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是书何以作?曰:为以夷攻夷而作,为以夷款夷而作,为师夷长技以制夷而作。”……“夷之长技三:一战舰,二火器,三养兵练兵之法。”
——魏源《海国图志》
材料二 维新变法之所以开启了中国文化的新局面,就在于走出封闭,率先以世界性眼光来看待中外文化……早在甲午之前,康有为已注意从世界范围来考察和总结中国落后的原因。他认为,中西最大的差异,在于西人以“自由为体”,而中国却引以为讳。……通过世界范围内的比较,使康有为等人觉悟到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巨大差距,从而才破除了自我中心以及对旧文化的迷信。
——张昭君《近代中国的“文化自觉”》
材料三 自西洋文明输入吾国,最初促吾人之觉悟者为学术,相形见绌,举国所知矣;其次为政治,年来政象所证明,以有不克守缺抱残之势。继今以往,国人所怀疑莫决者,当为伦理问题。此而不能觉悟,则前之所谓觉悟者,非彻底之觉悟,盖犹在倘恍迷离之境。吾敢断言曰:伦理的觉悟,为吾人最后觉悟之最后觉悟。
一一陈独秀(《吾人最后之觉悟》
(1)据材料一,概括魏源的主要思想,并说明此思想在当时所产生的意义
(2)据材料二,概括康有为维新思想的特点,并分析形成其特点的社会背景。
(3)材料三中,陈独秀认为中国人的“觉悟”经历了学术觉悟、政治觉悟、伦理觉悟三个阶段。结合所学知识,请写出政治觉悟阶段所主张的两种政体。并说明伦理觉悟阶段运动的意义。

科目 历史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较难
知识点: 新思想的萌发 维新思想的历史影响 新文化运动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问答题:经济全球化形成的原因有哪些?你如何认识经济的区域集团化和经济全球化之间的关系。

经济体制创新和调整是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21年,列宁说:“目前已很清楚,我们用冲动的办法。…实行社会主义生产和分配的原则尝试已经挫败了。……政治形势向我们表明,在许多经济问题上,必须退回到国家资本主义上去……”
材料二:针对30年代大危机,新上任的罗斯福总统采取了复兴、救济和改革的政府干预政策,颁布了《农业调整法》和《全国工业复兴法》,实现国家对经济生活的全面干预和调节。
材料三: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发达国家相继进行改革和调整。资本主义经济体制发生了很大变化,一定程度上适应了生产力发展的需要,使经济发展出现了一个“黄金时代”。
请回答:
⑴材料一中列宁“退回到国家资本主义上去”的政策是什么?与“用冲动的办法相比”,这一政策有什么特点?(3分)
⑵罗斯福新政是如何调节农业生产的?(4分)
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二战后资本主义经济政策调整的主要措施。 (6分)

材料一:1978年底,中国共产党召开十一届三中全会.会议确定了解放思想`开动脑筋`事实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指导方针,高度评价了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果断地停止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方针,作出了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
——《中国当代史》
材料二:1992年初,邓小平指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中共十四大明确指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进一步解放生产力。”
——《中国当代史》
材料三:赫鲁晓夫的改革缺乏正确的指导思想,在具体做法上也只是对原有的体制进行小修小补;加上他的作风缺乏实事求是的精神,提出不切实际的口号与目标。这一切导致了改革的失败。
——王斯德主编《世界当代史》
请回答:
⑴依据材料一、二概括指出,1978年以来我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经历了怎样的探索过程。(6分)。
⑵与材料三相比,我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过程具有怎样的特点?

材料一:美洲金银地产的发现,土著居民的被剿灭、被奴役和被埋葬于矿井,对印度开始进行的征服和掠夺,非洲变成商业性的措获黑人的场所,这一切标志着资本主义生产时代的曙光。
——马克思
材料二:由于贸易商、传教士和殖民主义者的工作,南北美洲迅速地被打上了欧洲附庸的烙印。……在英国、西班牙和葡萄牙的殖民地,采矿业和种植园农业的发展对不熟练劳动力的需求量大增。人们最初企图奴役美洲的印第安人,但他们一般难以管理。这个问题在16世纪时由于非洲黑人的输入而得到了解决。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如何理解“这一切标志着资本主义生产时代的曙光”? (2 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奴隶贸易兴起的原因。(2 分)
(3)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英国确立殖民霸权地位的主要优势有哪些? (8分)

人类的发展史,就是人与自然的关系史。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社会财富的增加,与之相关的社会环境问题也逐渐产生了,从而开始了人类与环境的相互影响的发展进程。
材料一:早在殷商之时,中国就有了禁止在街道上倾倒垃圾的规定,并视其为犯罪;管仲则明确提出以法律手段保护生物资源,设置相应官吏;秦墓出土的《田律》是世界上最早的环境立法之一;北宋甚至以皇帝下诏的方式重申环境保护禁令,命令基层官吏捕拿违反禁令的人。西汉桑弘羊主持的盐铁官营,在各郡设盐铁官署,严禁私人生产“敢私铸铁器,煮盐者,钛左趾,没入其器物”。北宋对矿课控制较松。但仍禁止民间私自交易。这种做法,不仅保证了国家收入,也抑制了私人盲目开采。中国在史前,已设立治水官吏——司空;泰国李冰修建的都江堰,成为“天府”的富庶源泉;汉以来,“朔方、河西、酒泉皆引河厦川谷以灌田”。
材料二:隋文帝、隋炀帝扩建长安与洛阳两京,穷极土木之工,大片砍伐森林。进入唐代,土木之兴,依旧不止。经过唐玄宗40年的统治,曾经遍布森林的关中三辅地区几无可供砍伐的林木。到唐德宗车间,为修建神龙寺,同州山谷中的古松几乎被砍伐一空。至唐后期,北方高大成材的林木己寥寥,破坏高原植被.给生态环境带来严重后果。黄土高原沟壑纵横,满目疮痍,导致黄河频繁泛滥。天灾加上人祸,使黄河流域经济渐趋衰落,等到安吏之乱之后,田地荒芜,水利失修,人口大量死亡和南移,使黄河流域社会经济开始衰落,我国经济文化的中心也开始向长江流域转移。
——引自《隋唐时期的社会经济与环境问题》
材料三:新中国成立后的50年中,经历了三次人口资源环境恶化:一是1958
,二是“文化大革命”,三是改革开放之初。
——引自《中国近代现代历史教学参考资料》
材料四:1961年前后,日本四日市由于石油化工和工业燃烧重油排放的废气严重污染大气,引起居民呼吸道疾病骤增.尤其是哮喘病的发病率大大提高,50岁以上的老人发痛率约为8%,死亡10余人,1953~1956年日本熊本县水俣市因石油化工厂排放含汞废水,人们食用被汞污染和富集了甲基汞的鱼、虾、贝类等水生生物,造成大量居民中枢神经中毒,死亡率达38%,汞中毒者达283人,其中60余人死亡。1955~1972年日本富山县神痛川流域,因锌、铅冶炼厂等排放的含镉废水污染了河水和稻米,居民食用后中毒,1972年患病者达258人,死亡128人。
——引自《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的工业现代化及环境污染问题》
请回答:
(1)阅读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的主要措施。(4 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隋唐时期黄河泛滥的社会原因。(4 分)
(3)比较材料三与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造成中、日两国环境污染的不同原因。(2分)
(4)根据对上述材料的剖析,我们都能够得到哪些启示?(4分)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