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知其白而守其黑:国画之美生根于中国文化
天籁、神韵、简朴是中国文化的源头,国画产生于中国文化之中。中国文化很注重天人合一,这种特质造就了中国文化的开放性、包容性和启智性。对中国绘画而言,中国文化的启智性是非常重要的。中国绘画不需要像西方文化那样严格的逻辑分析,而需要的是感悟力。一方面,要遵循自然之道,体会天地大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都有其自身之美、有它运行的目的,中国绘画就是要你去体会这种美、这种内在目的性,然后将其运用到笔墨中,表现出来,而不需要你问“这树长在这儿对不对”、“这老鼠怎么比南瓜还大啊”……另一方面,天地大美只有通过感悟才能转化为人类的美感。明代“心学”流派的重要代表人物王阳明在《传习录》中写道:一朵花在深山开放,你不知道它存在,可是当你看到这朵花的时候,这朵花的颜色、形态就渐渐显现出来,它果然是个美艳的存在。
中国文人讲“气韵生动”,其中的“韵”并不是单纯的作诗时押韵的“韵”,意义更为丰富饱满,注重的是创作主体(无论是艺术家还是诗人)对于宇宙惯有的一个诗性的判断。天地大美自然而生,可是也需要画家对其有诗性的判断、有所感悟才会于人有意义。所以,当中国人的智慧和感悟在哲学上的体现用到绘画上来的时候,绘画就受益无穷了。老子哲学里有“知其白,守其黑”,说的是深知本性洁白,却守持混沌昏黑的态势,这就是中国人的思维,也正是国画美之所在。笔墨加上宣纸就是黑和白,只有维持黑白间比例的平衡和谐才能守住国画的这种美。中国禅宗讲,“妙悟者不在多言”。王维在《山水诀》中将此视为对山水画的要求,其实,这是对整个中国绘画的要求——以少许胜多许,以最简练的语言表现最丰富的内容。中国绘画就是“有无相生”之道的形象体现,笔墨的“有”和画面空白的“无”相互辉映才造就了国画之美。元代山水画家倪瓒的画就非常注重黑白间的比例,比如他的《容膝斋图》,几棵小树,一个茅亭,朦胧的远山,没有人物,没有动态。然而,你一看就能感受到一种淡淡的哀愁,一种天荒地老式的沉默和寂寞。八大山人画的鸟,蜷曲着身子,寥寥几笔,把鸟的全部内在生命表达得淋漓尽致。他的画已经撇除了一切的繁文缛节、一切的矫揉造作和一切的事功媚俗,剩下的只有“士气”的符号,简捷清纯、精微广大、高明中庸。
中国画的这种简洁丰润源远流长,早在远古时期陶瓷上的绘画就有体现。猪纹陶钵属于河姆渡文化时期,但刻画在陶罐上的猪极富神韵。大量的留白、相当简单的细条,却将猪那种神情、动态刻画得栩栩如生,能引发你无尽的联想。
人面彩陶瓶属于五千年前的仰韶文化时期。这个作品反映的是远古先民的一种思考状态,你可以看出他在思考,你看他的眼睛里若有疑惑,可是这个疑惑又混混沌沌,让人感到没有答案而有所茫然。这个茫然体现出一个童稚的天真。还有,嘴边那个酒窝在那儿,像一个很憨厚的人,混沌、茫然、天真、憨厚、简朴。从这个简单的作品中,我们看到了天籁、神韵、简朴。这就是我们文化的源头,这种对于艺术的感悟、对于“微言大义”的追求流传了几千年,深深地扎根于中国的国画之中。
关于“中国绘画”的特点,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中国绘画遵循自然之道,通过笔墨来真实再现天地山川、草木虫鱼自身的美及其运行的目的。 |
| B.中国绘画是“有无相生”之道的形象体现,注重以少许胜多许,用笔简洁却使画面丰润而富有神韵。 |
| C.画家通过感悟天地大美,对其作出诗性判断,创作出的作品才有可能具备“气韵生动”的特点。 |
| D.中国绘画是中国文化的一部分,天籁、神韵、简朴是中国文化的源头,当然也是中国绘画的源头 |
下列关于“知其白而守其黑”的解说,有错误的一项是( )
| A.“知其白而守其黑”作为中国绘画的一个重要美学原则,是老子哲学思想在中国绘画中的一种很好体现。 |
| B.“知其白而守其黑”是中国人思维的一种表现,也影响着画家的国画创作,使国画呈现出不同于西方绘画的美。 |
| C.“知其白而守其黑”与中国禅宗所说的“妙悟者不在多言”的道理相似,强调以最简练的笔墨或语言表现最丰富的内容。 |
| D.在中国绘画中,“黑”和“白”分别对应笔墨内容和画面的空白,画的美就是靠浓墨重彩与留白的反差表现出来的。 |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 A.八大山人寥寥几笔便将鸟的内在生命表达得淋漓尽致,他的创作就是国画中表现出符号化趋势的代表。 |
| B.国画家将自己的感悟融入绘画中,启发读者去感受、体会美,无须刻意追求美的自然真实性。 |
| C.仰韶文化时期人面彩陶瓶上的先民神情若有疑惑和茫然,形象地将五千年前远古时期先民的无知与天真展现出来。 |
| D.王维在《山水诀》中把禅宗的“妙悟者不在多言”视为对山水画的要求,首倡了中国画“以少许胜多许”的绘画准则。 |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文后各题
美国华盛顿大学研究人员在《科学》杂志上发表报告说,尽管人类活动对于气温的全面上升确实起了作用,但这种气候变化绝大部分要归咎于自然原因。他们对北半球近一个世纪以来的温度变化所作的研究的结果表明,联合国和其他国际组织近来在一些报告中对全球气候变暖的解释是靠不住的。
报告的主要作用,担任华盛顿大学的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大气和海洋联合所所长的约翰•华莱士说:“我们所作的研究已经清楚地表明,全球气候的不断变化是怎样引起气候的短期变动的。反过来,这种变动又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大气层的温室效应(大部分是由于燃烧矿物燃料产生的二氧化碳引起的)可能引起的气候变暖的程度。”他告诫道,不能因为这个结果而放松对人类破坏环境行为的注意。
这些气象学家说,从1975年到1990年间,北半球冬季气温(特别是美国阿拉斯加、加拿大北部和俄罗斯等地)上升了0.3摄氏度。他们还认为,这一气温上升有1/3是由大气环流的自然变动引起的。他们还认为,北半球地区从1900年至1990年近一个世纪以来的月温差约有一半也是由这种变动引起的。
华莱士说:“尽管人类活动与气温的全面上升可能也有关系,但是我们认为,这种气候变化绝大部分应归因于自然,与温室效应引起的气候变暖无关。由于地表吸收热量的能力(热容量)比海洋低得多,地表冬季与夏季的温差非常大。因此,当大气环流带动暖气团过北半球各大陆以及冷气团吹过海洋上空时,北半球的平均气温往往比较暖和。”他说,尽管科学家们尚不完全了解引起大气环流形式变化的真正原因,但他确信这与自然变化有关。第二段中华莱士说的“全球气候的不断变化”所指的是()
| A.全球气温自1975年以来全面上升。 |
| B.北半球近一个世纪以来月温差的变化。 |
| C.自然界的大气环流形式的变化。 |
| D.北半球地区1975年到1990年间冬季气温上升变化和1900年至1990年月温差变化。 |
下列对“反过来,这种变动又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大气层的温室效应可能引起的气候变暖的程度。”这一句话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大气环流带动暖气团、冷气团分别吹过北半球各大陆和海洋所造成的气温变动,反过来可以表明“温室效应”的影响是微乎其微的。 |
| B.对全球气候之所以变暖的认识上的变化,反过来,可以证明“温室效应”对气候变暖有不可忽略的作用。 |
| C.温室效应引起的相当程度上的气温变化,反过来可以说明人类行为对环境的消极影响有多么严重。 |
| D.近几十年来气温上升变动和月温差的变化,反过来表明以往对全球变暖原因的解释是靠不住的。 |
下列解说,不符合原文文意的一项是()
| A.近一个世纪,特别是1975年以来的气温的变化与自然变化有关。 |
| B.大气环流形式的变化影响着全球气候的变化。 |
| C.人类对自身生存环境的破坏的行为与大气环流形式的变化不无关系。 |
| D.“温室效应”不是全球变暖的主要原因。 |
根据原文所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北半球冬季气温上升有1/3是由大气环流的自然变动引起的,还有2/3是由“温室效应”造成的。 |
| B.如果气温全面上升“归因于自然”的说法被证实,那么,以往的“温室效应”归因说将被基本否定。 |
| C.华莱士认为“气温的全面上升”与“温室效应引起的气候变暖无关”,但这并不意味着从此可以忽视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 |
| D.南半球陆地少,海洋多,冬季与夏季的温差应该比北半球小。 |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文后各题
可以救命的一氧化碳
上世纪60年代,人们就知道身体组织受毒素、紫外线辐射、激素和药物等侵害时,血红素加氧酶-1(简称HO-1)会及时对抗相应的受伤和感染,此时体内会自然地产生少量的一氧化碳。不过,当时人们都认为一氧化碳是组织代谢的副产品。
然而,美国科学家所罗门•辛德在1993年提出,一氧化碳在人体中扮演了一个有意义的角色。它有协助一氧化氮管理人体内部器官的功能,例如大肠的收缩、胃的排空等。但是,研究人员作了很多的努力之后,还是没有检查出一氧化碳在人体中的准确作用。
由于一氧化碳对人体有益,一些科学家想把它用于临床治疗。然而,一氧化碳是有毒气体,使用稍有不当,就会对人类造成危害。一氧化碳能紧紧结合红细胞中的血红蛋白,形成羧化血红蛋白,使氧气无法载运到全身。当人体内20%左右的血红蛋白转变成羧化血红蛋白时,就会出现恶心、呕吐和晕倒的情况;当人体内40%左右的血红蛋白转变成羧化血红蛋白时,就会夺人性命。因此,有科学家反对把一氧化碳引入对人类的临床治疗。但美国的奥古斯丁•乔和弗里茨•贝奇称,医药界不该这么快拒绝一氧化碳的治疗潜力,一氧化碳疗法是紧急情况下最好的方法。
2001年上半年,乔和贝奇领导的研究小组指出,患者吸入微量一氧化碳有助于防止器官的排斥反应。他们在进行老鼠心脏移植时,用一种叫“卟啉”的化学药品将HO-1封闭,一星期内老鼠有排斥移植的反应产生。但如果将老鼠置于含微量一氧化碳的空气中,则可以幸存。也就是说,吸入动物体内的微量一氧化碳可以完成H0-1所能完成的任务。这个实验也说明,20世纪60年代人们在研究HO-1时发现的一氧化碳不是代谢废物,而是在HO-1的作用下,人体为生理防御反应所产生的气体。
2001年年底,美国的大卫•平斯基的实验表明,一氧化碳对肺移植手术也大有帮助。平斯基改变了一些老鼠的遗传特性,使它们缺少制造HO-1的基因,然后让它们和正常的老鼠一起进行模拟的肺移植手术。平斯基用夹子截断供应到老鼠左肺的血流,一小时后让它们重新恢复流动。结果正常老鼠的生存率为90%,而所有改变过基因的老鼠皆死于产生在肺中的血块。在进一步的实验中,当平斯基给改变过基因的老鼠呼吸微量的一氧化碳后,只有一半老鼠死于非命。目前,每年有数千人进行肺移植手术,失败率为30%,比其他器官移植的失败率要高,比如,肾移植的失败率只有10%。因此,医药学家希望把一氧化碳的治疗作用引入到肺移植手术中。目前也有一些医生把一氧化碳用于临床手术中,取得了一定效果。下列对一氧化碳医学作用的解释,最准确的一组是()
| A.一氧化碳在人体中的准确作用,是协助一氧化氮管理人体的内部器官。 |
| B.身体组织在受毒素、紫外线辐射、激素和药物等侵害时,体内需要一定的一氧化碳。 |
| C.科学实验表明,一氧化碳对肺移植手术大有帮助。 |
| D.一氧化碳虽然是一种有毒气体,但它可以有效防止器官移植手术中的排斥反应。 |
下列不能说明一氧化碳对人体有益的一项是()
| A.让改变过基因的老鼠呼吸微量的一氧化碳后进行模拟的肺移植手术,只有一半老鼠死于非命。 |
| B.一氧化碳能紧紧结合红细胞中的血红蛋白,形成羧化血红蛋白。 |
| C.将老鼠置于含微量一氧化碳的空气中,在一星期之内可以幸存。 |
| D.对缺少制造HO-1基因的老鼠进行模拟的肺移植手术,都死于产生在肺叶中的血块。 |
下列对一氧化碳可以救命的原因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一氧化碳对大肠的收缩和胃的排空有帮助作用。 |
| B.吸入动物体内的微量一氧化碳可以完成HO-1所能完成的任务。 |
| C.一氧化碳疗法是紧急情况下最好的方法,医药界不应该拒绝它的治疗潜力。 |
| D.人体在及时对抗相应的受伤和感染时会自然地产生少量的一氧化碳。 |
根据原文所给的信息,以下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A.一氧化碳如果使用不当,对人类的危害一般不明显。 |
| B.美国一些著名的医生把一氧化碳用于临床手术,取得了特别理想的效果。 |
| C.一氧化碳在人类器官移植手术中作用明显,不再需要专门的机构对其进行评估。 |
| D.科学家们相信,不久的将来使用一氧化碳有可能提高人类肺移植手术的成功率。 |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文后各题
(一)在我国960万平方千米土地上,山地占2/3,大致可分为三级台阶。第一级台阶是世界第一大高原——青藏高原。第二级台阶从黑龙江最北端开始,一直到云贵高原南部,平均海拔近2000米,包括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秦岭、大巴山和云贵高原。自第二级台阶以东至东南沿海为华东平原,即第三级台阶。上一级台阶都是下一级台阶的支撑或庇护伞。青藏高原是我国整个生态的屏障,它把寒冷空气挡在这座大墙之外,使它的东面和南面即第二级台阶形成了优良的生态条件,温暖湿润,物种丰富。而第三级台阶属平原生态系统,现代城市生活基本上都集中在这里,第二级台阶丰富的物种资源为下一级台阶的平原生态系统提供了生存的物资。三级台阶囊括了地球大多数生态类型,将地球自赤道至极地之间的多数陆地动植物承载其中,为人类的生存繁衍提供了物种资源。
三级台阶中最关键的是青藏高原,它也是亚洲生态系统的支柱,高原上的山脉就像一条条大水坝,坝顶部几乎都是冰川,既围出大面积湿地、河流与湖泊,又有冰雪融水源源不断地补给湿地,形成一个涵养水源的生态系统。水是生命之源,正是这个“大水塔”维持了中国乃至东南亚的整个生物世界的新陈代谢。但目前的情况却不容乐观,由于全球气候变暖,连年干旱,青藏高原上的许多湖泊湿地渐渐干涸。青海湖是中国第一大咸水湖,现在每年退水13厘米,干涸的过程中,矿物质析出,若干年之后,过高的矿化度会杀死湖内所有生物。近些年来过度放牧也导致了草场退化,进一步破坏了涵养水源的生态条件。一旦青藏高原上的高寒草甸消失殆尽,整个高寒草甸将会被荒漠和沙漠所取代。青藏高原是地质灾害多发地,它就像一堆5-8千米厚的碎石镶在旋转的地球表面,顶端的线速度比平地快很多,所以它的板块碰撞和地质灾害表现得更加突出。地震、塌方、雪崩、泥石流等比平原剧烈得多,常有半面山坡倾倒而下,山坡上的树木成片成片地随之被连根拔起。20世纪80年代西藏通麦一次大塌方造成87辆汽车和5辆装载机被埋,我们经过塌方区时也很紧张。由于气候变迁和人类无序开发,青藏高原植覆盖率大大降低,风沙危害逐年增大。在109国道,沙子被吹到道路当中,堆积起来,经常能看到推土机在这里清沙。将来青藏铁路很可能也遇到这种情况,维护起来相当困难。全球变暖,雪线退缩,使许多5000多米的雪山岩石裸露。冰融水量减少,许多湿地与河流干涸,缺水的居民只能搬家。
云南省号称“植物王国”,但看到的绿色与之并不相符。云南省只有西南部的森林长势良好,而中东部大部分植被很稀疏,干热河谷和干荒地区生态更加脆弱,水土流失相当严重,在喀斯特地形区的土层很薄,很容易被侵蚀。著名的云南石林,看上去虽然壮观,但从生态的角度去看,不过是一片石漠,在云贵许多地点,正在形成大量新石漠区。红色土壤流失后,裸露出灰色的石灰岩,就像动物被剔去了皮肉,剩下肉架一样,比沙漠更难治理。在云南宏德地区的热带雨林,人们砍掉它改种农作物,这样做是捡了芝麻,丢了西瓜。热带雨林是地球最重要而且无法替代的生态系统,农作物能够带来的经济效益与之比不可同日而语。这里的湿地、湖泊也在退缩或消失,以前碧波荡漾的纳帕海现在已消失不见。经询问才知道,是无序开发把地下水系破坏了,就像在我们的盆底钻一个孔,高原湖盆的水全部漏掉了。根据文意,下列认为“三级台阶中最关键的是青藏高原”的理由,错误的一项是
| A.青藏高原是内蒙古高原至云贵高原和华东平原的支撑或庇护伞。 |
| B.青藏高原是我国整个生态的屏障,能为形成温暖湿润、物种丰富的生态环境提供条件。 |
| C.青藏高原的生态类型丰富,为人类的生存繁衍提供了绝大多数的物种资源。 |
| D.青藏高原上的山脉形成的生态系统维持了二、三级台阶生物世界的新陈代谢。 |
根据文意,不属于“目前情况不容乐观”的一项是()
| A.青藏高原上的许多湖泊湿地渐渐干涸,整个高寒草甸被荒漠和沙漠所取代。 |
| B.气候变迁和无序开发使青藏高原植被覆盖率大大降低,风沙危害逐年增大。 |
| C.云贵地区许多地点,生态脆弱,水土流失相当严重,正在形成大量新石漠区。 |
| D.无序开发使热带雨林减少,地下水系被破坏,湿地、湖泊也在退缩或消失。 |
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中国整个生态格局可分为三级台阶,三级台阶之间相互依存。 |
| B.过度放牧、无序开发等人为因素破坏了生态条件,进一步引发了生态危机。 |
| C.对生态系统的破坏,使得青藏高原板块碰撞和地质灾害表现得更加突出。 |
| D.形成大量新石漠区和热带雨林遭到破坏,都反映出我国生态现状十分严峻。 |
根据本文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错误的一项是()
| A.维护和优化青藏高原涵养水源的生态系统,对我国整个生态系统极为重要。 |
| B.如果雪线继续退缩,将导致湖泊、湿地干涸,有可能使水中生物遭受灭顶之灾。 |
| C.推行节约用水的有效措施,可维护地下水系,支撑青藏、云贵高原的生态系统。 |
| D.保护热带雨林,适度开发生态旅游,既有经济效益,又很好地维护了生态系统。 |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文后各题
太阳能卫星
太阳能卫星的概念是美国科学家彼德•格拉泽于1968年提出来的。20世纪70年代美国能源部和航空航天局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把利用太阳能与航天技术有机地结合起来。随后,由于各种原因,这一研究工作停顿下来。近年来由于人们对温室效应气体和气候变暖问题的忧虑,以及全世界对能源需求的增长和在太阳能利用及航天技术研究的长足进展,美国航空航天局投入巨资,在许多企业的大力配合下,重新启动这一研究工作。
研究结果表明,一颗太阳能卫星可以提供数兆瓦的电能。这种卫星配有太阳能吸收塔,其外形像一根长柱,四周装有太阳能收集器。现在人们正在研究一种不需要太空运载器,可以通过现有的火箭把太阳能吸收塔直接送入太空轨道的技术。
解决太阳能的收集问题后,下一步工作是向地球传输太阳能。此项试验正在地球上进行。科学家们认为,收集到的太阳能可通过磁控管变成微波,经特种传输“通道”把太阳能直接传到地球表面。这项试验工作现在在印度洋岛屿留尼汪岛上进行。与此同时,美航空航天局也在研究把来自太空的太阳能转变为电力并输入墨西哥韦拉克鲁斯市的电力供应网。
俄罗斯航天机构下属的能源科技生产公司目前正在试验“阳光反射镜”。这种反射镜可以将阳光反射到地球上,以便延长农业耕作区的日照时间,也可为北部城市提供照明。1998年2月,该公司试图利用“进步”火箭在太空展开一面直径为82英尺的太阳能反射镜,但因金属箔制成的镜子未能张开而告失败。能源科技生产公司的高级顾问杰弗里•曼弗说:“我们将总结失败的经验和教训,继续研究,同时还将开展其他商业的太空应用研究。”
研究实验表明,微波和反射镜并不是把太阳能传输到地球表面的惟一手段。美国航空航天局的科学家贝基正在探索研制一条长达3.52万公里的太阳能传输“线路”的可能性。从本质上说,这条线路是地球与位于地球同步轨道的太阳能卫星之间的连接“通道”。这条通道看上去就像一根柱子,一直延伸到遥远的太空。贝基说,通道的管径为1/4英寸,由一种被称为“巴基管”的碳纤维材料制成。这种材料的重量比钢轻得多,但其硬度超过钻石。这种纤维目前仅在实验室中进行小批量生产。科学家估计,实现这种纤维的规模生产尚需10—15年。对美国航空航天局投入巨资研究太阳能卫星的原因解说不正确的一项()
| A.近年来,能源在不断消耗,而全世界对能源的需求却在增大。 |
| B.近年来,太阳能技术成熟及航天技术研究的长足进展。 |
| C.利用太阳能可以缓解人们对全球温室效应气体的忧虑。 |
| D.利用太阳能可以解决全球气候变暖的问题。 |
对太阳能卫星情况表达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一颗太阳能卫星可以提供数兆瓦的电能。 |
| B.太阳能卫星外形像一根长柱,四周装有太阳能收集器。 |
| C.有的太阳能卫星配有太阳能吸收塔,有的配有一个大直径的太阳能反射镜。 |
| D.太阳能卫星将可以运用多种途径,将清洁能源送入地球。 |
对太阳能传输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到目前为止,科学家提供的太阳能传输技术成熟的有三种。 |
| B.到目前为止,科学家提供的太阳能传输技术成熟的有二种。 |
| C.到目前为止,科学家提供的太阳能传输技术正在试验中的有三种。 |
| D.到目前为止,科学家提供的太阳能传输技术设想的已有五种。 |
根据原文所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除了利用微波、反射镜两种方法传输太阳能到地球表面外,科学家还将探索新的途径。 |
| B.将太阳能转变为电能输入地球上的电网的试验成功,会带给人们更多方便。 |
| C.1998年2月没有展开的阳光反射镜的试验仍将继续进行。 |
| D.随着碳纤维管规模生产的实现,3.52万公里的太阳能传输“线路”必然通畅。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1题。
洞 庭 湖 远 眺
林非
几十年来常常在梦幻中张望着岳阳楼华美而又雄壮的轮廓,这是因为范仲淹那两句激昂慷慨和满怀豪情的话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只能让我浮起如此缥缈与朦胧的图景。
终于来到了烟波浩渺的洞庭湖畔,瞧这茫无边际的水波,在不住地晃荡和起伏着,暗绿色的滚滚浪涛,轻轻拍击着绵延到天空尽头的朵朵白云。这溅起的丝丝浪花,也叩打着高耸的堤岸,叩打着我滚烫的胸膛,像是郑重地提醒着我,人们应该怎样走向宽广和辽阔,怎样通往远方的世界?从蔚蓝色的天空顶端,千万道金碧辉煌的大阳光纷纷地抛掷下来,像燃烧的炭火,像闪烁的星辰,在微微荡漾的湖面上粼粼地放光;随着悄悄颠簸的水纹,这璀璨的金光不住地颤抖着,蹦跳着,快速地扩散开来,反射出一圈圈耀眼的线索来,像要把整个天空都镶成一片鲜艳透明的玻璃墙壁。
在随意的遐想中缓缓地回过头去,仔细地凝望着苦苦思念了半生的岳阳楼。这让我一见倾心的洞庭湖,已经浩瀚晶莹得使自己无限神往,而这小巧玲珑的岳阳楼又使自己生发出异常兴奋的情怀。我的眼光紧紧盯住了岳阳楼,瞧着这上下三层金黄色的琉璃瓦,整整齐齐地翘起尖尖的檐角,像是都张开了熠熠放光的翅膀,想要飞往蓝天和白云里去。覆盖在顶层的这座屋檐钩成了盔甲的模样,在中央还竖着一株用玻璃球串起的立柱,使这金光璀璨的盔甲显得威武而又俊秀。我轻轻抚摸着厅堂外面几根漆得鲜红的木柱,猜测这清代末年重修的雕梁画栋,为什么要在如此秀美和纤细的小楼顶部,戴上一顶戎装的盔甲?是不是胸怀着忧虑的设计者,用它来象征提防和抵御列强侵凌的不屈意志?
听说从东汉以来,就在这湖泊的附近建造了楼阁,将近两千年的沧桑变迁,经历过多少次水患、火灾和兵燹的侵袭,已经先后倾圮和崩溃过三十余回。一种不屈不挠追求美好人生的愿望,催促着大家不断地建造自己所设计的岳阳楼。范仲淹撰写题记的那幢宋代建筑,会比眼前的这一座庞大和恢宏得多吧?“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种伟大和高旷的声音,总是在我的耳旁震响,就使得那座早已消失的楼阁,似乎还影影绰绰地升腾在明朗的天际。
瞧着这一阵阵飞溅的浪花,被金碧辉煌的阳光闪烁出星星点点耀眼的火花,我禁不住念起《岳阳楼记》里“朝晖夕阴,气象万千”的名句来。当范仲淹想象着洞庭湖滔滔汩汩地流淌时,想象着这儿晴空万里或阴雨霏霏的景色时,在浓郁的诗情画意中深深地感到“心旷神怡,宠辱偕忘”,竟十分潇洒地无视着自己掌握在君王手中浮沉的命运,在大自然的洗礼中倏地超越了向专制王朝磕头跪拜的礼节。像范仲淹这样提出了激励着整个民族的伦理规范,率先为天下的苍生而忧虑,这只有充满抱负的志士仁人才能够做到,无知无识抑或醉生梦死的人们当然无从想到要承担这样的重任;然而“后天下之乐而乐”也许是更难于做到,把自己生活的享受降低到整个国家里最贫困的水准,坚持着终生都这样去刻苦地砥砺,如果不具备“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的卓绝品性,哪里能够这样办到呢?范仲淹标出的这种道德理想实在值得景仰,可是我想他作为当时朝廷的大臣,肯定很难像孟子所说的“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去完成“天将降”下的“大任”。人应该怎样生存于这茫茫的世界?当然要尽量替大家作出自己的一份贡献,如果人人都力争做到这一点的话,那么整个人寰肯定会变得非凡的美丽。然后再将此种纯真的意志发挥到极致,才有可能趋向范仲淹所提出的伟大目标。
我始终张望着洞庭湖中央这一阵阵飞溅的浪花,张望着蓝天白云里喷射出火光的一团红日,深深地相信人类总会逐渐抛弃卑俗与丑陋,不断地走向壮丽和崇高的境界。
16、(1)第二段描写了洞庭湖的什么景象,请从两方面加以概述。(2)联系下文来看,这些描写有哪些作用?
17、作者为什么特别强调所眺望的岳阳楼并不是范仲淹撰写题记的那幢宋代建筑?
18、第五段中,作者赞颂了范仲淹的哪些精神?
19、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 ][ ]
| A.文章开始时写梦幻中的岳阳楼既“华美而又雄壮”,又“如此缥缈与朦胧”,从景物的形与神两个方面表现了岳阳楼的特点。 |
| B.文章描写岳阳楼时,着重指出“覆盖在顶层的这座屋檐构成了盔甲的模样”,借“猜测”巧妙地把楼的设计与“先忧”精神联系起来,行文巧妙自如。 |
| C.作者认为“后天下之乐而乐”是一种难以达到的境界,但只要从力求替大家作出一份贡献起步,就有可能逐步趋向范仲淹所提出的伟大目标,显示了实事求是的态度。 |
| D.文章综合运用记叙、描写、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既注重展现烟波浩渺的洞庭湖和小巧玲珑的岳阳楼的景象,又抒发自己的独特感受,表现了作者高尚的道德情操。 |
E.最后一段写作者始终张望着洞庭湖美景,与首段遥相呼应,将梦境与现实加以对比,表现了对人类不断走向壮丽和崇高境界的坚定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