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室需要配制0.50 mol/L NaCl溶液480 mL,现使用NaCl固体配制,按下列操作步骤填上适当的文字,以使整个操作完整。
Ⅰ.(1)选择仪器。完成本实验所必需的仪器有:托盘天平(精确到0.1 g)、药匙、烧杯、玻璃棒、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以及等质量的两片滤纸。
(2)计算。配制该溶液需取NaCl晶体________ g。
(3)称量。
①天平调平。 ②称量。 ③称量完毕,将药品倒入烧杯中。
(4)溶解、冷却,该步实验中需要使用玻璃棒,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
(5)转移、洗涤。在转移时应使用________引流,需要洗涤烧杯2~3次是为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定容、摇匀。
(7)将配好的溶液静置一段时间后,倒入指定的试剂瓶中,并贴好标签,注明配制的时间、溶液名称及浓度。
(8)在配制过程中,某学生观察定容时液面情况如图所示,所配溶液的浓度会______(填“偏高”、“偏低”或“无影响”)。
Ⅱ.实验室利用如图装置进行中和热的测定,请回答下列问题:
(1)该图中有两处未画出,它们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操作正确的前提下,提高中和热测定准确性的关键是_________________。
(3)如用0.5 mol/L的盐酸与NaOH固体进行实验,则实验中测得的“中和热”数值将________(填“偏大”、“偏小”、“不变”);原因是_______________。
甲.乙两个研究性学习小组为测定氨分子中氮.氢原子个数比,设计了如下实验流程:
下图A.B.C为甲.乙两小组制取氨气时可能用到的装置,D为盛有浓硫酸的洗气瓶。
实验开始前装置中的空气已排尽。甲小组测得:反应前氧化铜的质量为.氧化铜反应后剩余固体的质量为
.生成氮气在标准状况下的体积
。乙小组测得洗气装置D前后的质量和生成氮气在标准状况下的体积。
(1)写出仪器a的名称:。
(2)甲.乙两小组选择了不同方法制取氨气,请将实验装置的字母编号和制备原理填写在下表空格中。
实验装置 |
实验药品 |
制备原理 |
|
甲小组 |
A |
氢氧化钙.硫酸铵 |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① |
乙小组 |
② |
浓氨水.氢氧化钠 |
用化学平衡原理分析氢氧化钠的作用: ③ |
(3)甲小组用所测数据计算出氨分子中氮.氢的原子个数之比为。
(4)在操作和计算正确的情况下,乙小组用所测数据计算出氨分子中氮.氢的原子个数比明显小于理论值,其原因可能是。
(5)乙小组在原有实验的基础上增加了一个装有药品的实验仪器,重新实验,得出合理的实验结果。该药品的名称是。
银镜反应是检验醛基的重要反应,教材对该实验的操作条件只是粗略的描述。某同学进行如下研究:
(1)在干净试管中加入2ml2%,然后,得到银氨溶液,分装入5支试管,编号为1#.2#.3#.4#.5# 。
(2)依次滴加2%.5%.10%.20%.40%的乙醛溶液4滴,快速振荡后置于60℃~70℃的水浴中。3分钟后,试管1#未形成大面积银镜,试管5# 的银镜质量差有黑斑, 试管4# 产生的银镜质量一般,试管2#.3# 形成光亮的银镜。
该研究的目的是:。
(3)乙醛发生银镜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4)有文献记载:在强碱性条件下,加热银氨溶液可能析出银镜。验证和对比实验如下。
装置 |
实验序号 |
试管中的药品 |
现象 |
![]() |
实验Ⅰ |
2mL银氨溶液和数滴较浓NaOH溶液 |
有气泡产生: 一段时间后,溶液逐渐变黑:试管壁附着银镜 |
实验Ⅱ |
2mL银氨溶液和 数滴浓氨水 |
有气泡产生:一段时间后,溶液无明显变化 |
该同学欲分析实验Ⅰ和实验Ⅱ的差异,查阅资料后,得知:
a.Ag(NH3)2++2H2OAg++2NH3·H2O b.AgOH不稳定,极易分解为黑色Ag2O
经检验,实验Ⅰ的气体中有NH3,黑色物质中有Ag2O。产生Ag2O的原因是:
。
(5)用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检验NH3产生的现象是 。用稀HNO3清洗试管壁上的Ag,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
(6)该同学对产生银镜的原因提出假设:在NaOH存在下,可能是NH3还原Ag2O。如果该假设成立,则说明检验醛基时,银氨溶液不能呈强碱性,因为:
某校化学小组学生利用如图所示装置进行“铁与水反应”的实验,并探究固体产物成分(图中夹持及尾气处理装置均已略去)。
(1)装置B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2)虚线框图C的气体收集装置是下图中的(选填字母编号)。
(3)反应停止,待B管冷却后,称量,得到固体质量为28.8g。再向固体中加入过量稀盐酸充分反应,并进行如下实验:
试剂a的化学式是,试剂b的化学式是;加入新制氯水后溶液红色加深的原因是(用离子方程式表示)。
(4)某同学在实验中加入了过量氯水,放置一段时间后,发现深红色褪去,现请对褪色原因进行探究。首先提出假设。假设1:溶液中的+3价铁被氧化为更高的价态;假设2:
;为了对所提出的假设2进行验证,实验方案是
。
(5)根据所给数据,可计算出反应后B装置中铁元素的质量分数为。
食用加碘盐的生产流程如下:
(1)检验母液中是否含有SO42-离子的方法是。
(2)过滤时,用到的玻璃仪器有:、、。
(3)国家标准GB546061-92规定碘盐含碘量(以碘计):出厂产品≥40mg/Kg;销售品≥30mg/Kg。某次实验时向一干净的坩埚中放入5g精盐,加入1mL0.001mol/L标准KIO3溶液搅拌均匀,在100℃恒温烘干1 h,即得碘盐产品,该碘盐的含碘量约为______mg/Kg(保留一位小数),是否为合格产品(选填“合格”或“不合格”)。
(4)检验碘盐是否加有碘酸钾,定性检验方法是在酸性介质中加还原剂KCNS,其反应如下:6IO3-+5CNS-+H++2H2O→3I2+5HCN+5SO42-,检验时,除需用KCNS外,还需要使用的一种试剂是。
(5)使用碘盐时,要防止高温,是因为:① 碘盐中的碘酸钾在560℃开始分解产生无色气体,剩余固体中加硝酸酸化的硝酸银溶液有黄色沉淀生成;② 碘盐在热水中,也会反应生成两种单质,其中一种是无色气体,在反应后的溶液中滴加酚酞试液显红色。根据以上信息写出①、②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①;
②。
实验室可用环己醇(沸点:160.84℃,微溶于水)制备环己酮(沸点:155.6℃,微溶于水),使用的氧化剂可以是次氯酸钠、重铬酸钾等。
下列装置分别是产品的合成装置和精制装置示意图:
合成实验过程如下:
向装有搅拌器、滴液漏斗和温度计的三颈烧瓶中依次加入5.2 mL环己醇和25 mL冰醋酸。开动搅拌器,将40 mL次氯酸钠溶液逐渐加入到反应瓶中,并使瓶内温度维持在30~35℃,用磁性搅拌器搅拌5 min。然后,在室温下继续搅拌30 min后,在合成装置中再加入30 mL水、3g氯化铝和几粒沸石,加热蒸馏至馏出液无油珠滴出为止。
回答下列问题:
(1)在合成装置中,甲装置的名称是。
(2)三颈烧瓶的容量为(填“50 mL"、“100 mL”或“250 mL")。
(3)滴液漏斗具有特殊的结构,主要目的是____。
(4)蒸馏完成后,向馏出液中分批加入无水碳酸钠至反应液呈中性为止,其目的是。然后加入精制食盐使之变成饱和溶液,将混合液倒人____中,分离得到有机层。
(5)用如上右图对粗产品进行精制,蒸馏收集____℃的馏分。
(6)检验坏己酮是否纯净,可使用的试剂为____。
A.重铬酸钾溶液B.金属钠C.新制的氢氧化铜悬浊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