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镇化进程中,拆旧建新无法避免。然而,什么样的建筑该拆、可以拆,哪些具有传统文化或民族地域特色的建筑应该保留,甚至重点保护,却界定模糊。
“认古不认近”的保护观,导致了一批丧失经济功能与生活功能,但极具文化与研究价值的近现代历史建筑被拆除损毁。“喜新厌旧”的建设观导致看起破旧的真文物被拆毁,而“涂脂抹粉”的仿古建筑与仿古街区泛滥。
古建筑是历史的见证和文化的载体,传承离开保护就会消亡,如何保护古建筑是业界人士深思的问题。“乘之愈往,识之愈真。如将不尽,与古为新”,唐朝诗人司空图的这句诗,道出了传统建筑保护与发展的真谛,保护传统古建筑不是简单的复制,更不是一律拆除,而是“与古为新”。
(1)运用《文化生活》的知识,说明保护和发展传统古建筑对传承中华文明的意义。
(2)运用辩证的否定观,说明保护和发展传统古建筑要“与古为新”的正确性。
(3)作为一名高三学生,请你运用“实现人生的价值”的有关知识,分析如何保护传统古建筑。
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系统得以正常运转、社会秩序得以有效维护的重要途径,也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方面。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家风是一个家庭或家族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的集中体现,是每个个体成长的精神足印,也是一个社会价值的缩影和中华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传统家风既融合了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仁、义、礼、智、信”等儒家思想,也从近代西方工业文明所倡导的自由、平等、理性、法治等精神汲取过丰富的营养。当今,许多家庭更注重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赋予家风新的时代内涵。
材料二:2014年5月4日,习近平主席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谈到: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而青年又处在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时期,这一时期的价值观养成十分重要。道不可坐论,德不能空谈。于实处用力,从知行合一上下功夫,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才能内化为人们的精神追求,外化为人们的自觉行动。
(1)结合材料一,从文化继承和文化发展的角度,谈谈你应如何正确对待家风。
(2)运用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原理,说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要“内化为人们的精神追求,外化为人们的自觉行动”。
材料一:近年来,严重的大气污染持续引发国人对生态环境的关注。目前,我国与环境保护相关的法制体系尚待完善;地方政府片面追求GDP,对企业的污染现象视而不见;市场主体为了降低成本,偷排乱放现象尚未根除……美丽中国,我们要呼吸更新鲜清洁的空气。要实现这目标,需要多管齐下,其中法治建设无疑是关键。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的法治中国建设将为目标的实现提供强大推动力.
材料二:羊年春节, 记录片《穹顶之下》在网络迅速传播。该片运用了信息可视化等很多新媒体的呈现手段,展现形式也更加新颖。它以大量的数据向我们讲述了雾霾的来源及危害,揭秘了我国煤炭、石油、钢铁、汽车等行业在环保方面存在的问题,传达了普通民众的诉求, 有利于唤醒公民的环保意识。我们没有权利只知消费不知克制,我们没有权利只知抱怨不知建设,环境质量的改善需要国家、社会、公民的共同努力,我们的世界需要我们的共同守护。
(1)依据材料一,运用政治生活知识,阐述如何用法治的力量来推动这一目标的实现?
(2)请运用世界是普遍联系的知识,阐述应怎样共同守护我们的世界。
(3)请运用文化传播和文化创新的知识,分析《穹顶之下》能够迅速传播的原因。
互联网的快速发展正日益改变着我们的生活。
材料一:业内人士指出,因为要适应客户不断变化的习惯和需求,依托互联网金融发展
起来的电子银行业务必然要不断地推陈出新,其本质始终在于提供更优质的银行服务。
材料二: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和人们生活节奏加快,“快餐式阅读”日益盛行。
这种阅读方式大多借助电脑、手机等电子产品,具有方便快捷、生动、轻松等特点,但往往
浮光掠影,缺乏深刻的理性思考和叩问心灵的力量。如何从“快餐式阅读’中突围,提升
阅读的品味和质量,值得我们每个人思考。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概括图11反映的经济信息。结合材料一,运用《经济生活》中的相关知
识,说明互联网快速发展对银行和客户带来的影响。
(2)结合材料二,运用意识作用的知识,说明我们该如何克服“快餐式阅读”的局限。
材料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要始终把解决好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把城乡发展一体化作为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要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着力强化现代农业基础支撑,深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近11年来中央一号文件都是聚焦“三农问题”
2004年中央一号文件 |
关于促进农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的意见 |
2005年中央一号文件 |
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工作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若干政策的意见 |
2006年中央一号文件 |
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 |
2010年中央一号文件 |
关于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的若干意见 |
2011年中央一号文件 |
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 |
2012年中央一号文件 |
关于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持续增强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的若干意见 |
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 |
关于加快发展现代农业进一步增强农村发展活力的若干意见 |
2014年中央一号文件 |
关于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的若干意见 |
材料二:为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A镇依托当地有机农业园区的优势,建成第5代冬暖式温室4000多亩,总规模达到1万多亩,每栋温室配备看护房.沼气池.猪舍.卷帘机等,实现了设施自动化与生态农业的相结合。通过发展现代农业,亩均收入在3万多元,实现当年投资,当年收回成本。在整个生产过程中由镇上的蔬菜合作社运作,及时掌握销售信息,统一组织建设,统一生产,统一管理,统一经营销售,农民实现了“不用出家门,拥有聚宝盆”的多年梦想。还建设了1万平方米高标准示的蔬菜专业交易市场。通过建立灵活高效的“产业党建联动区+合作社+基地+市场”蔬菜产销体系,破解农产品销售难题,实现了农业增效.农
民增收。
材料三:习近平在调研指导兰考县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时,深情感怀焦裕禄事迹对一代共产党人的成长影响,强调焦裕禄精神同井冈山精神.延安精神.雷锋精神等革命传统和伟大精神一样,过去是.现在是.将来仍然是我们党的宝贵精神财富。
材料四:某市从实际出发,笃行焦裕禄精神,积极推进文化建设,推动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企改制,创新文化宏观管理体制;积极探索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形成市有图书馆.博物馆,县有图书馆.文化馆,乡镇有综合文化站,村和社区有文化活动室.文化大院的四级公共文化服务网络。
(1)结合材料一,简要说明党中央对我国“三农问题”的探索过程中体现的执政思想及其作用。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经济知识,分析A镇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对当地经济的推动作用,假设你是A镇合作社的经营者,你将采取哪些措施来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
(3)结合材料三,从“意识的作用”的角度,说明“焦裕禄精神”对我们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重大精神引领价值。
(4)结合材料三、四,运用文化生活知识,分析该市是如何推进文化发展的。
某地历史文化资源丰富。当地政府基于当地丰富的文化资源,对各种文化资源进行系统整合,既重视传统文化资源的保护与开发,又结合市场需求不断创新,突出地方特色,促进了当地旅游业的发展和文化产业的发展。该地的做法引起了周边其他地区的关注,不少地方前来参观学习。
结合材料,运用《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的有关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分析某地在发展过程中所坚持的唯物辩证法原则。
(2)有人认为,“当地发展旅游业和文化产业的做法和经验完全可以复制”,请对此观点加以评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