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里克利曾承诺:“任何人,只要他能够对国家有所贡献,绝对不会因为贫穷即在政治上湮没无闻。”下列规定最能证实这一承诺的是( )
| A.各级官职均向公民开放而且以抽签方式产生 |
| B.运用“陶片放逐法”给予部落贵族势力以打击 |
| C.为担任公职和参加政治活动的公民发放津贴 |
| D.每个雅典人都有权在“公民大会”上参与表决 |
19世纪60年代的福建,“间有商人向外国人雇买洋船,仍须与外国人合伙。是不仅资其管驾之力,实须购其修葺之料也”。这一现象说明
| A.中国近代军事工业的兴起 | B.封建势力对民族资本的束缚 |
| C.民族工业对外国资本主义的依赖性 | D.列强在中国开办船舶制造业 |
“主张兴办近代工矿交通金融邮政事业,并允许私人经营,允许使用雇佣劳动;主张与外国平等来往通商,同时用竞争手段抑制经济扩张。”《资政新篇》的这些改革建议,大多得到洪秀全的肯定,说明
| A.这个文件适应了太平天国革命的需要 |
| B.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对农民的思想产生了深刻影响 |
| C.当时的农民阶级要求发展资本主义 |
| D.农民领袖能够接受近代先进事物 |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规定:“在苏维埃政权领域内的工人,农民,红军兵士及一切劳苦民众和他们的家属,……在十六岁以上皆享有苏维埃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直接选派代表参加各级工农兵会议(苏维埃)的大会,讨论和决定一切国家的地方的政治事务。”这种民主形式的主要特点是
| A.确立了党对政府的绝对领导 | B.体现了民主的阶级性 |
| C.实行工农大众的直接民主 | D.实行最广泛的人民民主 |
20世纪初,到中国访问的英国学者杜威给女儿的信中写道:“要使我们国家14岁多的孩子领导人们展开一场大清扫的政治改革运动,并使商人和各行各业的人感到羞愧而加入他们的队伍,那是难以想象的。这真是一个了不起的国家!”信中的“政治改革运动”
| A.首先爆发于上海 | B.使中国资产阶级登上了政治舞台 |
| C.完成了中国民主革命的任务 | D.促进了中国人们的思想解放 |
学者王铁群说:“……至1913年底仅政治类的党团就达312个。人们熟知的毛泽东等在长沙发起组织的新民学会、周恩来等在天津发起组织的觉悟社,都发生在这一时期。”材料表明当时
| A.国民享有一定的结社自由 | B.政党政治规范有序 |
| C.马克思主义已经传人中国 | D.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