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镇化进程中,拆旧建新无法避免。然而,什么样的建筑该拆、可以拆,哪些具有传统文化或民族地域特色的建筑应该保留,甚至重点保护,却界定模糊。
“认古不认近”的保护观,导致了一批丧失经济功能与生活功能,但极具文化与研究价值的近现代历史建筑被拆除损毁。“喜新厌旧”的建设观导致看起破旧的真文物被拆毁,而“涂脂抹粉”的仿古建筑与仿古街区泛滥。
古建筑是历史的见证和文化的载体,传承离开保护就会消亡,如何保护古建筑是业界人士深思的问题。“乘之愈往,识之愈真。如将不尽,与古为新”,唐朝诗人司空图的这句诗,道出了传统建筑保护与发展的真谛,保护传统古建筑不是简单的复制,更不是一律拆除,而是“与古为新”。
(1)运用《文化生活》的知识,说明保护和发展传统古建筑对传承中华文明的意义。
(2)运用辩证的否定观,说明保护和发展传统古建筑要“与古为新”的正确性。
(3)作为一名高三学生,请你运用“实现人生的价值”的有关知识,分析如何保护传统古建筑。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中国艺术节是具有全国性、群众性的重要国家文化艺术节日。第十届中国艺术节期间,山东省组织了一系列非物质文化遗产精品展演活动,让更多人感受到了传统艺术文化历久弥新的光彩。许多传统剧目在保留剧目精髓的基础上积极创新,汲取当代流行元素,巧妙地实现中西合璧,创造出广大观众喜闻乐见的表现形式,让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真正活了起来。
(1)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知识分析山东省是怎样让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真正活起来的。
(2)山东省的经验引起全国各地的广泛关注。有人调研后得出结论:“只要汲取当代流行元素,创新表现形式,就能让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活起来。”请运用规律的客观性原理对该结论进行评析。
(3)第十一届中国艺术节将于2016年在陕西举行,请你从唯物辩证法角度为陕西办好本次艺术节提出三条方法论建议。
由于体制机制等问题的存在,当前我国体育产业发展滞后,难于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体育消费需求。为此国务院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意见》指出,加快发展体育产业,各级政府既要遵循产业发展规律,吸引社会资本参与,积极培育多元市场主体,又要扩大公共体育产品和服务的供给,满足群众的基本体育需求,同时还要加强体育文化宣传,培育体育消费观念,引导文明健康生活方式。
(1)结合材料,运用“生产与经济制度”的知识,说明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意见的正确性。
(2)国务院出台的上述《意见》是如何体现“意识的作用”的。
随着社会发展,网络影响越来越大。某校高二以《我们与网络》为主题开展综合探究活动。为倡导青少年“绿色”上网,同学们决定自己动手制作班级网页,请你参与。
(1)请为班级网页确定一个标题 。
(2)请你从中学生学科学习、文体活动,人际交往、道德修养等方面思考和选择网页内容,并说明其《文化生活》的依据。
3D打印是“万能万物”制造机。神奇的3D打印技术原理很简单。先是设计目标物,之后将设计的标准文件格式导出并传送给一台3D打印机,打印机内装有液体或粉末等“打印材料”,与电脑连接后,通过电脑控制把“打印材料”一层层叠加起来,至于想打印什么,就靠创意和想法。利用3D打印技术可以制造汽车配件,打造航模,为用户定制助听器,复制建筑模型,制造人体组织、艺术品,用食材打印饼干等,最终把计算机上的蓝图变成实物。
3D打印技术发明与应用是一种科技创新,科技创新和科技进步是增强综合国力的决定性因素。请谈谈科技创新的辩证法依据是什么。
“一带一路”战略,是我国顺应国内国际发展新趋势作出的重大决策。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2015年2月11—12日,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国际古诗会在福建泉州举行。海上丝绸之路不仅是古代时期沿路各国的商贸之路,而且是沿路各国文化交流的生命线。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涉及数十个国家和地区,不同国家的文化在经贸文化交流中必然具有全球视野和世界眼光。新“海丝”构想极具逻辑性与现实性,为沿路各国文化交流发展注入新的活力,赋予新的生命。
(1)运用“文化传承与创新”的知识,简要说明材料一体现的文化生活道理。
材料二:建设“一带一路”是我国企业“走出去”的重要机遇。需要看到的是,由于“一带一路”途经各国国情和自然禀赋不同,对华合作态度各异。所以企业在国外守法经营的同时,要做好研判,针对不同国家、不同项目、不同阶段制订不同的目标和工作重点,一步一个脚印扎实推进,不要一下子把摊子铺得过大;要多想办法打造与当地政府、上下游企业乃至老百姓牢固的利益、责任和情感纽带,形成“我中有你,你中有我”的高度利益融合;在赢利问题上,多算大账、算长久账,不以一城一地的得失为患;把自己的利益诉求与国家的整体战略相契合。这样才能扎下根来,实现可持续发展;
(2)结合材料,运用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的知识解读上述材料中观点的合理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