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图①②③分别表示细胞中发生的3种生物大分子的合成过程。
请回答下列问题:
(1)在人体内,图①过程发生的主要场所是__________,图②过程是在__________酶的作用下,将核糖核苷酸连接在一起形成α链。
(2)细胞内酶的合成____________(填“一定”或“不一定”)需要经过图③过程。
(3)假若转录形成α链的基因中有一个碱基对发生了替换,导致该基因编码的肽链中氨基酸数目减少,其原因可能是基因中碱基对的替换导致______________。
(4)细胞中控制某种酶合成的基因发生了突变,导致该酶所催化的化学反应速率变慢,可能是突变导致该酶的活性降低,还可能是突变导致该酶__________。基因除了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控制代谢过程,进而控制生物体的性状,还能通过_____________直接控制生物体的性状。
某科研人员对比研究荔枝—山绿豆(植株比较矮小)复合种植园和荔枝单一种植园中各类昆虫所占的百分比,结果如图所示。回答以下问题:
(1)椿象能吸食荔枝的嫩芽,造成荔枝减产。平腹小蜂可把卵产在椿象的卵内,幼虫取食椿象的卵液,幼虫能从卵液中获取和,平腹小蜂可以(填“增大”或“减小”)椿象对荔枝的伤害。
(2)据图分析,复合种植园中植食性害虫明显减少,主要借助于种间的关系来消灭害虫。
(3)从生态系统的功能角度来看,腐生性昆虫主要在方面扮演重要角色;山绿豆耐阴性好,选择其与荔枝搭配种植,可提高生物群落对的利用率。
(4)与单一种植园相比,复合种植园的(填“抵抗力”或“恢复力”)稳定性较弱。
下图是关于人体稳态及调节的相关问题,图甲是人体稳态调节的部分示意图,图乙是睾丸酮(雄性激素)的调节机制示意图。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由图甲可知,在机体稳态调节过程中,细胞间可通过(写出两点)等信息分子进行信息交流。科学家研究发现,长期被消极情绪左右,会影响人的免疫力,导致免疫能力下降,请据图分析可能的原因。
(2)据图乙abcd过程分析,睾丸酮分泌的调节机制和特点为:、。
(3)研究表明吸食毒品会影响人体性腺功能。有研究者对某戒毒所的吸毒者进行了相关激素的检测,并与健康人作了比较,检测结果均值如下表:
组别 |
平均年龄 |
吸毒史 |
吸毒量 |
LH(mlu/mL) |
FSH(mlu/mL) |
睾丸酮(mlu/mL) |
吸毒者 |
23岁 |
4年 |
1.4g/d |
1.45 |
2.87 |
4.09 |
健康人 |
23岁 |
— |
— |
4.66 |
6.6 |
6.69 |
据表可知,吸毒者会减弱的过程是图乙中的(请填图中字母)。为了确定吸毒者睾丸酮水平低的原因是睾丸受损,还是LH和FSH减少引起的,可将其体内LH和FSH,一段时间后测定其睾丸酮含量,与健康者比较即可确定原因。
图1中,Ⅰ~Ⅴ表示某植物细胞某些代谢过程,a~e表示相关物质.图2表示在不同温度下,测定该植物叶片1cm2重量(mg)变化情况(均考虑为有机物的重量变化)的操作流程及结果,据图分析回答问题:
(1)图1中,Ⅰ~Ⅴ过程,能产生ATP的是,产生ATP最多的过程是。物质a、b分别是。
(2)从图2分析,该植物的呼吸速率为(mg/cm2•h)(用图中字母表示),实际光合速率可表示为(mg/cm2•h)(用图中字母表示)。
(3)从图2分析,维持12小时光照,l2小时黑暗, 温度维持16℃,植物能否生长?。如不能生长说明原因,如能生长,求出1cm2叶片一昼夜增重多少mg?
某二倍体植物宽叶(M)对窄叶(m)为显性,高茎(H)对矮茎(h)为显性,红花(R)对白花(r)为显性。基因M、m与基因R、r在2号染色体上,基因H、h在4号染色体上。
(1)基因M、R编码各自蛋白质前3个氨基酸的DNA序列如下图1,起始密码子均为AUG。正常情况下,基因M在细胞中最多有 个,其转录时的模板位于 (填“a”或“b”)链中。若基因R的b链中箭头所指碱基对T—A突变为A—T,其对应的密码子由 变为 。
组合 |
亲本表现型 |
F1表现型和植株数目 |
|
红花 |
白花 |
||
Ⅰ |
红花×白花 |
503 |
497 |
Ⅱ |
红花×白花 |
928 |
1 |
|
玉米是重要的粮食作物,经深加工可生产酒精、玉米胚芽油和果糖等。流程如下:
(1)分解玉米秸秆中纤维素的微生物能分泌纤维素酶,该酶是由3种组分组成的复合酶,其中的葡萄糖苷酶的作用是将水解为葡萄糖。葡萄糖可被酵母菌利用发酵生产酒精,发酵过程中检测酵母菌数量可采用法。
(2)玉米胚芽油不易挥发,通常选用法从玉米胚芽中提取。
(3)玉米淀粉经酶解形成的葡萄糖可在葡萄糖异构酶的作用下转化成果糖。利用技术可使葡萄糖异构酶重复利用,从而降低生产成本。
(4)在含纤维素的培养基中加入刚果红(CR)时,CR可与纤维素形成色复合物。用含有CR的该种培养基培养纤维素分解菌时,培养基上会出现以该菌的菌落为中心的。为从富含纤维素的土壤中分离获得纤维素分解菌的单菌落,某同学设计了甲、乙两种培养基(成分见下表):
酵母膏 |
无机盐 |
淀粉 |
纤维素粉 |
琼脂 |
CR溶液 |
水 |
|
培养基甲 |
+ |
+ |
+ |
+ |
- |
+ |
+ |
培养基乙 |
+ |
+ |
+ |
- |
+ |
+ |
+ |
注:“+”表示有,“-”表示无。
据表判断两种培养基能不能用于分离和鉴别纤维素分解菌?;原因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