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较于基督教与佛教,儒家在中国既无教堂也无庙宇,但两千年来,其学说不仅居中国学术思想的正统地位,而且深入基层,成为维系世道人心的社会规范,其主要原因是( )
| A.儒家的经典,是历代教育及选任人才的重要依据 |
| B.全国各地普设孔庙,并由官方定期举办祭孔典礼 |
| C.儒家思想集诸子百家大成,深获帝王爱好与提倡 |
| D.通俗戏剧小说,将儒家忠孝节义观念普及于庶民 |
德国哲学家康德不赞同公民用革命手段推翻现存的统治者,认为可以对统治者的错误提出申诉,但必须等待统治者对申诉的回应;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则主张当人民的权利被政府篡夺并被用于压迫和奴役人民时,人民就有权通过暴力手段推翻它。对此分析正确的是( )
| A.这是由两人的阶级属性根本对立造成的 |
| B.两人对如何获得自由平等的手段不同 |
| C.两人对待专制和自由问题的观点完全相反 |
| D.前者蔑视公民权利,后者主张“主权在民” |
一个历史事实可以由若干事件构成,事件又可以由若干小事件构成,由此可以排出一系列事件的等级或层次。下列选项符合上述说法的是( )
| A.文艺复兴——人文主义——“人是万物的尺度” |
| B.启蒙运动——理性主义——“人非工具” |
| C.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 |
| D.资本主义萌芽——启蒙运动——资产阶级革命 |
“热爱生命是幸福之本,同情生命是道德之本,敬畏生命是信仰之本。”下列观点与此精神相符的是( )
| A.“一个国王、一种法律、一个信仰” |
| B.“教皇是太阳,国王是月亮,国王的权力借自教皇” |
| C.“任何人都不愿成为一个不幸者,这是违背人的本性的” |
| D.“万物都由水生成,又复归于水” |
马克思在谈到马丁·路德宗教改革时说:“他打破了外在的枷锁,但是给人们的心灵套上了枷锁。”材料中前后两个“枷锁”分别是指( )
| A.赎罪券和《圣经》 | B.天主教会和宗教思想 |
| C.封建统治和人文主义 | D.禁欲主义和人文主义 |
希腊智者学派代表安提丰对待法律的方式是:众目睽睽下,应尊重法律;无人在场时,随本性驱动行事。这主要表明智者学派( )
| A.没有法制观念 | B.处事灵活且实事求是 |
| C.反对法律对人的约束 | D.忽视道德建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