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1)如图所示,小林将一只正在发声的音叉触及面颊有震感.这个实验是用来探究(   )

A.声音产生的原因 B.决定音调的因素
C.声音能否在空气中传播 D.声音传播是否需要时间

(2)为了研究声音是怎样传播的,小林同学用如图所示的装置进行探索。当盖上玻璃罩上之后他       (填“能”或“不能”)听到闹钟的声音,随着抽气机将玻璃罩中的空气抽出后,他听到的闹钟声音越来越     ,由此猜想,若将空气完全抽出后,他      (填“能”或“不能”)听到声音,进一步推理可以得出:声音不能在       中传播。

科目 物理   题型 实验题   难度 中等
知识点: 声音的产生 声音的传播条件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在“测定小灯泡电功率”实验中,待测小灯泡额定电压为3.8V,小灯泡的额定功率估计在1W左右。
(1)某同学正确连接电路,闭合电键后发现灯泡不发光,电压表有示数,电流表指针不偏转,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是(14)
(2)故障排除后,移动滑动变阻器的滑片,在小灯泡发光情况由很暗到正常发光到很亮的过程中,该同学正确记录了小灯泡两端的电压和通过小灯泡的电流,数据见下表,但表中仍有不完整的地方,请将所缺内容填写完整:
(3)该同学分析实验数据得出:小灯泡的发光亮度是由灯泡的(17)决定的。
(4)进一步分析实验数据发现:通过小灯泡的电流与小灯泡两端的电压不成正比,可能的原因是
(18)

小明和小华同学在“研究串联电路特点”的实验中,用电压为9V的电源、电阻RA=10Ω、标有“20Ω2A”字样的滑动变阻器和若干电表等连成如图所示的电路进行实验。实验中小华同学将滑动变阻器的滑片P从B端向左移,分别放在变阻器的B端、中间(10Ω)和距A端四分之一处,电流表、电压表的示数记录在表一中。

表一
实验次数
V1示数(V)
V2示数(V)
A1示数(A)
A2示数(A)
1
3
6
0.3
0.3
2
4.5
4.5
0.45
0.45
3
6
3
0.6
0.6

(1)分析比较表中电流表A1与A2的数据,可得到的初步结论是:串联电路中,(9)
(2)分析比较表中电压表V1、V2和电源电压的数据,可得到的初步结论是:(10)
(3)分析比较RAR的阻值和电源电压与电流表A1示数比值的关系,可归纳出的结论是:
(11)
(4)进一步分析比较电压表V1、V2与电阻RAR的阻值数据,可归纳出的结论是:

(5)在分析归纳出上述结论后,小明同学为了实验的完整性,换用电阻RB=5Ω继续实验,实验时也将变阻器的滑片P分别放在B端、中间(10Ω)和距A端四分之一处,电流表、电压表的示数记录在表二中。

小组成员小华分析了小明的测量数据后,认为小明的数据有问题,于是他直接修改了数据,如表二所示。小明认为小华这样的做法是错误的,理由是(13)

某同学为了“探究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关系”,他先用水进行实验,在测出水的质量后,他又选用5测出水的体积。为了进行探究,他需要改变水的6进行多次实验。为了进一步研究物质的特性,他还需要选用7(选填“不同”或“相同)种类的物质重复进行实验;这样做的目的是8

如图(a)所示仪器的名称是(1) ;图(b)实验装置可以测出(2)的值;图(c)所示仪器的名称是(3),用它测物体重力时刻度面必须处于 (4)方向(选填“水平”或“竖直”)。

(1)如图甲所示,一束平行于凸透镜主光轴的光线经过凸透镜后,在光屏上形成了一个最小、最亮的光斑。由图可知,凸透镜对光线具有作用,该凸透镜的焦距是 cm。

(2)将蜡烛、凸透镜、光屏依次放在光具座上,点燃蜡烛后,无论怎样移动光屏都不能在光屏上得到像,请你指出其中一条可能的原因:。
(3)正确调整后,把烛焰放在距凸透镜16cm处时(如图乙),在凸透镜另一侧前后移动光屏,会在光屏上得到一个、的实像(填写像的性质); (填光学仪器)就是利用这一成像规律工作的。
(4)如果将蜡烛在乙图的基础上远离透镜,仍要在光屏上得到清晰的像,光屏应向 (选填“靠近”或“远离”)透镜的方向移动。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