佛/曷若遗姊/复为兄弟/顾不美乎
C.三姊皆汝同气/方汝幼时/适为汝主之/尔不然/亦为他人所欺与/其捐半供佛曷/若遗姊复为兄弟/顾不美乎
D.三姊皆汝同气/方汝幼时/适为汝主之尔/不然/亦为他人所欺/与其捐半供佛/曷若遗姊/复为兄弟顾/不美乎

下列对原文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吕陶自幼聪敏。蒋堂镇守蜀州时对吕陶十分赏识,认为他文风似贾谊,并以记忆力不好为由,拿缺行断句的碑文让吕陶补充,吕陶写碑文进献,不差一字。
B.吕陶重视教化。庞氏三姊妹侵占弟弟的田产,弟弟上诉后打赢官司,愿意拿出一半田产做佛事作为报答,吕陶劝他把地赠送给姐姐,使庞家姐弟重归于好。
C.吕陶体恤百姓。四川茶叶产量赶不上东南地区十分之一,朝廷还禁止他们买卖,立法严,取息重,使良民陷于刑罚,吕陶认为这不是皇上仁民爱物的表现。
D.吕陶仗义执言。苏轼曾瞧不起程颐,作为程颐弟子,朱光庭受老师指使假借权利来报私怨,吕陶认为御史台对苏轼不够公正,担忧朋党弊端,将由此开始。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自安石用事,吾辈言不复效,不意君及此,平生闻望,在兹一举矣。
(2)吾欲假外郡之虚名,救蜀民百万之实祸,幸而言行,所济多矣,敢有荣辱进退之念哉。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
严清,字公直,云南后卫人。嘉靖二十三年进士。除富顺知县。公廉恤民,治声大起。忧归,补邯郸。入为工部主事。董作京师外城,修九陵,吏无所侵牟,工成加俸。擢保定知府。故事,岁籍民充京师库役,清罢之。振荒弭盗,人以比前守吴岳。历迁易州副使,陕西参政,四川按察使、右布政使。并以清望,荐章十余上。
隆庆二年,以右佥都御史巡抚贵州。未上,改四川。清久宦川中,僚吏惮其风采,相率厉名行,少墨败者。郡县卒岁团操成都,清罢之。番人入贡,裁为定额。痛绝强宗悍吏,毁者亦众。
陕西贼流入境,巡按御史王廷瞻劾清纵寇。大学士赵贞吉言:“贼起陕贻害川微即有罪当罪守土臣不宜专责巡抚臣蜀人深知清约己爱人省事任怨。今蜀地岁荒民流,方倚清如父母,奈何弃之!任事臣欲为国家利小民,必得罪豪右。论者不察,动以深文求之。顷海瑞既去,若清复罢,是任事之臣皆不免弹击,惟全躯保位为得计矣。”疏奏,不允,命解官听调。清遂不出。
万历二年,起抚山西。未赴,改贵州。历两京大理卿,三迁刑部尚书。张居正当国,尚书不附丽者独清。居正既卒,籍冯保家,得廷臣馈遗籍,独无清名,神宗深重焉。会吏部尚书梁梦龙罢,即以清代。日讨故实,辨官材,自丞佐下皆亲署,无一幸进者。中外师其廉俭,书问几绝。甫半岁,得疾归。帝数问阁臣:“严尚书病愈否?”十五年,兵部缺尚书,用杨博故事,特诏起补。遣使趣行,而清疾益甚,不能赴。又三年卒。
清初拜尚书,不能具服色,束素犀带以朝。或嘲之曰:“公释褐时,七品玳瑁带犹在耶?”清笑而已。
(选自《明史·严清传》,有删改)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贼起陕贻害/川徼即有罪/当罪守土臣/不宜专责巡抚/臣蜀人/深知清约己爱人/省事任怨
B.贼起陕/贻害川徼/即有罪/当罪守士臣/不宜专责巡抚/臣蜀人/深知清约己爱人/省事任怨
C.贼起陕/贻害川徼/即有罪/当罪守土臣/不宜专责巡抚臣/蜀人深知清约己爱人/省事任怨
D.贼起陕/贻害川徼/即有罪/当罪守土臣/不宜专责巡抚/臣蜀人/深知清约己/爱人省事任怨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进士,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朝廷最后一级考试者,称为进士。
B.大学士,又称内阁大学士、殿阁大学士等,为辅助皇帝的高级秘书官。
C.刑部是古代“六部”之一,是掌管刑法、狱讼等事务的官署。
D.释褐,脱去平民衣服,喻始任官职。七品,古代官员分七品十八级。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八严清善于治理,有名声。他考中进士担任富顺知县,治理名声兴起;他担任工部主事,搞建筑的官员不敢牟利;他在多地任职,因美好的名声被举荐。
B.严清敢于作为,遭到嫉恨。他取消士兵每年在成都的操练,裁决外族进贡数额,严厉打击坏人,很多人说他的坏话,有人弹劾他,他因此被罢官。
C.严清正直公正,不阿权贵。他是尚书中唯一不依附张居正的人,张居正去世后,查抄张的家,获得登记大臣赠送财物的簿册,只没有严清的名字。
D.严清崇尚俭朴,深得皇帝信任。他刚担任尚书时,因为不能备办符合身份的颜色的衣服被人嘲笑,但他不以为意;皇帝器重他,惦记他的病情。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故事,岁籍民充京师库役,清罢之。振荒弭盗,人以比前守吴岳。
(2)清久宦川中,僚吏惮其风采,相率厉名行,少墨败者。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