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文明的演进经历了漫长而艰难的过程。从专制到民主,从人治到法治,体现了人类政治文明的进步与发展。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秦朝初年)“法令初一”、“别黑白而定一尊”、“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
————《史记》
材料二:“罢丞相不设,析中书省之政归六部。”
————《明史》
材料三:(清人赵翼说)“国初承前明旧制,机务出纳悉关内阁……雍正年间,用兵西北……选内阁中书之谨密者入直(值)缮写。后名军机处,地近宫廷,便于宣召。”
————《檐曝杂记》
材料四:“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国内各民族一律平等;国民有人身、居住、财产……等自由;国民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参议院……行使立法权;临时大总统、副总统和国务院行使行政权;法院……独立行使司法权;……实行责任内阁制,内阁总理有议会的多数党产生。”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材料五:第一条:“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国家。”
第二条:“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1)材料一、二、三反映了我国古代的什么政治制度?从根本上看,这一政治制度具有什么演变趋势?材料四说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确立了哪些原则?具有怎样的历史地位?
(2)从材料五中可以获得哪些历史信息?
社会的发展总是与人类思想的进步联系在一起的。回答下列问题。
(1)有人说,从14世纪到18世纪是人文精神复兴和进一步发展的两个重要阶段。分别概括这两个阶段的思想主张。(2)
(2)材料一:《十日谈》封面
材料二:“有人说当钱币一投入钱柜中叮当作响时,灵魂就超脱炼狱飞入天堂,这是宣传者的捏造。” ------《九十五条论纲》
上述两则材料反映了近代早期欧洲发生的哪两件大事?各自产生了怎样的历史意义?
(3)政治上的自由是公共自由,要保障公共自由,就应该避免把权力单独委托给一个人、几个人或少数人,因为一切有权力的人都容易滥用权力,这是万古不易的一条经验。为此,提出一条原则,要防止滥用权力,必须用权力来约束权力,形成一种能联合各种权力的政体,其中各种权力既调节配合,又相互制约,即权力要分开掌握和使用。——孟德斯鸠《罗马盛衰原因论》
“……难道农民的儿子生来项上带着圈,而贵族的儿子生来在腿上带着骑马的刺吗?……一切享有天然权力的人,显然是平等的。……除了法律之外,不依赖任何别的东西,这就是自由人……。”——伏尔泰
一旦人民可以摆脱自己身上的桎梏而摆脱它时,他们就做得更对。……社会秩序……决不是出于自然,而是建立在约定之上的。”——卢梭
简要归纳上述材料中所体现的思想主张,及共同的历史影响。
(4)根据所学,请谈谈人文精神的不断发展对人类社会进步的影响。
人类的思想文化经历了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历程,并呈现出多元化的特征。在这一历程中,不同特色的思想文化相互碰撞,相互交融,共同发展。结合所学,回答相关问题。
(1)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开山鼻祖,下面是位于山东曲阜的孔子讲学处——杏坛。假设你是孔子的学生,请简述孔子当年讲学的主要内容。(5分)
(2)儒家学说创立后经历了长期的发展演变过程。填写下列表格。
时代 |
人物 |
主要思想主张 |
战国 |
孟子 |
① |
荀子 |
② |
|
南宋 |
③ |
“宇宙之间一理而已” “张之为三纲,纪之为五常” |
明末 清初 |
黄宗羲 顾炎武 王夫之 |
④ |
(3)仲舒复对曰:“……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僻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对既毕,天子以仲舒为江都相。
——《汉书·董仲舒传》
根据材料归纳董仲舒提出的思想主张。概况指出汉武帝接受董仲舒思想的主要原因及影响。
(4)与老子、孔子同时代,古希腊的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许多伟大的精神导师诞生。他们开始用理智的方法、道德的方式面对世界,面对人。
古代希腊哲学家是如何关注人自身发展的,结合所学知识,举两例加以说明。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现代世界的南北分裂、贫富悬殊,其历史根源可追溯到大约公元1500年之后的几个世纪。在这几个世纪,西方探险家和资产阶级奔走于世界各地,把相互隔绝的区域紧密联系在一起,逐渐形成了一个世界性的市场。世界市场的形成,世界市场的形成,极大促进了人类文明的进步与发展…
材料二 1897年,英国某杂志为庆祝维多利亚女王(1837—1901年)即位60周年发表专号,对60年间的变化进行总结:“女王在位期间最显著的进步是自然科学的发现已经深入日常生活。在这60年间,蒸汽和电克服了时间和空间,进步的速度超过了以往六百年。”
材料三有人描述20C初世界经济联系日益密切的情况时指出,伦敦的居民可以打电话订购世界上任何产品,想订购多少悉听尊便;同时,他也可以把自己的财富投资到地球任何角落的自然资源开发和新的冒险事业中;他可以利用便捷的交通工具,立即动身去任何国家。
(1)材料一中“南北分裂” 是指什么?为什么说其历史根源可追溯到公元1500年前后?
(2)材料二中导致“女王在位期间最显著的进步”的历史事件有哪些?分别指出这些历史事件对世界市场发展的影响。
(3)依据材料三分析世界市场最终形成表现在哪些方面?
(4)“世界市场的形成,极大促进了人类文明的进步与发展”,你是否同意这个观点?并说明理由。
某些时期中国经济发展呈现出了鲜明的阶段特色。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宋朝时期值得注意的是,发生了一场名副其实的商业革命……但对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而言,最重要的事实是,宋朝时的名副其实的商业革命,丝毫未对中国社会产生爆炸性的影响,而西方与此相应的商业革命(新航路开辟以后)却对西方社会产生了爆炸性的影响。
——斯塔夫里阿诺斯(美国)《全球通史》
材料二历代盛行的官营作坊,在明清时期受到冲击。明万历年间,仅苏州丝织业中受雇于私营机房的职工就有数千人,是官局的两三倍。……至康熙六年(1667)缺机170张,机匠补充困难,而同一时期苏州民机不少于3400张。“家杼轴而户纂组,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相依为命久已。”
——摘自许涤新、吴承明主编《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
材料三
(1)据所学的知识概括指出宋朝“商业革命”主要表现。应怎样理解宋代的商业革命丝毫“未对中国社会产生爆炸性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概括指出明清之际江南手工业发展的特点。
(3)材料三反映的经济形式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获得初步发展,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又迎来了“短暂的春天”。归纳指出其在上述两个阶段发展的共同原因。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格局经历了由两极走向多极的演变过程。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43年《星期六晚邮报》发表《罗斯福的世界蓝图》一文,透露了罗斯福在战后建立以美国为核心的世界政治秩序安排的设想。1945年,杜鲁门总统在致国会的咨文中郑重宣布:“胜利已使美国人民有经常而迫切的必要来领导世界了。”
(1)根据材料一,指出美国的战略意图。结合所学知识,扼要指出当时影响这一战略意图实现的有利和不利因素。
材料二尼克松在任美国总统期间制订了收缩美国全球义务,调整国际关系的外交新方针,被称为尼克松主义。主要内容有:①把建立同盟国的“伙伴关系”作为美国对外政策的基石,要求盟国在政策上协调一致,共同对付苏联;在经济上相互让步,帮助美国渡过难关;在军事上共同分担军费和防务责任。②以实力为后盾,以谈判为手段,通过谈判制约苏联,维持美苏之间的均势。③利用中国制约苏联,积极打开对华关系大门。④在第三世界缩短战线、加强重点。
(2)扼要指出尼克松主义出台的历史背景,列举美国在外交上实行尼克松主义的具体表现(至少两点)。
(3)对两极格局解体后将要形成的世界格局,斯塔夫里阿诺斯认为“更有可能出现的不是一个由自治的区域集团组成的世界,而是一个由若干传统的大国势力范围组成的世界。”你是否认同上述观点?说明你的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