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古代文献记载:秦汉时期鉄犁牛耕技术虽有进步,但尚未普及,占主导地位的起土、翻土农具仍以锸、锄为主。导致此现象的主要原因可能是
A.冶铁技术的进步 | B.精耕细琢的需要 |
C.小农经济的阻碍 | D.耕牛的极度缺少 |
晚清某一时期,安徽、江苏、浙江等地区的地方志都有如下记载:“人口大减,土地荒芜,经界变形”,各省“客民争携耒耜来受塍廛(指房屋土地),而土著之流亡者一旦生还,反致无所归宿,乃不得已占别家之产以之自活。辗转易主,遂至境内之田,皆非原户。”导致这种现象出现的主要历史事件是()
A.义和团运动 | B.鸦片战争 | C.太平天国运动 | D.洋务运动 |
近代史上清政府被迫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最初清政府总希望找机会更改条约,有时甚至就没打算真心遵守条约;后来清政府却要求“如约者即为应允”、“违约者概行驳斥”,即一是自己守约,二是要求对方也守约。这种变化在一定程度上说明()
A.清政府对列强条约要求曾全面回绝 |
B.清政府最终由保卫主权转向卖国立场 |
C.清政府的外交逐步与国际社会接轨 |
D.清政府始终利用国际外交规则维护主权 |
明朝官员的公服上所缀图案被称为“补子”,各等级对应的图案有明确规定,如武官“一品、二品狮子,三品、四品虎豹……”等。但到明朝中后期,在面临农民起义和少数民族政权的威胁下,常出现武官越级使用高品级的图案,而朝廷对此无能为力的情况。下列选项中对这种历史现象理解正确的是( )
A.武官的地位得到了提高 |
B.商品经济发展淡化了中央集权 |
C.心学的传播张扬了个性 |
D.社会危机加剧冲击了纲常束缚 |
有学者认为,从西周到春秋的社会是一个“世袭社会”,而从秦汉至晚清两千多年的社会发展趋势看,最终是走向了一个“选举社会”,但在“选举社会”形成过程中又夹持一个“世袭社会”的回潮。这一“回潮”的历史时期是( )
A.秦汉 | B.隋唐 | C.魏晋南北朝 | D.明清 |
唐律规定:诸谋反及大逆者,皆斩;父子年十六以上皆绞。罗马法规定:父亲的罪名或所受的惩罚不能玷污儿子的名声。由此可见( )
A.唐律能有效防范谋反事件 |
B.罗马法具有鲜明的理性色彩 |
C.法律不具备普遍的适用性 |
D.西方法律比中国宽松灵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