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民族主义是一个历史性的概念。近现代民族主义不断发展,逐渐形成一种完整的思想体系。阅读下面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光明日报》
梁启超是中国揭示和宣传近代民族主义的第一人。梁氏首次提出了“中华民族”的概念。(1902年)他发表《论民族竞争之大势》,明确提出:“今日欲救中国,无他术焉,亦先建设一民族主义之国家而已。”
《全球文明史》(皮特·N·斯特恩斯等著)
19世纪末,一位参观美国白宫的日本游客在自己极为满意的一首诗中表达了这种民族情绪:“我们使蛮夷痛苦地仰望,我们伟大日本东方帝国的荣耀。”
《民族主义幽灵与苏联裂变》(吴楚克著)
无产阶级革命是在抛弃了民族偏见提升到阶级利益一致的基础上的革命,这在人类革命史和国家史上是从来没有的。……但是矛盾的转化绝不意味着矛盾的消失。(苏联的)问题就出在一些人简单地用社会主义革命代替了民族解放运动,用发展社会主义公有制代替了民族自身的发展。

(1)据材料指出梁启超和日本游客各表达出怎样的“民族情绪”?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不同的经济原因及影响。
(2)据材料概括苏联历史发展中潜在的问题,它产生了什么危害?

科目 历史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中等
知识点: 维新思想的历史影响 新经济政策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15分)【中外历史人物评说】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房玄龄)既任总百司,虔恭夙夜,尽心竭节,不欲一物失所。闻人有善,若己有之。明达吏事,饰以文学,审定法令,意在宽平。不以求备取人,不以己长格物,随能收叙,无隔卑贱。论者称为良相焉。
——《旧唐书·房玄龄传》
材料二房玄龄曰:“臣闻理国要道,在于公平正直,故《尚书》云:‘无偏无党,王道荡荡。无党无偏,王道平平。’又孔子称:‘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今圣虑所尚,诚足以极政教之源,尽直公之要,囊括区宇,化成天下。”唐太宗曰:“此直朕之所怀,岂有与卿等言之而不行也?’’
(1)根据材料一,将房玄龄的功绩简单列出。(10分,不得摘抄原文)
(2)结合材料二,概括房玄龄的核心观点是什么?这对唐太宗的统治产生了怎样的影响?(5分)

(15分)【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从全球范围来看,局部战争仍然不断,军备竞赛仍然没有停止,核“达摩克利斯剑”仍然悬挂在人类的头上,变异性的战争暴力(国际恐怖主义等)仍在扩散,作为当代战争重要根源的霸权主义仍在肆虐,稳定与持久的和平仍然遥远。……21世纪的世界仍然处在矛盾、斗争和震荡之中。
——摘编自李巨廉《战争与和平历史运动的转折》
材料二塞拉利昂大学教授斯潘塞在总结两次大战给人们的教训时说:“战争决不可成为国家关系中的选择——不能用火去灭火。如果战争成为选项,其代价十分高昂,不仅对战败者、而且对战胜者都会造成削弱。”
中国国防大学副教授吴琼认为,当今人类社会不具备世界大战的时代特征:世界市场从不完善、缺少开放性发展到有序合作、甚至共赢;从国家以军事安全为核心转向谋求综合安全;世界狂热民族主义情绪与和平主义共存。
——2014年7月26日新华网《为了第三次世界大战不再爆发——中外专家热议战争与和平》
(1)根据材料一分析“21世纪的世界仍然处在矛盾、斗争和震荡之中”的原因。根据材料二分析,当今世界在防止战争方面具有哪些有利因素?(7分)
(2)依据上述材料,结合两次世界大战的有关史实,你认为应该怎样维护世界和平、防止战争?(8分)

(15分)【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狄德罗说:“自然法和国家法乃是臣民服从政府或者必须服从政府的条件。这些条件中的一个条件就是:只是凭着臣民的选择和同意,才有支配他们的权柄和权威,君主决不能运用这种权威来破坏那个使他获得权威的法规或契约,只要一破坏这种契约,他就会对自己不利,因为他的权威只有凭着树立权威的那种资格才能继续存在。”
——北京大学哲学系编《十八世纪法国哲学》
材料二伏尔泰说:“当君主是一个哲学家时,对人们来说是最大的幸福”。“仁慈的国王是上天能给予大地的最好的礼物”。……狄德罗说:“开明君主的专制统治总是坏的。它的优点是最危险、最有害的诱惑”;“公正、温和、开明然而专制的统治者连续几朝的统治,对人民来说也许是最大的不幸,因为巧妙的统治会使人民完全忘记自己的特权、陷于彻底被奴役的境地。”
——摘自《世界通史》第二编
(1)根据材料一概括狄德罗的基本思想,并分析这些思想产生的原因。(9分)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比较伏尔泰和狄德罗观点的不同之处。(6分)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土地革命时期的政策路线是依靠贫雇农,联合中农,限制富农,保护中小工商业者,消灭地主阶级,变封建半封建的土地所有制为农民的土地所有制。
抗战时期,党实行了“双减双交”政策,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
解放战争时期,我党的土地改革路线是依靠贫雇农,团结中农,有步骤有分别地消灭封建剥削土地制度。主要做法为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按农村人口平均分配土地。
1950年至l952年间,新中国发生第一次土地改革。其政策出发点为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土地所有制。
1953年至l956年间的农业合作化时期的土地改革,农民土地所有制形式发生了巨大变化,由私有制转变为土地公有制。
1979年之后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在土地公有制的基础上,把土地包给各家各户使用,农民对土地只有使用权,不具有所有权。
——甄爱军《近代以来中国历次土改》
(1)依据材料指出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上述土地改革中使所有制性质发生变化的改革及其变化方向。指出其余改革的侧重点。(6分)
(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历次改革的共同点。从中得到怎样的启示?(9分)

(12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下面是2002年《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历史教学大纲(课程标准)》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要求。
1.使学生初步运用唯物史观对社会历史进行观察与思考,逐步形成正确的历史意识。
2.使学生具有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坚定信念和改革开放、振兴中华的使命感。
3.使学生初步形成正确的道德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健全的人格,具有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公民意识和人文素养。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该目标内容续写一条建议要求,并说明续写理由。(12分)(所提建议及理由需观点正确,符合历史事实)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