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论根本策
石 介
民者,国之根本也。善为天下者,不视其治乱,视民而已矣。天下虽乱,民心未离,不足忧也;天下虽治,民心离,可忧也。人皆曰“天下国家”,孰为天下?孰为国家?民而已。有民则有天下,有国家;无民则天下空虚矣,国家名号矣。空虚不可,名号不足守。
然则民其与天下存亡乎!其与国家衰盛乎!自古四夷不能亡国,大臣不能亡国,惟民能亡国。民,国之根本也,未有根本亡而枝叶存者。故桀之亡以民也,纣之亡,亦以民也,秦之亡,亦以民也。汉有平城之危、诸吕之难、七国之乱、王莽之篡,汉终不亡,民心未去也。唐有武氏之变,禄山之祸,思明、朱泚、宗权、希烈 诸侯之叛,唐终不亡,民心未去也。夫四夷、大臣非不能亡国,民心尚在也。观汉高祖、文、景、唐太宗,其有以结民心之固。王莽篡夺,汉已亡矣,而民尚思汉恩未已,故光武乘之中兴。武氏、希烈之乱,唐已亡矣,而民尚思唐德未已,故终至于三百年。莽等不能亡汉,武氏、禄山诸寇不能亡唐是也。民之叛也,虽以百里,虽以匹夫,犹能亡国。汤以七十里亡夏,文王以百里亡商,陈胜以匹夫亡秦是也。噫!民之未叛也,虽四夷、诸侯、大臣,不能亡国,况匹夫乎!民之叛也,虽匹夫犹能亡国,况四夷乎
噫!为天下国家者,可不民乎?孟子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之谓,盖不敢( )万乘骄民也,故古之天子重民( ),不敢轻侮( )鳏寡。民虽匹夫也,有义勇,有豪杰,有奸雄。伊尹、吕望,义勇也;陈胜,豪杰也;黄巢,奸雄也。伊尹、吕望不忍桀纣之民涂炭,愤于耕钓,佐汤武,放桀伐纣,义勇矣。夫黄巢唐之隙,因民之饥,聚兵扰天下,奸雄矣。吁!昏官庸吏不知民为天下国家之根本以草芥视民以鹿豕视民故民离叛国家倾丧
呜呼!民可忽哉?臣观太祖、太宗、真宗陛下养民勤矣,爱民至矣,然而天下之民困,其何故哉?郡守县令滥也,差役重也,贡献劳也,兼并盛也,游惰众也。今欲民之困,在择郡守县令,省差役,罢贡献,宽馆驿,久使任,抑兼并,斥游惰。
臣谨求其利病而各著于篇。
(选自中华书局《徂徕石先生文集》,有删改)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空虚不可,名号不足守居:居住
B.为天下国家者,可不民乎务:致力
C.夫黄巢唐之隙伺:探察
D.今欲民之困息:使……停止

将文言虚词依次填入文中括号处,最恰当的一项是(   )
孟子之谓,盖不敢( )万乘骄民也,故古之天子重民( ),不敢轻侮( )鳏寡

A.因也以 B.以也于 C.因焉之 D.以矣于

下列用“/”给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昏官庸吏不知/民为天下/国家之根本以草芥/视民以鹿豕视民/故民离叛/国家倾丧
B.昏官庸吏不知民为天下/国家之根本/以草芥视民/以鹿豕视民故/民离叛国/家倾丧
C.昏官庸吏不知民为天下/国家之根本/以草芥视民/以鹿豕视民故/民离叛/国家倾丧
D.昏官庸吏不知民为天下/国家之根本/以草芥视民/以鹿豕视民/故民离叛/国家倾丧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段提出观点“民者,国之根本也”,论述了民心之离否与天下治乱的关系,分析了“天下国家”的本质,认为有民众才能有天下。
B.作者在第二段针对民众与天下存亡、国家盛衰的关系展开了阐述。他列举历史上“得民心”与“失民心”的诸多事例进行对比论证。
C.作者希望太祖、太宗、真宗洞察历史,深晓“民乃根本”之理,永存“养民”之“爱心”,采取措施来巩固民心,从而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
D.全文观点鲜明,作者在结尾点明了写作意图。作者运用引用、对比等手法论证,排比句、感叹句的使用增添了文本的感染力与说服力。

把文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善为天下者,不视其治乱,视民而已矣。
(2)民之叛也,虽匹夫犹能亡国,况四夷乎?
(3)伊尹、吕望不忍桀纣之民涂炭,愤于耕钓,佐汤武,放桀伐纣,义勇矣。

科目 语文   题型 文言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的翻译。
景公问于晏子曰:“为政何患?”晏子对曰:“患善恶之不分。”公曰:“何以察之?”对曰:“审择左右。左右善,则百僚各得其所宜,而善恶分。”
孔子闻之曰:“此言也信矣!善进,则不善无由入矣;不善进,则善无由入矣。”
(1)景公问于晏子曰:“为政何患?”
(2)“审择左右。左右善,则百僚各得其所宜,而善恶分。”
(3)善进,则不善无由入矣;不善进,则善无由入矣。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嗟乎!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架梁之椽,多于机上之工女;钉头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直栏横槛,多于九土之城郭;管弦呕哑,多于市人之言语。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独夫之心,日益骄固。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呜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嗟夫!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下列句中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秦爱纷奢爱,喜爱,喜欢。
B.人亦念其家念,顾念
C.奈何取之尽锱铢锱铢,极言贵重点的东西。
D.族秦者秦也族,名词作动词用,灭族。

下列句中加点虚词的含义和用法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①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
②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A.①句的两个“之”相同,②句的两个“而”不同。
B.①句的两个“之”不同,②句的两个“而”也不同。
C.①句的两个“之”相同,②句的两个“而”也相同。
D.①句的两个“之”不同,②句的两个“而”相同。

对上述两段文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段写到了老百姓对于秦的暴政敢怒而不敢言,但最终还是像火山一样爆发出来,使秦迅速灭亡。
B.第一段用比喻和排比,极言秦始皇不顾人民死活和民心向背,残民而自肥,很快失掉了民心。
C.第二段作者更进一步指出,六国和秦的灭亡,都是由于内部原因造成的,见解极为深刻。
D.对于秦的灭亡和阿房宫的被烧毁,作者用“可怜焦土”一语寄予了一定的同情。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孟子曰:“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孟子·告子下》)
下列加点词解释无误的一项是

A.舜发于畎亩之中发:兴起
B.饿其体肤体肤:偏义复词,偏在“体”上,指肚肠
C.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喻:振作,奋起
D.国恒亡恒:常常

下列句中没有词类活用的一项是

A.劳其筋骨 B.空乏其身
C.动心忍性 D.困于心

下列句中没有通假现象的一项是

A.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B.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C.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D.入则无法家拂士

本大题7小题。共34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9小题。
释惟俨文集序
欧阳修
惟俨姓魏氏,杭州人。少游京师三十余年,虽学于佛而通儒术,喜为辞章,与吾亡友曼卿交最善。曼卿遇人无所择,必皆尽其欣欢。惟俨非贤士不交,有不可其意,无贵贱,一切闭拒,绝去不少顾。曼卿之兼爱,惟俨之介,所趣虽异,而交合无所间。曼卿尝曰:“君子泛爱而亲仁。”惟俨曰:“不然。吾所以不交妄人,故能得天下士。若贤不肖混,则贤者安肯我顾哉?”以此一时贤士多从其游。
居相国浮图,不出其户十五年。士尝游其室者,礼之惟恐不至,及去为公卿贵人,未始一往干之。然尝窃怪平生所交皆当世贤杰,未见卓著功业如古人可记者。因谓世所称贤材,若不笞兵走万里,立功海外,则当佐天子号令赏罚于明堂。苟皆不用,则绝宠辱,遗世俗,自高而不屈,尚安能酣豢于富贵而无为哉?醉则以此诮其坐人。人亦复之,以谓遗世自守,古人之所易,若奋身逢世,欲必就功业,此虽圣贤难之,周、孔所以穷达异也。今子老于浮图,不见用于世,而幸不践穷亨之涂,乃以古事之已然,而责今人之必然邪?虽然,惟俨傲乎退偃于一室。天下之务,当世之利病,与其言终日不厌,惜其将老也已!
曼卿死,惟俨亦买地京城之东以谋其终。乃敛平生所为文数百篇,示予曰:“曼卿之死,既已表其墓。愿为我序其文,然及我之见也。”嗟夫!惟俨既不用于世,其材莫见于时。若考其笔墨驰骋文章赡逸之能,可以见其志矣。庐陵欧阳永叔序。
下列加点词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及去为公卿贵人,未始一往干之干:行动,实践
B.不见用于世,而幸不践穷亨之涂涂:通“途”
C.乃以古事之已然,而责今人之必然邪责:责备
D.醉则以此诮其坐人。人亦复之复:报复

下列加点的词语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虽学于佛而通儒术欲洁其身,而乱大伦
B.曼卿之兼爱,惟俨之介子之武城,闻弦歌之声
C.乃以古事之已然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D.惜其将老也已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下列句子中划线部分与例句文言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则贤者安肯我顾哉

A.闻道百,以为莫己若也 B.以吾一日长乎尔
C.见义不为,无勇也 D.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下列对文章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曼卿是作者和文章主人公的共同好友,文章以曼卿为陪衬,刻画了一个遁迹空门,而又心怀天下、非常高傲的人物,并对这个人物充满了赞赏和惋惜之情。
B.在惟俨看来,大丈夫就该建功立业,名垂史册,否则就应退出官场,抛弃尘世,不可留恋富贵。
C.作者对惟俨追求“不卓越,就退隐”,安贫乐道、不无功受禄的用世哲学,借别人之言予以了反驳和批评,但又因其未能为世所用,深表同情。
D.本文以纪传体为友人的文集作序,其写法明显受太史公《史记》的影响,自有奇气。

翻译和断句。
(1)翻译文中划双横线的句子。
①此虽圣贤难之,周、孔所以穷达异也。
②愿为我序其文,然及我之见也。
(2)用“/”为下列文段中划波浪线的句子断句。
朱心烱《古文评注便览》评曰:欧阳公好士之诚出于天性故严之介演之奇即无曼卿亦必见取况二人皆交曼卿曼卿与公即非泛交又先下世,则因此及彼,人情天理也。故两篇皆从此入手,只直书其事,而友谊盎然,所谓文到妙来,不过自写其性情耳。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然后回答9~13题。
刘焉字君郎,江夏竟陵人也,汉鲁恭王之后裔,章帝元和中徙封竟陵,支庶家焉。焉睹灵帝政治衰缺,王室多故,乃建议言:“刺史、太守,货赂为官,割剥百姓,以致离叛。可选清名重臣以为牧伯,镇安方夏。”焉内求交阯牧,欲避世难。会益州刺史却俭赋敛烦扰,谣言远闻,而并州杀刺史张壹,凉州杀刺史耿鄙,焉谋得施,出为监军使者,领益州牧,封阳城侯。  
是时(凉)〔益〕州逆贼马相、赵祗等于绵竹县自号黄巾,合聚疲役之民,一二日中得数千人,先杀绵竹令李升,吏民翕集,合万余人,便前破雒县,攻益州杀俭,又到蜀郡、犍为,旬月之间,破坏三郡。相自称天子,众以万数。州从事贾龙(素)领〔家〕兵数百人在犍为东界,摄敛吏民,得千余人,攻相等,数日破走,州界清静。龙乃选吏卒迎焉。焉徙治绵竹,抚纳离叛,务行宽惠,阴图异计。张鲁母始以鬼道,又有少容,常往来焉家,故焉遣鲁为督义司马,住汉中,断绝谷阁,杀害汉使。焉上书言米贼断道,不得复通,又托他事杀州中豪强王咸、李权等十余人,以立威刑。犍为太守任岐及贾龙由此反攻焉,焉击杀岐、龙。
焉意渐盛,造作乘舆车具千乘。荆州牧刘表表上焉有似子夏在西河疑圣人之论。时焉子范为左中郎将,诞治书御史,璋为奉车都尉,皆从献帝在长安,惟(小)〔叔〕子别部司马瑁素随焉。献帝使璋晓谕焉,焉留璋不遣。议郎河南庞羲与焉通家,乃募将焉诸孙入蜀。时焉被天火烧城,车具荡尽,延及民家。焉徙治成都既痛其子又感祅灾兴平元年痈疽发背而卒州大吏赵韪等贪璋温仁共上璋为益州刺史诏书因以为监军使者领益州牧以韪为征东中郎将率众击刘表
(《三国志·蜀书·刘焉传》有删节)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吏民翕集,合万余人 (依附过来)
B.攻相等,数日破走(城破而逃)
C.张鲁母始以鬼道(道教)
D.献帝使璋晓谕(明白地告诫)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虚词的用法和含义不相同的一项是

A.汉鲁恭王之后裔合聚疲役之民
B.王室多故,乃建议言 龙乃选吏卒迎焉
C.可选清名重臣以为牧伯时焉子范为左中郎将
D.相自称天子,众以万数 以立威刑

下列各句能直接表明刘焉怀有异心的是
①章帝元和中徙封竟陵,支庶家焉②焉内求交阯牧,欲避世难③焉击杀岐、龙④焉留璋不遣⑤乃募将焉诸孙入蜀

A.②③④ B.①④⑤ C.①③④ D.①③⑤

下列各项有关原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刘焉早就心存异志,最主要表现在建议灵帝推行州牧制,表面是为朝廷着想,其实是私下打算谋求交阯(极南的蛮荒之地)牧的职位,以躲避社会的混乱。
B.益州从事贾龙一直带着数百士兵在犍为的东界驻扎,他召集官员百姓,得到一千多人,攻击马相等人,几天后马相城破而逃,益州境内重新安定。
C.因为张鲁到汉中去隔断谷阁,杀掉汉朝的官吏,所刘焉不得不上书给朝廷,说米贼隔断了道路,不能和朝廷进行联络了。
D.刘焉因为制作天子才能乘坐的车具一千多辆,引起了别人的怀疑,尤其是荆州牧刘表向朝廷上表说刘焉就像当年的子夏,意思是说刘焉有自立为王的意思。

断句和翻译
(1)用“/”给下面的文段断句
焉徙治成都既痛其子又感祅灾兴平元年痈疽发背而卒州大吏赵韪等贪璋温仁共上璋为益州刺史诏书因以为监军使者领益州牧以韪为征东中郎将率众击刘表
(2)翻译下面的两个句子
①出为监军使者,领益州牧,封阳城侯。

②焉徙治绵竹,抚纳离叛,务行宽惠,阴图异计。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