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里代表团副团长布巴卡·坎特在某次联大会议上指出:“一九七一年十月二十五日的胜利将是联合国的胜利,换句话说,是我们大家的胜利。我们将手挽手地继续在我们这一组织为人类的彻底自由和解放而进行的艰苦战斗中争取胜利。”出现布巴卡·坎特所述现象的根本原因在于
A.新中国在联合国中合法席位的恢复 |
B.美国被迫放弃了敌视中国的政策 |
C.第三世界国家的崛起和觉醒 |
D.新中国的国际影响力得到众多国家的认可 |
国民革命军第129师师长刘伯承在战士不情愿换掉已经穿戴了多年的红军装、五星帽,而要换上青天白日帽徽时说“这帽徽是白的,可我们的心永远是红的!同志们,为了救中国,暂时同红军帽告别吧!”他这样说的主要目的是
A.促成统一战线确保民族解放 |
B.争取党内合作保障抗战胜利 |
C.倡导国共合作进行国民革命 |
D.开辟正面战场彻底消灭日军 |
1912年2月,章士钊从英国归来,以非盟员身份出任同盟会机关报主笔。章士钊指出它(同盟会)应该“即行解散”,“会名理宜消灭”,“政党者,应与国会相依为命者也”。在他看来
A.同盟会缺乏社会理论基础 | B.政党存在的作用就是掌权 |
C.同盟会应改组并转变职能 | D.同盟会应该改革指导思想 |
1925年,时任黄埔军校长的蒋介石发表演说:“‘节制资本,平均地权’,明白地说,就是打倒资本家,反对大地主。这明明白白是为无产阶级而奋斗的……只是因为民生两个字足以代表社会主义、共产主义解决人类生活,谋求社会生存的要义,所以我们叫他做民生主义,而不再分为社会主义或共产主义。”这说明
A.国民党右派极力伪装革命 |
B.国共两党经济纲领基本一致 |
C.国共两党的社会基础趋同 |
D.国共合作有共同的思想基础 |
1924年,孙中山指出:“如果不管中国自己的风土人情是怎么样,便像学外国的机器一样,把外国管理社会的政治硬搬进来,那便是大错……欧美的物质文明,我们可以完全仿效,可以盲从,搬进中国来也可以行得通。”材料阐述的主要观点是
A.学习西方的物质文明,不宜学习西方的政治文明 |
B.因地制宜地学习西方的物质文明和政治文明 |
C.西方物质文明可以仿效,但政治文明不可以照搬 |
D.西方的政治文明完全不适合中国的实际国情 |
1911年底,孙中山从海外归来,被南方“独立”各省代表推举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临时”从本质上体现了
A.革命党对袁世凯争夺总统权力的退让 |
B.革命党民主共和的精神 |
C.孙中山不计较个人名利的高尚品质 |
D.中华民国政权的不稳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