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塞罗在其《论共和国》中阐述道:“国家的精神目的就是维护正义,物质目的就是保护私有财产。国家是人民为了正义和保护私有财产,通过协议建立起来的政治组织。”这种法治观表现在《十二铜表法》中,最为确切的认识是( )
| A.“私法”之外自由民平等 | B.废除贵族对法律的解释权 |
| C.野蛮的习惯法荡然无存 | D.体现了一定的奴隶制民主 |
1945年,杜鲁门总统在致国会的咨文中郑重宣布:“胜利已使美国人民有经常而迫切的必要来领导世界了。”当时威胁其战略意图实现的因素是( )
| A.美国经济、军事实力日益衰落 |
| B.西欧国家实力削弱,国际地位下降 |
| C.不结盟运动兴起,多极化趋势出现 |
| D.苏联实力增强,社会主义力量壮大 |
某课题的中心词是“杜鲁门主义”“欧洲一体化”“日本崛起”“中国振兴”“苏联解体”。由此推断,该课题的中心内容最有可能是( )
| A.从美苏争霸到美国霸主地位的动摇 |
| B.从经济区域集团化到全球经济一体化 |
| C.从两极格局到世界多极化格局的形成 |
| D.从两极格局的形成到两极格局的瓦解 |
1983—1989年,世界出口的年平均增长率为9.4%,世界经济的年度增长率为7.8%,同期外国直接投资的年增长率为28.9%。材料表明( )
| A.世界金融的一体化促进了跨国公司的发展 |
| B.地区贫富差距阻碍了世界经济的整体发展 |
| C.贸易的自由化成为经济全球化的主要方式 |
| D.资本运行的自由化促进了世界经济全球化 |
美国学者沃勒斯坦曾指出:“资本主义的逻辑最终必然到达全球范围,它从16世纪在欧洲诞生到今天已经真正达到了全球范围”,“整个世界都是在这个单一的我们称之为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的社会分工架构之内运作的”。下列观点与上述材料的主旨一致的是( )
| A.资本主义在全球化过程中起主导作用 |
| B.经济全球化是科技革命的产物 |
| C.市场经济体制推动了世界经济全球化 |
| D.全球化是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 |
西方一位学者指出:20世纪50年代的经济全球化实际只是半球化,只有到了八九十年代,经济全球化才具有真正的全球性。材料所说“半球化”演变为“真正的全球化”,其主要原因是( )
| A.经济区域集团化趋势加强 | B.两极格局的终结 |
| C.关贸总协定的推动 | D.知识经济的促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