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某生物细胞培养液中加入用3H标记的胸腺嘧啶脱氧核苷酸,短暂培养一段时间后,洗去3H标记的胸腺嘧啶脱氧核苷酸。使在该段时间内已处于DNA复制期不同阶段的全部细胞中DNA被3H标记,而当时处于其它时期的细胞则不带标记。间期分为G1期(DNA复制前期),S期(DNA复制期,占间期的大部分时间),G2期(DNA复制后期),不同时间取样做细胞放射性自显影,找出正处于有丝分裂的M期 (分裂期)细胞,计算其中带3H标记的细胞占所有细胞的百分数。得到下图(图1~图4中横轴为时间,纵轴为带标记细胞占总细胞数的百分数):回答各时期均用字母表示
(1)图2中a点开始检测到带3H标记分裂期细胞,则o-a为___________期。
(2)图2中b点带3H标记分裂期细胞数开始达到最大值,则a-b段表示 期。
(3)图3中c点时,带标记的细胞百分数开始下降,则a-c段表示什么时期:_______。
(4)此后,带标记的分裂期细胞数逐渐减少,直到消失,到第二次出现带有标记的细胞数时为图表中e点,则一个完整的细胞周期的时间为 或 。
如图所示的图解表示构成细胞的元素、化合物,a、b、c、d代表不同的小分子物质,A、B、C代表不同的大分子物质,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a是细胞生命活动所需要的主要能源物质,物质a是。在动物细胞内,与物质A作用最相近的物质是。若物质A在动物、植物细胞中均可含有,并且作为细胞内最理想的储能物质,则A是。
(2)图中的物质b是,其分子结构的特点是
,物质c在人体细胞中共有________
种。若B、C构成了细胞膜的基本结构,则B、C分别是。
(3)物质d是。
红薯和土豆都富含淀粉,但红薯吃起来比土豆甜。为探究其原因,某兴趣小组在温度不同、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对处于休眠期的红薯块根与土豆块茎处理30 min后测定还原糖的含量,结果如下图。
(1)由图中曲线可知,60℃时红薯还原糖含量最高,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与红薯相比土豆不含还原糖的可能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为了确定土豆中不含还原糖的原因,请完成以下实验。
实验原理:
①淀粉能被淀粉酶水解为还原糖;
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备选材料与用具:
去掉淀粉与还原糖的红薯提取液,去掉淀粉的土豆提取液,双缩脲试剂A液,双缩脲试剂B液,斐林试剂甲液,斐林试剂乙液,苏丹Ⅲ染液,质量分数为3%的淀粉溶液,质量分数为3%的蔗糖溶液等。
实验步骤:
第一步 |
![]() |
第二步 |
向A、B两支试管中各加入等量的水浴加热至60℃的溶液,水浴保温5 min |
第三步 |
将后,向A、B试管内各加入1 mL,然后 |
实验结果预测:
该实验最可能的结果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如图甲中a、b、c、d表示某植物根尖的不同区域,图乙是用高倍显微镜观察到的该植物组织切片有丝分裂的模式图。请回答下列问题。
(1)观察根尖有丝分裂时应选择区细胞,请按细胞有丝分裂过程排列图乙中细胞A、B、C、D的正确顺序:,该区域的细胞中能产生ATP的细胞器有。
(2)细胞是独立分裂的,但不能选定一个细胞持续观察它的整个分裂过程,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某同学在显微镜下观察到了A图像,发现了赤道板,请你评价他的观察结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4)观察细胞质壁分离时可选择区细胞,③和④过程中细胞核遗传物质___(填“会”或“不”)发生改变。
(5)若下图E、F、G、H表示该个体有性生殖过程中不同时期的细胞,a、b、c、d表示某四种结构或物质在不同时期的数量变化。
根据a、b、c、d在不同时期的数量变化规律,判断a、b、c分别是指什么结构或物质:
a;b;c ____________________。
为研究植物的光合作用过程及速率,某生物兴趣小组开展了如下实验。图1是番茄光合作用过程图解,图2是在密闭、透明的玻璃小室中培养番茄的幼苗,图3是图2装置在自然环境下,测定并记录夏季一昼夜(零点开始)小室内植物氧气释放速率的变化。
(1)由图1可知,甲、乙分别代表的物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要想使叶绿体内A的含量快速下降,可以改变的环境条件是。光反应中O2的生成发生在类囊体膜内,产生的O2扩散到邻近的线粒体中被利用至少要经过层生物膜。
(2)在适宜温度和光照条件下,向图2所示的装置通入14CO2。当反应进行到0.5 s时,14C出现在A中;反应进行到5 s时,14C出现在(CH2O)和B中。该实验是通过控制(条件)来探究CO2中碳的转移路径,用到的实验方法为
。
(3)将图2所示的装置放在自然环境下,测定夏季一昼夜(零点开始)小室内植物氧气释放速率的变化,得到如图3所示曲线。观察装置中液滴的位置,c点时刻的液滴位于起始位置的侧,液滴移到最右点是在一天中的点。在12点之后的下午某时间段内,记录液滴的移动,获得以下数据:
每隔20分钟记录一次数据 |
|||||
…… |
25 |
27 |
31 |
37 |
…… |
该组实验数据是在图3所示曲线的段获得的。
(4)要测定图2装置中植物的呼吸作用强度,请简要叙述实验的设计思路:
①设置如图2一样的装置,将该装置。
②控制与图2相同的。
③每隔20分钟记录一次液滴刻度数据。
图甲是物质A通过细胞膜的示意图。请回答以下问题。
(1)物质A跨膜运输的方式是,判断理由是。其运输方式也可用图乙中的曲线表示。如果物质A释放到细胞外,则转运方向是(填“Ⅰ→Ⅱ”或“Ⅱ→Ⅰ”)。
(2)图甲中细胞膜是在(填“光学显微镜”或“电子显微镜”)下放大的结果。该模型被称为,科学家用该模型很好地解释了生物膜的结构及特点。
(3)图中物质B指的是,该物质彻底水解的产物是。
(4)图乙中曲线①反映出物质运输速率与有关,曲线②Q点之前影响物质运输速率的因素可能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