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昌起义爆发后,引起了国内外媒体的高度关注。10月13日《申报》有如下报道:“……昨晚得武昌新军之变,省城陷,总督走,督署毁,张彪伤”。12和13两日《泰晤士报》均在显要位置开辟专栏报道中国的革命,相关报道中使用频率最高的是“叛乱”。下列有关解读中,正确的是( )
| A.两报均较早给予了关注和报道,说明武昌起义的国内外影响大 |
| B.两报均大量报道起义情况,反映其对中国民主革命的高度肯定 |
| C.《申报》报道起义较为客观,说明当时民主共和思想深入人心 |
| D.《泰晤士报》多称起义为“叛乱”,体现英政府的殖民主义立场 |
荀子曰:“天有常道矣,地有常数矣,君子有常体矣。”下列诗句中与此寓意相近的是:
| A.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唐·杜甫》 |
| B.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南北朝·王籍》 |
| C.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唐·贾岛》 |
| D.草木本无意,荣枯自有时《唐·孟浩然》 |
“一切有权利的人都容易滥用权力,这是万古不易的一条经验。要防止滥用权力,就必须以权利制约权利。”这位启蒙思想家是
| A.伏尔泰 | B.孟德斯鸠 | C.卢梭 | D.康德 |
下列关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涵盖政治、经济、文化和党的建设等多方面 |
| B.涉及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怎样建设党的问题 |
| C.是国际国内新形势下对邓小平理论的发展 |
| D.是中国共产党第二代领导集体的思想结晶 |
如图反映的是1964年我国的一项重大科技成就。这一成就是()
| A.第一颗原子弹试爆成功 |
| B.第一颗氢弹试爆成功 |
| C.成功试验导弹核武器 |
| D.成功发送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 |
流行词语往往反映了时代的变迁。下列流行语与时代对应不正确的是
| A.义务教育、希望工程----新中国成立初期 |
| B.放卫星、赶英超美----大跃进时期 |
| C.上山下乡、样板戏----“文革时期” |
| D.经济特区、互联网----改革开放时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