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文后各题
太阳能卫星
太阳能卫星的概念是美国科学家彼德•格拉泽于1968年提出来的。20世纪70年代美国能源部和航空航天局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把利用太阳能与航天技术有机地结合起来。随后,由于各种原因,这一研究工作停顿下来。近年来由于人们对温室效应气体和气候变暖问题的忧虑,以及全世界对能源需求的增长和在太阳能利用及航天技术研究的长足进展,美国航空航天局投入巨资,在许多企业的大力配合下,重新启动这一研究工作。
研究结果表明,一颗太阳能卫星可以提供数兆瓦的电能。这种卫星配有太阳能吸收塔,其外形像一根长柱,四周装有太阳能收集器。现在人们正在研究一种不需要太空运载器,可以通过现有的火箭把太阳能吸收塔直接送入太空轨道的技术。
解决太阳能的收集问题后,下一步工作是向地球传输太阳能。此项试验正在地球上进行。科学家们认为,收集到的太阳能可通过磁控管变成微波,经特种传输“通道”把太阳能直接传到地球表面。这项试验工作现在在印度洋岛屿留尼汪岛上进行。与此同时,美航空航天局也在研究把来自太空的太阳能转变为电力并输入墨西哥韦拉克鲁斯市的电力供应网。
俄罗斯航天机构下属的能源科技生产公司目前正在试验“阳光反射镜”。这种反射镜可以将阳光反射到地球上,以便延长农业耕作区的日照时间,也可为北部城市提供照明。1998年2月,该公司试图利用“进步”火箭在太空展开一面直径为82英尺的太阳能反射镜,但因金属箔制成的镜子未能张开而告失败。能源科技生产公司的高级顾问杰弗里•曼弗说:“我们将总结失败的经验和教训,继续研究,同时还将开展其他商业的太空应用研究。”
研究实验表明,微波和反射镜并不是把太阳能传输到地球表面的惟一手段。美国航空航天局的科学家贝基正在探索研制一条长达3.52万公里的太阳能传输“线路”的可能性。从本质上说,这条线路是地球与位于地球同步轨道的太阳能卫星之间的连接“通道”。这条通道看上去就像一根柱子,一直延伸到遥远的太空。贝基说,通道的管径为1/4英寸,由一种被称为“巴基管”的碳纤维材料制成。这种材料的重量比钢轻得多,但其硬度超过钻石。这种纤维目前仅在实验室中进行小批量生产。科学家估计,实现这种纤维的规模生产尚需10—15年。
对美国航空航天局投入巨资研究太阳能卫星的原因解说不正确的一项(   )

A.近年来,能源在不断消耗,而全世界对能源的需求却在增大。
B.近年来,太阳能技术成熟及航天技术研究的长足进展。
C.利用太阳能可以缓解人们对全球温室效应气体的忧虑。
D.利用太阳能可以解决全球气候变暖的问题。

对太阳能卫星情况表达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一颗太阳能卫星可以提供数兆瓦的电能。
B.太阳能卫星外形像一根长柱,四周装有太阳能收集器。
C.有的太阳能卫星配有太阳能吸收塔,有的配有一个大直径的太阳能反射镜。
D.太阳能卫星将可以运用多种途径,将清洁能源送入地球。

对太阳能传输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到目前为止,科学家提供的太阳能传输技术成熟的有三种。
B.到目前为止,科学家提供的太阳能传输技术成熟的有二种。
C.到目前为止,科学家提供的太阳能传输技术正在试验中的有三种。
D.到目前为止,科学家提供的太阳能传输技术设想的已有五种。

根据原文所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除了利用微波、反射镜两种方法传输太阳能到地球表面外,科学家还将探索新的途径。
B.将太阳能转变为电能输入地球上的电网的试验成功,会带给人们更多方便。
C.1998年2月没有展开的阳光反射镜的试验仍将继续进行。
D.随着碳纤维管规模生产的实现,3.52万公里的太阳能传输“线路”必然通畅。
科目 语文   题型 现代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中国古典国林中的“石文化”
首先,中国古典园林中的石头抽象地浓缩了宇宙精神,是“天人合一”观念中代表“天”的象征元素。
石是真正的天工造化之物,它凝之于熔岩,侵蚀于流水,深藏于大山,沉沙于江底,亿万年岁月流痕,沧桑巨变,全凭自然天工雕饰而成。所以,它包含着最强烈的自然的特征,它是“天开”的代表,“神工鬼斧”的佐证,是宇宙精神的自然体现。古人通过“石”就把自然、宇宙引入了园林。同时也是达到“虽由人做,宛自天开”境界的最简便之法。作为自然造化的石头,在园林中是作为天的代表、宇宙的化身、自然的象征符号和“道”的体现的。它是“用托不动的形象以显现那灵而变动(无所见)的道”。古人对自然奇石的令人不解的喜爱与痴迷,正体现出古人对自然天道精神的执著追求和难以割舍的情怀,所以要把它纳入自家的后院,朝夕相伴。
“道通天地有形外”,中国园林中的“石”正是自然、宇宙精神的有形体现,古人正是通过对有形的石的选择、利用,把自然的精神引入园林当中,把人的审美视线引向浩茫无尽的宇宙深处的。
中国园林中的“石”抽象地汇聚了不可挽留的时间。它和“咫尺万里”的空间写意手段一起,构建了中国园林的时空集中。
奇石是鬼斧神工、岁月流痕、时间沧桑所创造的杰作,每一块都是时间流逝的见证和结果,它身上的瑰奇之形、纹、质都是凝故的时间流痕。置于园中,观赏者在赞叹自然造化的同时也不由感慨时间的力量,不由生发出思古之幽情。所谓“石令人古,水令人远”正是这个道理。“它使游览者从有限的时空进到无限的时空,从而对整个人生、历史、宇宙获得一种哲理性感受和领悟。”
石以其形写意,缩小了空间;石以其神,抽象岁月,汇聚了时间,一物之中兼具写意时空、聚合时空的意象特性。这在众多的造园元素中是绝无仅有的。它使园境中的时空转换特征得到极大的丰富。“思入风云变态中”,奇石正是时光流逝、河岳变迁的凝固,人们通过对石的观赏,就不由得进入到对时空的邈思之中。
石是“阳”的象征,水是“阴”的隐喻。园林中“水石结合”的设置原则,在阴阳互动之中透视出宇宙的动力构成及其内在节奏。
“水随山转,山因水活”。中国园林中有石处大多配之以水。有水处,就水点石; 叠石处,傍石理水。“水石结合”透露出的是自然之理,是中国文化中阴阳调和的生命宇宙观。
一阴一阳,一动一静,相映成趣,相得益彰,中国的美学辩证法和宇宙观在此得到极好的展现。(选自《文化博览》,有删改)
下列对中国古典园林石文化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古典园林中的石头,形象地浓缩了宇宙精神,是“天人合一”观念中代表“天”的象征因素。
B.石是真正的天工造化之物,它凝之于熔岩,沧桑巨变,全凭天工雕饰而成,因此它是“天开”的代表,是“神工鬼斧”的佐证。
C.作为自然造化的石头,在园林中,它是宇宙的化身,它以托不动的道,来显现灵动而富于变化的形象。
D.中国园林中的“石”,抽象地汇聚了不可挽留的时间,与时间写意手段一起,构筑了中国园林的时空集中。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古人对自然奇石的喜爱与痴迷,正体现出古人对自然天道精神的执著追求,所以他们把“石”引入了自己的家园,与之朝夕相伴。
B.奇石是鬼斧神工、岁月流痕、时间沧桑的杰作,把这些奇石置于园中,人们在赞叹自然造化的同时,也会不由生发出思古之幽情。
C.石是“阳”的象征,水是“阴”的隐喻。中国古典园林“水石结合”的设置原则,是中国美学辩证法和宇宙观的展现。
D.“水石结合”透露出的是自然之理,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阴阳矛盾对立的生命宇宙观的体现。

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古人通过“石”把自然、宇宙引入了园林,同时也是达到“虽由人做,宛自天开”境界的最简便之法,说明了园林主人崇尚自然,主张“事在人为”的人生观。
B.中国古典园林中的“石头”,是被作为天的代表、宇宙的化身、天道的体现的,这种创意把人的审美视线,自然地引向了浩茫无尽的宇宙深处。由此可知,古人对于宇宙的认识远比现代人要深刻得多。
C.所谓“石令人古,水令人远”,中国古典园林水石相济,使游览者自然而然地从有限的时空进到无限的时空,获得某种哲理的感悟。
D.“石”文化是中国园林建筑艺术最优秀、最集中的体现,这种“石”文化建筑创意,必将取代其他一切创意,从而在现代家园建设中独领风骚。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20世纪的大部分时候,我们的电视传送天线把大量能量泄漏到太空里。随后,电视传送天线开始慢慢被卫星所取代,卫星把信号发射到地面上,由电缆进行传输。可能有一些好奇心很强的外星人正在寻找地球上的智能生命迹象,也许不久后我们就能看到它们。
城市产生的光污染或许也泄漏了我们存在的迹象。由法国巴黎默东天文台的吉恩·施奈德(Jean Schneider)领导的一个天文学家科研组成员说:“从遥远的星际进行观测,它们或许能为外星人提供一些地球上存在一种高科技的迹象。”他们在即将发表在《天体生物学》杂志上的论文中表示,也许我们应该在地外行星上寻找类似的光。
然而要发现这种光源并非易事。因为即使我们产生的所有电流都被用来生成光,它的亮度仍比地面反射的阳光昏暗数千倍。据施奈德的科研组估计,要想在一颗围绕距离地球相对较近的恒星(据说距离地球大约是15光年)运转的行星上发现这种规模的大量人造光,他们需要一个集光区的面积是1.5平方公里的望远镜阵列。
外星人从遥远的星际进行观测,或许会追踪到我们在地球上出现的迹象。化学物质——氯氟碳化合物具有吸收特定波长的红外线的能力,即使大气层里只存在万亿分之几的这种物质,人们也能观测到它们。氯氟碳化合物并不是自然产生,因此在围绕另一颗恒星运转的世界发现这种物质,将是证明那颗行星存在外星技术的好证据。
哈佛大学的利萨·卡尔特尼格(Lisa Kaltenegger)表示赞成上述观点,她说:“氯氟碳化合物是寻找高级文明的一种非常有趣的想法。”但是要想发现这种物质,他们可能需要特别灵敏的望远镜,这种望远镜的灵敏度甚至要比美国宇航局的“类地行星发现者(Terrestrial Planet Finder)”号和欧洲航天局的“达尔文”任务使用的望远镜的灵敏度还高。“达尔文”任务使用的望远镜是目前正在设计的最先进的望远镜。卡尔特尼格表示,“在不久的未来利用红外望远镜阵列寻找外星生命”的想法或许非常可行。
当然,谁也不能保证会有外星文明把氯氟碳化合物释放到它们的行星大气层里。过去几十年氯氟碳化合物对地球臭氧层造成严重破坏,目前全球已经禁止生产这种物质。因此随着时间流逝,这种物质会慢慢从大气层里消失。卡尔特尼格想弄明白:“是否所有智能文明都会犯同样的错误?”
下列对氯氟碳化合物的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

A.氯氟碳化合物有吸收大气层里万亿分之几的特定波长的红外线的能力。
B.氯氟碳化合物曾对地球臭氧层造成严重破坏,产生了光污染。
C.氯氟碳化合物是人为产生的,会对地球臭氧层造成破坏的一种物质。
D.氯氟碳化合物是存在于地球大气层和臭氧层中一种非常稀少的、能产生光的一种化学物质。

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城市的光或许会产生光污染,但另一方面它们或许能为外星人提供一些地球上存在一种高科技的迹象。
B.外星人要想在一颗围绕距离地球相对较近的恒星运转的行星上发现人造光,需要一个集光区面积是1.5平方公里的望远镜阵列。
C.可能有一些好奇心很强的外星人正利用传输信号的电缆寻找地球上的智能生命迹象。
D.利用氯氟碳化合物寻找外星高级文明只是一种非常有趣的想法而已。

根据原文所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如果能在地外行星上寻找到类似电流生成的光,或许就能发现外星智能生命迹象。
B.利用特定波长的红外线可以观测地外行星是否存在氯氟碳化合物。
C.如果在围绕另一颗恒星运转的世界发现氯氟碳化合物,也许就可以证明那个行星存在外星技术。
D.外星文明也会把氯氟碳化合物释放到它们的行星大气层里。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不容忽视的微细尘埃
尘埃无处不有,虽然它们的个体很小,但汇聚起来的威力却不小。据记载,北美大陆在20世纪30年代发生地一次尘暴中,狂风将美国平原的泥土大量向东吹去,有难以估计的牲畜被尘埃窒息而死。尽管如此,尘埃的积极作用却是不可低估的。悬浮在大气中的尘埃粒子,能够将太阳光中的较短光柱拦截,使其进行有规则的发散,这样,才会使天空呈现蔚蓝。太阳升起和降落时,由于阳光穿过较低层空间,空气中尘埃密度大,并伴有水汽,可以吸收反射阳光中的黄色和红色部分,因此,这时看到的太阳呈现橙色、红色和黄色。气象学家指出,在降雨时,每一个雨滴都必须有一颗尘埃参与,以它作为核心,水汽在其周围凝结,形成云、雾,再由云层形成雨点。若是纯净的空气中没有尘埃的存在,水分子无所依附,就不能形成雨滴降落。此外,阳光在射向地球的时候,因受到尘埃的吸收和反射,能使地球上的生物得到适量的光照,以满足生长发育所需要。
现代科学发现,有的尘埃在一定的条件下会发生爆炸,这种现象被称作“尘炸”。据分析,能够产生尘炸的物质有粮食粉尘、砂糖、奶粉、咖啡、金属粉末等。物质发生爆炸,是一种剧烈的化学反应。而化学反应的速度与反应物质的颗粒大小有关。物质分散的越细,颗粒越小,它的表面积就越大。与具有固定面积的物质相比,接触空气、吸附氧分子多,氧化和放热的过程都很快,反应性能就更活泼。当其中的某一质点被火点燃,就会发生连锁反应,产生爆炸。此外,易爆尘埃的颗粒越细、浓度越大,它所产生的爆炸力就会越强。当粉尘含量低于大气含氧量一半时,就不会引起爆炸。物质形成“尘炸”,还和诱因、速度等因素有关。产生“尘炸”的诱因很多,其中最主要的是摩擦冲击以及电器设备或静电产生的火花。
随着现代城市的迅速发展,人们发现尘埃已经成为一种危及环境和人类健康的污染物。流行病学家对尘埃进入人体后的机理进行研究后指出,人们在呼吸时,每次大约要吸入50万个浮游微粒。这些微粒进入人的身体后,可以一直进入肺部深处,并作为经常性刺激物留在那里,它会导致发生炎症,产生粘液,使人呼吸困难,甚至导致死亡的发生。除此之外,浮游微粒还可以向肺部传送化学污染物,而且在传送过程中,可以加速一种叫做游离基的有害物质的产生,从而进一步加剧有害物质对人体的危害程度。进入人体的浮游微粒尘埃,主要来源于工业废弃物、汽车尾气及建筑、装饰材料中的化学成分。资料表明,在我们生活环境内排放的浮游微粒70%来自人为因素。另据调查,哮喘病、肺炎、心脏病等疾病的发病率,都与浮游微粒的增减有关。
下列对尘埃的积极作用的理解,表述准确的一项是()

A.天空呈现蔚蓝是太阳光中的光柱受尘埃拦截的结果。
B.每一个水分子中有一颗尘埃,才能形成云、雾,最后形成雨滴。
C.空气中的尘埃密度变化使太阳颜色发生变化。
D.尘埃能够吸收和反射射向地球的阳光,使地球上的生物得到适量的光照而成长。

下列对第三段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在我们生活环境内排放的浮游微粒70%来自工业废弃物、汽车尾气等人为因素,因而可以采取措施,加强治理,减轻浮游微粒的危害。
B.空气中的浮游微粒进入人体肺部后,就使人体发生炎症,甚至导致生命的终结。
C.浮游微粒在向人体肺部传送化学污染物的过程中会快速产生一种有害物质——游离基。
D.人们发现,在现代城市中危及环境和人类健康的污染物就是尘埃。

根据原文所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加强电器的维护保养,防止摩擦起火是防止“尘炸”的一种有效方法。
B.只要粉尘含量超出大气含氧量一半时,就会发生爆炸。所以,我们要随时测量粉尘含量是否超出大气含氧量的一半。
C.在容易产生“尘炸”的厂房车间内,配备足够的通风设备,可以降低尘埃的浓度,从而防止“尘炸”的发生。
D.如果我们通过治理,能够有效地减少空气中浮游微尘的含量,就能降低哮喘病、肺炎、心脏病等疾病的发病率。

阅读下面一篇科普文,完成问题。
神奇的极光
曹冲
在我国的古书((山海经》中有极光的记载。书中谈到北方有个神仙,形貌如一条红色的蛇,在夜空中闪闪发光,它的名字叫烛龙。关于烛龙有如下一段描述:“人面蛇身,赤色,身长千里,钟山之神也。”这里所指的烛龙,实际上就是极光。
极光这一术语来源于拉丁文伊欧斯一词。传说伊欧斯是希腊神话中“黎明”的化身,是希腊神泰坦的女儿,是太阳神和月亮女神的妹妹,她又是北风等多种风和黄昏星等多颗星的母亲。极光还曾被说成是猎户星座的妻子。
极光是人们能用肉眼看得见的唯一的高空天气现象,它被视为自然界中最漂亮的奇观之一。
在寒冷的极区,人们举目晾望夜空,常常见到五光十色、千姿百态、形状各异的极光。毫不夸张地说,在世界上简直找不出两个一模一样的极光形体来。从科学研究的角度,人们将极光按其形态特征分成五种:一是底边整齐微微弯曲的圆弧状的极光弧;二是有弯扭折皱的飘带状的极光带;三是如云朵一般的片朵状的极光片;四是面纱一样均匀的帐幔状的极光幔:五是沿磁力线方向的射线状的极光芒。极光形体的亮度变化也是很大的,从刚刚能看得见的银河星云般的亮度,一直亮到满月时的月亮亮度。最为动人的当然是极光运动所造成的瞬息万变的奇妙景象。极光的运动变化,是自然界这个魔术大师,以天空为舞台上演的一出出光的话剧,上下纵横成百上千公里,甚至还存在近万公里长的极光带。更令人叹为观止的是极光的色彩,早已不能用五颜六色去描绘。说到底,其本色不外乎是红、绿、紫、蓝、白、黄,可是大自然这一超级画家用出神入化的手法,将深浅浓淡、隐显明暗一搭配、一组合,好家伙,一下子变成了万花筒啦。根据不完全统计,目前能分辨清楚的极光色调已达一百六十余种。
长期以来,极光的成因机理未能得到满意的解释。直到20世纪60年代,将地面观测结果与卫星和火箭探测到的资料结合起来研究,才逐步形成了极光的物理性描述。现在人们认识到,极光一方面与地球高空大气和地磁场的大规模相互作用有关,另一方面又与太阳喷发出来的高速带电粒子流有关,这种粒子流通常称为太阳风。由此可见,形成板光必不可少的条件是大气、磁场和太阳风。
地磁场分布在地球周围,被太阳风包裹着,形成一个棒槌状的腔体,它的科学名称-11做磁层。为了更形象化,我们打这样一个比方。可以把磁层看成一个巨大无比的电视机显像管,它将进入高空大气的太阳风粒子流汇聚戍束,聚焦到地磁的极区,极区大气就是显像管的荧光屏,极光则是电视屏幕上移动的图像。但是,这里的电视屏幕却不是18英寸或24英寸,而是直径为4000公里的极区高空大气。通常,地面上的观众,在某个地方只能见到画面的1/50。在电视显像管中,电子束击中电视屏幕,因为屏上涂有发光物质,会发射出光,显示戍图像。同样,来自空间的电子束,打入极区高空大气层时,会激发大气中的分子和原子,导致发光,人们便见到了极光的图像显示。
极光不仅是个光学现象,还是个无线电现象,可以用雷达进行探测研究,它还会辐射出某些无线电波。有人还说,极光能发出各种各样的声音。极光不仅是科学研究的重要课题,它还直接影响到无线电通信,长电缆通信,以及长的管道和电力传送线等许多实用工程项目。极光还可以影响到气候,影响生物学过程。当然,极光也还有许许多多没有解开的谜。
试概述极光形成的原理。
简要分析下面两个语句的语言特色及其作用。
(1)是自然界这个魔术大师,以天空为舞台上演的一出光的话剧。
(2)好家伙,一下予变成了万花筒啦。
标题为什么要用“神奇”一词来修饰“极光”?


丝瓜有了思想季羡林
①今天春天,孩子们在房前空地上开辟出来了一个一丈见方的小花园。周围用竹竿扎了一个篱笆,移来了一棵玉兰花树,栽上了几株月季花,又在竹篱下面随意种上了几棵扁豆和两棵丝瓜。
②过了不久,丝瓜竟然长了出来,而且日益茁壮。丝瓜是普通的植物,我也并没有想到会有什么神奇之处。可是忽然有一天,我发现丝瓜秧爬出了篱笆,爬上了楼墙。最后竟从一楼爬上了二楼,又从二楼爬上了三楼。说它每天长出半尺,决非夸大之词。丝瓜的秧不过像细绳一般粗,如不注意,连它的根在什么地方,都找不到。这样细的一根秧竟能在一夜之间输送这样多的水分和养料,供应前方,使得上面的叶子长得又肥又绿,爬在灰白色的墙上,一片浓绿,给土墙增添了无量活力与生机。
③这当然让我感到很惊奇。
④又过了几天,丝瓜开出了黄花。再过几天,有的黄花就变成了小小的绿色的瓜。瓜越长越长,越长越大,重量当然也越来越增加,最初长出的那一个小瓜竟把瓜秧坠下来了一点,直挺挺地悬垂在空中,随风摇摆。我真是替它担心,生怕它经不住这一份重量,会整个地从楼上坠了下来落到地上。
⑤然而不久就证明了,我这种担心是多余的。最初长出来的瓜不再长大,仿佛得到命令停止了生长。在上面,在三楼一位102岁的老太太的窗外窗台上,却长出来了两个瓜。这两个瓜后来居上,发疯似的猛长,不久就长成了小孩胳膊一般粗了。这两个瓜加起来恐怕有五六斤重,那一根细秧怎么能承担得住呢?我又担心起来。没过几天,事实又证明了我是杞人忧天。两个瓜不知从什么时候忽然弯了起来,把躯体放在老太太的窗台上,从下面看上去,活像两个粗大弯曲的绿色牛角。
⑥不知道从哪一天起,我忽然又发现,在两个大瓜的下面,在二三楼之间,在一根细秧的顶端,又长出来了一个瓜,垂直地悬在那里。我又犯了担心病:这个瓜上面够不到窗台,下面也是空空的;总有一天,它越长越大,会把上面的两个大瓜也坠了下来,一起坠到地上,落叶归根,同它的根部聚合在一起。
⑦然而今天早晨,我却看到了奇迹。同往日一样,我习惯地抬头看瓜:下面最小的那一个早已停止生长,孤零零地悬在空中,似乎一点分量都没有;上面老太太窗台上那两个大的,似乎长得更大了,威武雄壮地压在窗台上;中间的那一个却不见了。我看看地上,没有看到掉下来的瓜。等我倒退几步抬头再看时,却看到那一个我认为失踪了的瓜,平着身子躺在抗震加固时筑上的紧靠楼墙凸出的一个台子上。这真让我大吃一惊。这样一个原来垂直悬在空中的瓜怎么忽然平身躺在那里了呢?这个凸出的台子无论是从上面还是从下面都是无法上去的,决不会有人把丝瓜摆平的。
⑧我百思不得其解,徘徊在丝瓜下面,像达摩老祖一样,面壁参禅。我仿佛觉得这棵丝瓜有了思想,它能考虑问题,而且还有行动;它能让无法承担重量的瓜停止生长;它能给处在有利地形的大瓜找到承担重量的地方,给这样的瓜特殊待遇,让它们疯狂地长;它能让悬垂的瓜平身躺下。如果不是这样的话,无论如何也无法解释我上面谈到的现象。但是,如果真是这样的话,又实在令人难以置信。丝瓜用什么来思想呢?丝瓜靠什么来指导自己的行动呢?上下数千年,纵横几万里,从来也没有人说过,丝瓜会有思想。我左考虑,右考虑,越考虑越糊涂。我无法同丝瓜对话,这是一个沉默的奇迹。瓜秧仿佛成了一根神秘的绳子,绿叶上照旧浓翠扑人眉宇。
⑨我站在丝瓜下面,陷入梦幻。而丝瓜则似乎心中有数,无言静观,它怡然泰然悠然坦然,仿佛含笑面对秋阳。
——摘自《季羡林散文精品集》
文章第②段说“我也并没有想到会有什么神奇之处”,第③却说“这当然让我感到很惊奇”。作者为什么会有这种态度的变化?
文章从丝瓜秧写起,写了丝瓜的开花和结果,引起作者的关注和兴趣,文章特别写了“我”的三次担心,三次释然,文章这样处理起到这样的作用?
第⑧段作者说“我仿佛觉得这棵丝瓜有了思想”,请联系全文分条谈谈作者这样思考的事实依据
国学大师季羡林已于7月11日病逝,想想他的生平,读读现在这篇文章,对我们今后的治学和人生有怎样的启迪,请结合文章谈谈你的理解。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