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耕望在《中国政治制度史纲》中记载某一制度的特点时写到“立子以嫡不以长,立子以长不以贤”。这一原则的优势在于保障了 ( )
A.皇权的稳定性 | B.继承权的确定性 |
C.血统的纯正性 | D.分封的科学性 |
孙中山在《民族主义》中指出:“适者生存,不适者灭亡;优者胜,劣者败。……抵抗外国的方法有两种:一是积极的,这种方法就是振起民族精神,求民权、民生之解决,以与外国奋斗。二是消极的,这种方法就是不合作。不合作是消极的抵制,使外国的帝国主义减少作用,以维持民族的地位,免致灭亡。”由此可以看出孙中山的“民族主义”
①与严复的思想一脉相承
②体现了反对帝国主义的主张
③得到了民众的普遍认同
④推动了国民革命运动的发展
A.①② | B.①③ | C.②④ | D.①②④ |
维新变法时期的梁启超曾说:“中国学人之大弊,治中学者则绝口不言西学,治西学者亦绝口不言中学。此两学所以终不能合,徒互相诟病,若水火不相入也。夫中学体也,西学用也,二者相需,缺一不可。体用不备,安能成才?”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梁启超主张中学和西学融会贯通 |
B.梁启超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末 |
C.维新派与洋务派的观点基本一致 |
D.维新派和洋务派的根本目的相同 |
蒋廷黻说,道光年间的中国人,完全不懂国际公法和国际形势,所以他们争所不当争,放弃所不应当放弃……。文中“争所不当争”是指
A.五口通商 | B.协定关税 |
C.治外法权 | D.公使驻京 |
美国商人亨特曾写道:最壮观的景象莫过于英国商船队驶入广州港的情景,“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清帝国的十三行和英帝国的东印度公司,成为了18、19世纪中西关系的神经中枢”。这表明
A.广州十三行和东印度公司商业竞争激烈 |
B.清政府被迫逐步改变闭关锁国经济政策 |
C.东西方两个区域市场的存在促进了世界市场发展 |
D.广州十三行是当时中西方最重要的贸易机构之一 |
从经济的角度看,明清时期中国已处于“近代的前夜”,下列史实最能说明这一结论的是
A.“共计一坯工力,过手七十二,方克成器” |
B.“佃农所获,朝登垄亩,夕贸市之廛” |
C.“工匠各有专能。匠有常主,计日受值” |
D.“借间屋中人,尽去做商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