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回 家
朱道能
日暮时分,他终于赶回了家乡。
村口的小商店早早亮起了灯光。有几个乡邻在说着闲话。见了他,都一脸热情地招呼着。他立即放下大包小包,连连回应,一一敬烟。
刚唠了几句,爹来了。
“回了。”爹的话,永远是那么简明,然后就去提地上的行李。
有人对他说:“你爹都来瞄几趟了。”
也有人对他爹说:“养儿不要多,一个顶十个呀——老哥好福气哟。”
爹拿眼去瞅儿子,嘿嘿地笑。
回到家,把脸一洗,娘已经把七大碟八大碗摆上了桌子。爹悄无声息地从柜子里拿出一瓶酒来。
一看这酒,他愣了一下。去年春节前,妻子冰在单位分了八瓶抵债的高档白酒。初一给领导拜年拎去了两瓶,可一看领导家的酒柜,就又悄悄拎了回来。后来这酒,就送了岳父两瓶,客户四瓶,朋友来家喝了一瓶,余下这一瓶,回老家时塞进了提包,他想让一辈子只喝两块五一斤土烧的父亲,也尝尝这百元佳酿的滋味。
娘说:“这酒你爹稀罕着哩,过生日时都舍不得拿出来喝一口。”
爹打开酒盖,先给他倒满,然后给自己满上端起来,和儿子轻轻一碰,仰起脖子,一饮而尽。
他心头一热,为不苟言笑的父亲和儿子这尽在不言中的一碰。
于是,他也一饮而尽。
娘嗔怪道:“瞧你爷俩,慢点喝,跟谁抢呀?吃菜,吃菜……”
就这样杯来盏去,一瓶酒很快去了大半。
他说:“爹,你少喝点。”
娘说:“老头子,身体不好,别逞能了。”
爹说:“没事。”
又是一杯。
酒见底了,爹也醉了。
他扶起爹,爹的头就软软地靠在他肩上。这一瞬间,他才突然发现,儿时印象中无所不能的父亲,竟然如此的瘦小羸弱……
他几乎是搂抱着把爹放在了床上。爹的手还一直抓着他的胳膊,嘴里还含糊不清地絮语着。他拉过被子,把爹的手轻轻塞进被窝。
出来时,娘已经收拾好饭桌。
有杯茶,热气腾腾地等着他。
娘说:“你爹是高兴啦。”
他点点头。
“你爹是高兴啦,”娘又重复了一遍,“你们寄回来的纸片片,可给你爹长脸了……”
纸片片?他愣住了。
娘说:“就是那啥……那啥……”便转身进屋,拿出一个包,解了一层又一层,露出的是——一张明信片。
他想起来了,那是春节前,儿子蛋蛋从学校带回几张学校发的明信片,说是要完成“感恩”的家庭作业。
他说:“算了吧,你爷奶都不识字,寄回去了也没有用。”
儿子说:“不嘛,老师说一定要寄的。”于是,他就替儿子写地址。在写“溡河村”时,还一时想不起“溡”字是不是应该有个三点水。有多少年没有给父母写信了呢?仔细想想,应该追溯到上大学的时候了。
他看儿子一笔一画地写道:祝爷爷奶奶春节愉快,身体健康!
他见下面还有大片空白,就提笔续了一句:祝爹妈笑口常开,健康长寿!
儿子见了,又拿起笔递给妻子:“妈妈,你也写一句……”
于是妻子也写了一句。
然后,儿子交到学校,统一寄发了。
如果不提起,他早已忘记了这张“纸片片”了。
他端起茶杯,猛喝了一口,却烫得直吐舌头。
娘还在说:“这张纸片片,邮递员就送在村口商店里,好多人都看了,说不是一家人,不进一家门,儿子孝顺,孙子乖,媳妇也懂得礼数……”
“你爹才没有出息呢,跟俺一样,是个大字不识的睁眼瞎,却没事捧着这个纸片片,左瞅瞅右瞄瞄的……”
说着,娘就笑出了声。
他也跟着笑,肌肉却有些僵硬。
“前几天,你爹还说呢,掰个指头算一算,冰冰有五年没回了,蛋蛋也有三年没回了……”
娘总有说不完的话题。
他立即道:“原来是准备回的,冰冰单位要临时值班,孩子也要上补习班……”说这话时,他感觉脸在发烫。
娘也立即说:“知道,知道。你爹还说了,你以后也不要年年回了。爹妈知道你们在城里的难处,喝口凉水都要花钱买。回来一趟,这七大姑八大姨的,你不容易啊……”
说到这里,娘的眼圈突然红了:“你爹娘没有啥本事,出门在外都靠你自个勤扒苦做的——以后逢年过节,给俺们寄个纸片片啥的就行了。省俩钱儿,好给咱的蛋蛋上大学……”
他鼻子一酸,说:“娘,你别这样说……”顿了顿,又大声道:“跟俺爹说,明年过年,我们全家一定回来!”
在里屋,爹的鼾声正响。
(选自《天池》2009年第9期,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    )

A.文章语言多用口语,质朴自然。小说多处描写人物对话,既能揭示人物的心理,又能彰显文章的主旨。
B.文章使用语言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等多种手法刻画人物,还多处使用修辞手法。
C.在“他”与儿子蛋蛋的对话中我们知道,他大学毕业后就没给父母写过信了,不写信的原因是父母不认字。
D.“爹拿眼去瞅儿子,嘿嘿地笑”一句通过对人物的外貌描写,表现了父亲内心的自豪与幸福,折射出父亲内向的性格特征。

E.文章写娘转身进屋,拿出一个包,包里装着明信片,“解了一层又一层”的细节描写表明了爹娘珍视的程度,也是对儿孙爱的程度。
(2)文章开头写乡邻们的话语有什么作用?
(3)简要概括母子谈论“明信片”时“我”的心理变化过程。
(4)有人说这篇小说的主旨是赞美父母对子女的理解和关爱,也有人说主旨是表现在外打拼的孩子不能经常关爱父母的愧疚之情。结合文章,谈谈你的看法。

科目 语文   题型 现代文阅读   难度 容易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筑巢者
赵本夫
院子前头有一个很大的苗圃场,一年四季都有绿色。里头有松、竹、水杉、香樟、枇杷、银杏、白腊等几十个品种,有乔木,也有灌木,高低错落,繁茂葱茏,充满野趣。闲时,我常走进去散步。林子里有很多鸟:花喜鹊、蓝喜鹊、乌鸦、麻雀、山雀、黄鹂、竹鸡、斑鸠、野鸡、啄木鸟,还有些叫不上名的鸟,真叫林子大了,什么乌都有。傍晚时,宿鸟归林,鸟就更多,仅在一片柳树林里,就会有数千只鸟来此栖息。前几年,这片苗圃曾被规划为一个小区,要建楼房,附近的居民都反对,我也曾写信给有关部门。后来不知什么原因,开发计划暂时被搁置了,但大家还是忐忑,不知哪一天,这片林子还会被砍掉,那将是非常可惜的事。
人要筑巢,鸟也要有家。南京以山水自然人文闻名于世,但这些年因为道路扩建,一些行道树被砍掉了,市民很有意见。随着城市扩建,如今紫金山已成城中山,我住的地方,远处可以看到紫金山全景,无遮无拦,近处就是这片苗圃,中间夹着一条国道和沪宁铁路,从上海方向来南京,这里就成了东南门户,左有紫金山,右有苗圃林场,林木蓊郁,百乌飞翔,实在给南京增添了无限风光和生机。城市建设,应当讲究疏密有致,不能一见有空地,就忙着盖楼房,最后把城市盖得密不透风,连喘气都困难。有山,有水,有树林,有乌,有鸟巢,有蝴蝶,有蜜蜂,有空地,这样的城市才称得上山水自然人文城市。
鸟儿们并不知道这片苗圃差点被毁掉,依然每天快乐地在此觅食玩耍,栖息繁衍。今年春节刚过,天还很冷,一天临高而望,忽然发现楼下的一棵杨树上,两只花喜鹊在筑巢,已经衔了些树枝来,放在一处杨树枝杈上。这是一排杨树,在苗圃边缘,已有五处鸟巢,现在筑的这个巢是第六个,距我书房直线距离至多二十米。因为我住在高层楼上,可以居高临下看它筑巢的全过程,这让我十分高兴,全家人也都很兴奋。为了看得更清楚,我时常拿起一只单筒望远镜,观察它如何从别处衔来一根小树棒,如何放在枝杈上,如何不断用嘴叼着调整位置,如何放好又飞到一旁观察是否合适。真是有趣极了。看来,两只花喜鹊是去年刚分窝的小喜鹊,今年已经可以生儿育女了。母喜鹊稍微大一些,也显得特别勤快,不停地叼来小树枝,放好位置,又很快飞走,寻找新的树棒。那只公喜鹊也没闲着,但它似乎更贪玩,效率也低一些,叼来一根树棒要摆弄半天,显然不如母喜鹊能干。有时公喜鹊叼来树枝,干脆交给母喜鹊编织窝巢,自己站到一旁观看。这有点像人类,经营家庭主要靠女人。
它们筑巢很有讲究,底部尽量铺得很大,以便更牢靠地架在杨树枝杈上,然后呈圆形往上垒窝,一圈圈加高,到一定高度时,窝巢开始往内收拢成三角形。我每天看很多次,当时还有些奇怪,怎么成了这个样子?但后来渐渐明白了,窝巢高度够了,上部垒成三角形,便于它们架构窝顶,就是用衔来的小棍棒搭在上头,从边沿搭起,一点点往里收口,最后,搭成一个顶篷。顶篷是拱形的,中间高,周围低,而且搭得很厚,密密麻麻,这样就可以防止雨水流进窝巢。进出口留在侧旁,完全没有破坏顶篷的防雨功能。我佩服得五体投地,人也不过这样聪明了。如此大概二十多天,一个很大的窝巢,终于筑成了。最后几天,它们不再衔干树枝,而是衔来一些软草钻进巢里,大概是要下蛋了。我相信要不了多少天,会有一对小生命诞生,那将是一个神圣而动人的时刻。说真的,我都有点迫不及待了。我会守候着它们,等待那一天的来临。
多年前去美国访问时,曾听到一个故事,说有个富翁花巨资买下一块地,准备建一栋别墅,那块地上只有一棵树。但临要动工时,却发现唯一的那棵树上,有两只鸟在筑巢。富翁立刻决定,暂时不建别墅了。他想它们也许不定哪天就会飞走,等它们飞走了再建别墅。可是这一等就等了十几年,鸟儿在树上生生不息,永久定居了。富翁直到死去,也没有建成别墅。临终前,他给儿子留下的唯一遗嘱是:别动那个鸟巢。
一选自2012年7月2日《解放日报》
文章首段对苗圃场的描写,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文章写的是城市的鸟儿,却以“筑巢者”为题目,有什么用意?结合文本作简要分析。(5分)
文章最后一段可否删去?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我国建筑今后新表现的趋势
梁思成
艺术创造不能完全脱离以往的传统基础而独立。这在注重画学的中国应该用不着解释。能发挥创新都是受过传统薰陶的。即使突然接受一种崭新的形式,根据外来思想的影响,也仍然能表现本国精神。如南北朝的佛教雕刻,或唐宋的寺塔,都起源于印度,非中国本有的观念,但结果仍以中国风格造成成熟的中国特有艺术,驰名世界。艺术的进境是基于丰富的遗产上,今后的中国建筑自亦不能例外。无疑的将来中国将大量采用西洋现代建筑材料与技术。如何发扬光大我民族建筑技艺之特点,在以往都是无名匠师不自觉的贡献,今后却要成近代建筑师的责任了。如何接受新科学的材料方法而仍能表现中国特有的作风及意义,老树上发出新技,则真是问题了。
一个东方老国的城市,在建筑上,如果完全失掉自己的艺术特性,在文化表现及观瞻方面都是大可痛心的。因这事实明显的代表着我们文化衰落,至于消灭的现象。今后为适应科学动向,我们在建筑上虽仍同样的必需采用西洋方法,但一切为自觉的建设。
世界建筑工程对于钢铁及化学材料之结构愈有彻底的了解,近来应用愈趋简洁。形式为部署逻辑,部署又为实际问题最美最善的答案,已为建筑艺术的抽象理想。今后我们自不能同这理想背道而驰。我们还要进一步重新检讨过去建筑结构上的逻辑;如同致力于新文学的人还要明了文言的结构文法一样。表现国精神的途径尚有许多,“宫殿式”只是其中之一而已。
要能提炼旧建筑中所包含的中国质素,我们需增加对旧建筑结构系统及平面部署的认识。构架的纵横承托或联络,常是有机的组织,附带着才是轮廓的钝锐,彩画雕饰,及门窗细项的分配诸点。这些工程上及美术上措施常表现着中国的智慧及美感,值得我们研究。许多平面部署,大的到一城一市,小的到一宅一园,都是我们生活思想的答案,值得我们重新剖视。我们有传统习惯和趣味:家庭组织,生活程度,工作,游憩,以及烹饪,缝纫,室内的书画陈设,室外的庭院花木,都不与西人相同。这一切表现的总表现曾是我们的建筑。现在我们不必削足就履,将生活来将就欧美的部署,或张冠李戴,颠倒欧美建筑的作用。我们要创造适合于自己的建筑。在城市街心如能保存古老堂皇的楼宇,夹道的树荫,衙署的前庭,或优美的牌坊,比较用洋灰建造卑小简陋的外国式喷水池或纪念碑实在合乎中国的身份,壮美得多。且那些仿制的洋式点缀,同欧美大理石富于“雕刻美”的市心建置相较起来,太像东施效颦,有伤尊严。因为一切有传统的精神,欧美街心伟大石造的纪念性雕刻物是由希腊而罗马而文艺复兴延续下来的血统,魄力极为雄厚,造诣极高,不是我们一朝一夕所能望其项背的。我们的建筑师在这方面所需要的是参考我们自己艺术藏库中的遗宝。我们应该研究汉阙,南北朝的石刻,唐宋的经验,明清的牌楼,以及零星碑亭,泮池,影壁,石桥,华表的部署及雕刻,加以聪明的应用。
艺术研究可以培养美感,用此驾驭材料,不论是木材,石块,化学混合物,或钢铁,都同样的可能创造有特殊富于风格趣味的建筑。世界各国在最新法结构原则下造成所谓“国际式”建筑;但每个国家民族仍有不同的表现。英,美,苏,法,荷,比,北欧或日本都曾造成他们本国特殊作风,适宜于他们个别的环境及意趣。以我国艺术背景的丰富,当然有更多可以发展的方面。新中国建筑及城市设计不但可能产生,且当有惊人的成绩。
——选自《中国建筑史》中《为什么研究中国建筑(代序)》一文,有删节
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两项是( )( )

A.完全脱离以往的传统基础的艺术创造是不存在的,传统薰陶影响今后建筑的创新。
B.近代建筑师的责任就是要发扬光大我民族建筑技艺之特点。
C.一个东方老国的城市,在建筑上,如果完全失掉自己的艺术特性,会导致我国的文化衰落。
D.在城市街心保存古老堂皇的楼宇,是因为这些楼字有传统的习惯和趣味。

E.在最新法结构原则下造成的“国际式”建筑,不受传统精神的影响。
下列对“如同致力于新文学的人还要明了文言的结构文法一样”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接受新科学的材料方法的同时,还需要明确传统建筑艺术。
B.建筑上虽仍同样的必需采用西洋方法,但是我们不能抛弃传统建筑艺术。
C.我们还要进一步重新检讨过去建筑结构上的逻辑。
D.“宫殿式”建筑是表现中国建筑精神的途径之一。

作者认为“新中国建筑及城市设计不但可能产生,且当有惊人的成绩”,其理由是什么?
现在中国城市建筑,要么到处是外国式喷水池或纪念碑,要么整街是整齐划一高楼大厦,结合文意,谈谈你对这样的城市建筑的看法。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揭阳玉德人物李良雄:用脚磨练的人生更精彩
黄蕾
有这样一个人,自出生之日起,命运的不幸便伴随着那一声啼哭降落。双手萎缩成了他永远无法摆脱的魔咒,父亲、哥哥的相继离世给了他沉重的打击,生活的重担犹如千斤巨石般一下子落到了他的肩上。可他没有屈服,用残缺的身体对抗着命运的不公,用坚强的意志开拓了一条属于自己的创业之路,用汗水与智慧编织出人生的美好蓝图……他就是李良雄。
揭东区玉窖镇饶美村——李良雄就生活在这个村里。李良雄个子不高,穿着白衬衫,卷着裤腿,每天骑着自制脚踏车,去养鸡场喂鸡。穿过村里的羊肠小道,两间房子大小的养鸡场便坐落在那里,一只只体型肥大的鸡在铁门里悠闲踱步。车子刹住,李良雄双手手臂夹紧,将车后两桶满满的饲料卸下,然后用脚灵活地开了铁门上的锁,将两桶饲料提进门,走进里屋,揭开锅盖,用铲子将饲料一勺一勺地舀进锅里,搅拌均匀,然后装在大盆子里,看似简单实际却会令人手忙脚乱的操作,李良雄有条不紊地进行着。看着大大小小的鸡争先恐后地啄食,李良雄露出一脸灿烂的微笑。
每天李良雄身在外,而心却在家。母亲和小侄子就是他最大的牵挂,病重的老母亲每天只能卧床休养,哥哥的遗孤李枫岚正读高三,自己要尽最大的努力赚钱,给母亲治病,让她安度晚年:让小侄子顺利考读大学,完成自己和哥哥的心愿。正如李良雄的小侄子李枫岚说的:“叔叔用双脚撑起了家里的一片天,是他给了我全部的爱与关怀,供我读书,教我做人,他是我生命中最亲的人,我要好好读书,争取明年高考用好成绩回报叔叔。”
一间并不宽敞的矮小平房是李良雄的哥哥生前留下的,这里就是李良雄的“工作室”。房间的灯一打开,最先映入眼帘的就是书桌上摆放着的一部台式电脑,李良雄平时就是通过这台电脑,经营着他的网上买卖。搬起凳子坐定、打开电脑、用脚将鼠标和键盘移动到地上、开始登录QQ……一连串娴熟的动作让周围的人目瞪口呆。不一会儿,电脑屏幕右下角的QQ头像便频繁闪动着,好友发来的信息阵阵作响。只见李良雄用脚灵活地点击鼠标,打开对话框,脚趾在键盘上来回轻踩着,快速地回复好友留言。“别人是手写版,我是脚写版,想怎么写就怎么写,而且用QQ和买主联系,既方便快捷,又省电话费,一举多得呀!”李良雄说,只要能上网卖鸡蛋,就是他一天中最开心的事。“你好,我要一斤鸡蛋,明天十点前能送到吗?”“好的,没问题,明天准时送到。”……从密密麻麻的聊天中,李良雄打开了更加宽广的销售渠道。
一路走来,李良雄克服了无数困难,不仅生活能够完全自理,还担负起照顾老母亲和两个侄子的家庭重任,他对村里人更是古道热肠。谈起弟弟,李良雄的大姐李玩兰几度落泪,她擦着眼泪说道:“良雄从小就是一个有志气的孩子,即使受伤,有人取笑他、看轻他,他也从不低头。他说过,双手残疾了,就用双脚去磨练人生,我为他感到骄傲自豪。”从她口中,我们还得知了这样一件事,有一天晚上,李良雄独自一人去养鸡场,半夜里,养鸡场附近的邻居家起火了。眼看喊人已经来不及,李良雄二话没说,用萎缩的双手拎起一桶一桶的水,将燃烧的大火扑灭。由于在救火中拎水走得急,他的脚扭伤了,可他什么也没说,独自一人回家里擦药酒,默默忍受着疼痛。
身体的残疾并没有浇灭李良雄对生活的希望,相反,他心怀感恩,乐于助人,经常参与村里的绿化建设,在他养鸡场对面的一隅,有一片绿荫,那里的树木都是他亲手栽种的,为村里的乡亲提供了一个休憩乘凉的好地方,赢得村民的一致好评。同村的李映波老伯说:“我是看着良雄长大的,他为人非常乐观坚强,不但自己赚钱养家,还经常帮村里做一些美化、绿化、保洁等事情。为人也讲究诚信,只要买蛋的人一打电话过来,他就马上送过去,近的地方就蹬着那辆脚踏车,远的地方就乘公交车,无论是寒冬酷暑,还是日晒雨淋,他日日如是。”
“只要能有鸡养,有活干,就是最幸福的事。为了家人,再大的困难我也不怕,再辛苦也值得。”李良雄说,社会的理解与支持,就是他不断前行的动力,他将用最大的努力回报社会,回报所有帮助过他的人。
(文章来源于2013年11月12日“揭阳新闻网”,有修改)
文章标题为“用脚磨练的人生更精彩 ”,请简析其妙处。(4分)
文中既写家人对李良雄的评价,也写李良雄自己的感慨,是否显得啰嗦重复?请举例分析。(5分)
为什么说李良雄的人生是精彩的?怎样的人生才精彩?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一碗清汤荞麦面(节选)
粟良平
大年夜晚上一过十点,北海亭面馆的店主要说关门打烊的时候,店门被咯吱咯吱地拉开了。一个女人带着两个孩子走了进来。六岁和十岁左右的两个男孩子,一身崭新的运动服。女人却穿着不合时令的斜格子短大衣。
“欢迎光临!”老板娘上前去招呼。
“啊……清汤荞麦面……一碗……可以吗?”女人怯生生地问。 那两个小男孩躲在妈妈的身后,也怯生生地望着老板娘。
“行啊,请,请这边坐。”老板娘说着,领他们母子三人坐到靠近暖气的二号桌,一边向柜台里面喊着,“清汤荞麦面一碗!”
听到喊声的老板,抬头瞥了他们三人一眼,抓起一堆面,继而又加了半堆,一起放进锅里。老板娘立刻领悟到,这是丈夫特意多给这母子三人的。
“真好吃啊!”哥哥说。
“妈妈也吃呀!”弟弟夹了一筷子面,送到妈妈口中。
不一会,面吃完了,付了150元钱。
“承蒙款待。”母子三人一起点头谢过,出了店门。
“谢谢,祝你们过个好年!”老板和老板娘应声答道。
一年很快过去了,转眼又是大年夜。 过了晚上十点,店门又被拉开了,一个女人带着两个男孩走了进来。
老板娘看那女人身上那件不合时令的斜格子短大衣,就想起去年大年夜最后那三位顾客。
“……这个……清汤荞麦面一碗……可以吗?”
“请,请到里边坐,”老板娘又将他们带到去年的那张二号桌,“清汤荞麦面一碗——”
“喂,孩子他爹,给他们下三碗,好吗?” 老板娘在老板耳边轻声说道。
“不行,如果这样的话,他们也许会尴尬的。” 老板说着,抓了一份半的面下了锅。
“今年又能吃到北海亭的清汤荞麦面了。”
“明年还能来吃就好了……”
吃完后,付了150元钱。老板娘对着他们的背影说道:“谢谢,祝你们过个好年!”
生意日渐兴隆的北海亭面馆,又迎来了第三个大年夜。 十点刚过,二号桌上已经摆好了“预约”的牌子。老板和老板娘立刻把墙上挂着的各种面的价格牌一一翻了过来,赶紧写好“清汤荞麦面150元”。其实,清汤荞麦面的价格已经是200元一碗了。
到十点半,他们来了。哥哥穿着中学生的制服,弟弟穿着去年哥哥穿的那件略有些大的旧衣服,兄弟二人都长大了,有点认不出来了。母亲还是穿着那件不合时令的有些退色的短大衣。
“欢迎光临。”老板娘笑着迎上前去。
“……啊……清汤荞麦面两碗……可以吗?”母亲怯生生地问。
“行,请,请里边坐!”
老板娘把他们领到二号桌,顺手将桌上那块预约牌藏了起来,对柜台喊道: “清汤荞麦面两碗!”
老板把三碗面的分量放进锅里。
母子三人吃着两碗清汤荞麦面,说着,笑着。
“大儿,淳儿,你们也知道,你们的父亲死于交通事故,生前欠下了八个人的钱。我把抚恤金全部还了债,还不够的部分,就每月五万元分期偿还。剩下的债,本来约定到明年三月还清,可实际上,今天就可以全部还清了。”
“啊,这是真的吗,妈妈?”
“是真的。大儿每天送报支持我,淳儿每天买菜烧饭帮我忙,所以我能够安心工作。因为我努力工作,得到了公司的特别津贴,所以现在能够全部还清债款。”
“好啊!妈妈,哥哥,从现在起,每天烧饭的事还是包给我了!”
“我也继续送报。弟弟,我们一起努力吧!”
“谢谢,真是谢……谢……”
母子三人,静静地,互相握着手,良久。继而又欢快地笑了起来。作为年夜饭的清汤荞麦面吃完了,付了300元。
“承蒙款待。”母子三人深深地低头道谢,走出了店门。
“谢谢,祝你们过个好年!”
老板和老板娘大声向他们祝福,目送他们远去……
又是一年的大年夜降临了。北海亭面馆里,晚上九点一过,二号桌上又摆上了“预约”的牌子,等待着母子三人的到来。可是,这一天始终没有看到他们三人的身影。
一年,又是一年,二号桌始终默默地等待着,可母子三人还是没有出现。
这一年的大年夜又来到了。 那块“预约”的牌子,早已悄悄地放在了二号桌上。
店门被咯吱咯吱地拉开了。 两位西装笔挺、手臂上搭着大衣的青年走了进来。一个身穿和服的女人,深深埋着头走了进来,站在两位青年的中间。
“啊……三碗清汤荞麦面,可以吗?”穿和服的女人平静地说。
老板娘指着三位来客,目光和正在柜台里忙碌的丈夫的目光撞到一处。
青年中的一位开口了。 “我们就是十四年前的大年夜,母子三人共吃一碗清汤荞麦面的顾客。那时,就是这一碗清汤荞麦面的鼓励,使我们三人同心合力,度过了艰难的岁月。这以后,我们搬到母亲的老家滋贺县去了。
“我今年通过了国家医生资格考试,现在在京都的大学医院当实习医生。明年四月,我将到札幌的综合医院工作。还没有开面馆的弟弟,现在在京都的银行里工作。今天我们母子三人,特意赶到札幌的北海亭,想要麻烦你们煮三碗清汤荞麦面。”
边听边点头的老板夫妇,泪珠一串串地掉下来。
“欢……欢迎,请,请坐……孩子他爹,二号桌清汤荞麦面三碗——”
“好咧——清汤荞麦面三碗——”泪流满面的丈夫差点应不出声来。
店里,突然爆发出一阵不约而同的欢呼声和鼓掌声。
店外,刚才还在纷纷扬扬飘着的雪花,此刻也停了。皑皑白雪映着明净的窗子,那写着“北海亭”的布帘子,在正月的清风中,飘摇。
(文章来源于《世界经典小说选读》,有删节)
文章标题为“一碗清汤荞麦面”,请简析其妙处。(4分)
文中吃面的场面既写母子三人的对话,也写老板夫妇的对话,是否显得啰嗦重复?请举例分析。(5分)
有人认为母子三人从逆境走向光明,除了自身的因素外,还有其他因素。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唐代文学的魅力
陈尚君
唐代人普遍的政治热情很高,政治生活中有些话可以直讲,有些话则不能直讲,读唐诗应该知道,许多诗歌表达个人遭遇和追求时运用了比兴手法。
现在知道的唐代诗人大约有3500人,诗53000首,作者上自帝王,下到僧道童妇。皇帝中能诗者不少。唐太宗在四夷来宾时写“雪耻酬百王,除凶报千古”,追怀功业时写“昔乘匹马去,今驱万骑来”,都很有气势。
唐代人普遍的政治热情很高,最突出的大概是李白,作品中始终对自己的前途充满信心。他在《与韩荆州书》中说:“白陇西布衣,流落楚汉。”“十五好剑术,遍干诸侯。三十成文章,历抵卿相。虽长不满七尺,而心雄万夫。”地位和身高都不高,但志向远大,自信满满。另一篇《代寿山答孟少府移文书》,代别人来推荐自己,“乃相与卷其丹书,匣其瑶瑟,申管晏之谈,谋帝王之术。奋其智能,愿为辅弼······”他要像先秦名臣管仲、晏婴一样,辅佐君王,发挥才智,达到天下大治。“愿为辅弼”一句很有意思,不祈求,不推迟,顺理成章,可以做宰相。他连功名成就后的选择也考虑到了:功成不居,戏傲江湖。他的自负和追求,大概最能够表达盛唐诗人的政治理想。当然,李白没有任何历练,也无法知道他实际能力如何。
文人纠缠在政治中,各人遭际有很大不同。比如初唐四杰很早成名,得意得很,有人出来泼冷水,这个人叫裴行俭,说“士之致远,先器识而后文艺。勃等虽有文才,而浮躁浅露,岂享爵禄之器耶?杨子沉静,应至令长,馀得令终为幸”。后来居然都应验了。裴行俭认为为人首先要讲器识,但是四杰太过浮躁浅露,指出文人行为和官场法则之间的差距,文人有才当然都竭尽表现,官场则需要渊默忍让,坚毅进取。像王勃,到沛王府做修撰,很小的官,府里斗鸡,他做游戏文章讨伐对方的鸡。高宗看到后认为王勃挑拨兄弟之间的斗争,因此王勃被贬官,辗转以后父亲也受牵连贬到交趾(今越南),王勃去探父,路上写了著名的《滕王阁序》,后来渡海翻船受惊而死,应了裴行俭的话。骆宾王悒郁不得志,终于造反,写下《代李敬业传檄天下文》。兵败后,骆宾王下落不明。
唐人与政治有关的作品非常多,这里举几段。一是李商隐《重有感》,是在甘露事变后对宦官干政表示不满。唐代中期以后,由于宦官控制了神策军——最有战斗力的军队,使宦官实际上能左右朝廷政局,在皇帝废立和重大决策上有太多的话语权,是很严重的政治问题。
再一个是藩镇问题。安史之乱后,在地方上拥有军力的将领和朝廷保持距离,甚至长期割据。唐人很多文学作品中对此也有所表达。韩愈最有名的文章《送董邵南游河北序》,对于朋友考不取进士到河北去做官,做序相送。古文家看到的是这篇一百多字的文章几次曲折,一气呵成,认为写得非常好。历史学家则有不同解读。韩愈在这篇文章中所表达的是朋友考进士多次不中、政治上没有前途的时候,奔向割据一方的军阀来寻求发展。韩愈的感情非常复杂,既关切朋友,给董生以极大勉励,又要向他说明大是大非,反复申言,反复规谏。
政治生活中有些话可以直讲,有些话则不能直讲,读唐诗应该知道,许多诗歌是用比兴手法表达个人遭遇和追求。这里举两首诗,一首是陈子昂的《感遇》,写深林中的香草,生长繁茂,但是自生自灭,无人理会。陈子昂借此表达无人赏识自己的痛苦。从陈子昂的遭际来讲,以后陷得太深,也容易出事。另一首是张九龄的《归燕》,最后两句讲“无心与物竞,鹰隼莫相猜”,表示自己无心与李林甫竞争。
适闲诗是和政治诗相对的,有没有寓意要区别对待。柳宗元的《江雪》是大家熟读的,这“孤舟蓑笠翁,独角寒江雪”,我们既可以看到他出入政治斗争失败后的感悟,也能感觉他在坚持着什么,所以“万径人踪灭”,他还在“独钓寒江雪”。当然有宁静淡泊,其中也有不甘于失败、沉寂的追求,我们可以读出另外的味道。和柳宗元齐名的韦应物,则是出于内心的恬淡和平静,诗里面没有太多波澜,平和完全是出自内心的真诚。“身多疾病思田里,邑有流亡愧俸钱。”清廉太守的自白,出自肺腑。他那首《寄全椒山中道士》:“今朝郡斋冷,忽念山中客······”诗写风雨怀人,感情很真挚,诗意也很简单,没有别的寓意,这是他高明的地方。
(2011年8月17日《文汇报》,有删改)
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两项是

A.唐人与政治有关的作品非常多,如唐太宗在四夷来宾时写的“雪耻酬百王,除凶报千古”,骆宾王的《代李敬业传檄天下文》,李商隐的《重有感》等。
B.李白的政治热情很高,作品中始终对自己的前途充满信心,但是李白很自负,并没有什么实际能力。
C.初唐四杰很早成名,很得意,但裴行俭认为四杰太过浮躁浅露,指出文人行为和官场法则之间的差距。后来都应验了。
D.唐人很多文学作品反映藩镇割据问题,如韩愈最有名的文章《送董邵南游河北序》。

E.闲适诗是和政治诗不同,一般没有寓意,如韦应物的《寄全椒山中道士》就没有别的寓意。
下列唐诗不属于用比兴手法表达个人遭遇和追求的一项是

A.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侵。那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骆宾王)
B.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朱庆馀)
C.百亩庭中半是苔,桃花净尽菜花开。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刘禹锡)
D.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崔护)

唐代许多诗歌为什么用比兴手法表达个人遭遇和追求?
结合全文,谈谈唐代文学的魅力表现在哪些方面。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