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4 g M和16.0 g N恰好完全反应,生成0.2 mol X和10.2 g Y,则X的摩尔质量为
A.56 | B.56 g·mol -1 | C.28 | D.28 g·mol -1 |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SO2、SiO2、NO2均为酸性氧化物 |
B.稀豆浆、硅酸、氯化铁溶液均为胶体 |
C.“玉兔”月球车太阳能电池帆板的材料是二氧化硅 |
D.常温下pH=4的NaHC2O4溶液中:c(H2C2O4)<c(C2O42-) |
已知反应:①Cl2+2KBr=2KCl+Br2, ②KClO3 +6HCl(浓)=3Cl2+KCl +3H2O,
③Cu+4HNO3(浓)=Cu(NO3)2+2NO2↑+2H2O,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反应①中的氧化剂Cl2,氧化产物是KCl |
B.氧化性由强到弱顺序为 Cl2>KClO3>Br2 |
C.反应③中的HNO3体现了酸性和氧化性 |
D.反应③中有0.4mol HNO3参加反应时,转移电子物质的量为0.4mol |
有一瓶无色混合物的水溶液,只可能含有以下离子中的若干种:K+、NH4+、Cl-、Mg2+、Fe3+、CO32-、SO42-、H+,现取三份100mL溶液进行如下实验:
⑴ 第一份加入足量AgNO3溶液有沉淀产生
⑵ 第二份加足量NaOH溶液加热后,收集到气体0.04mol
⑶ 第三份加足量BaCl2溶液后,得干燥沉淀6.27g,经足量盐酸洗涤、干燥后,沉淀质量为2.33g。
根据上述实验,以下推测正确的是
A.Fe3+一定不存在,Mg2+可能存在 |
B.100mL溶液中含0.01mol CO32- |
C.Cl-一定存在 |
D.K+一定存在 |
“绿色化学实验”进课堂,某化学教师为氯气与金属钠反应设计了如下装置与操作以替代相关的课本实验。实验操作:钠与氯气反应的装置作如下图改进,将一根玻璃管与氯气发生器相连,玻璃管内放一块黄豆粒大的金属钠(已吸净煤油),玻璃管尾部塞一团浸有NaOH溶液的棉花球。先给钠预热,到钠熔融成圆球时,撤火,通入氯气,即可见钠着火燃烧,生成大量白烟。以下叙述错误的是
A.反应生成的大量白烟是氯化钠晶体 |
B.玻璃管尾部塞一团浸有NaOH溶液的棉球是用于吸收过量的氯气,以免其污染空气 |
C.钠着火燃烧产生苍白色火焰 |
D.若在棉球外沿滴一滴淀粉碘化钾溶液,据其颜色变化判断氯气是否被碱液完全吸收 |
某溶液中Cl-、Br-、I-三者物质的量之比是1∶2∶3,通入一定量的C12,当反应完后比值为3∶2∶1,则反应的Cl2和原溶液中I-的物质的量之比是
A.1∶2 | B.1∶3 | C.1∶4 | D.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