容器中发生一化学反应,反应过程中存在H2O、ClO-、CN-、HCO3-、N2、Cl-六种物质,在反应过程中测得ClO-和N2的物质的量随时间变化的曲线如图所示。下列有关判断中正确的是
A.还原剂是含CN-的物质,氧化产物只有N2 |
B.氧化剂是ClO-,还原产物是HCO3- |
C.氧化剂与还原剂的化学计量数之比为5:2 |
D.若生成2.24LN2,则转移电子必定为1mol |
下列实验中,对应的现象以及结论都正确且两者具有因果关系的是
选项 |
实验 |
现象 |
结论 |
A. |
将稀硝酸加入过量铁粉中,充分反应后滴加KSCN溶液 |
有气体生成,溶液呈血红色 |
稀硝酸将Fe氧化为Fe3+ |
B. |
将铜粉加1.0mol·L-1Fe2(SO4)3溶液中 |
溶液变蓝、有黑色固体出现 |
金属铁比铜活泼 |
C. |
用坩埚钳夹住一小块用砂纸仔细打磨过的铝箔在酒精灯上加热 |
熔化后的液态铝滴落下来 |
金属铝的熔点较低 |
D. |
将0.1mol·L-1MgSO4溶液滴入NaOH溶液至不再有沉淀产生,再滴加0.1mol·L-1CuSO4溶液 |
现有白色沉淀生成后变为浅蓝色沉淀 |
Cu(OH)2的溶度积比Mg(OH)2的小 |
A、B、C、D是原子序数依次增大的四种短周期元素,甲、乙、丙、丁、戊是由其中的两种或三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而辛是由C元素形成的单质,已知:甲十乙=丁十辛,甲十丙=戊+辛;常温 0.1mol/L丁溶液的pH为13,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元素C形成的单质可以在点燃条件分别与元素A、B、D形成的单质化合,所得化合物均存在共价键
B.元素B、C、D的原子半径由大到小的顺序为:r(D)>rC)>r(B)
C.1.0L 0.1mol/L戊溶液中含阴离子总的物质的量小于0.lmol
D.1mol甲与足量的乙完全反应共转移约1.204xl024个电子
在100mL HNO3和H2SO4的混合溶液中,两种酸的物质的量浓度之和为0.6mol/L。向该溶液中加入足量的铜粉,加热,充分反应后,所得溶液中Cu2+的物质的量浓度最大值为(反应前后溶液体积变化忽略不计)
A.0.225mol/L | B.0.30mol/L | C.0.36mol/L | D.0.45mol/L |
据最新报道,科学家发现了如下反应:O2+PtF6 = O2(PtF6),已知O2(PtF6)为离子化合物,其中Pt为+5价,对于此反应,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在此反应中,每生成lmolO2(PtF6),则转移1mol电子 |
B.在此反应中,O2是氧化剂,PtF6是还原剂 |
C.O2(PtF6)中氧元素的化合价是+1价 |
D.O2(PtF6)中仅存在离子键不存在共价键 |
在密闭容器中充入CO2、CO、CH4的混合气体共mg,若加入足量的Na2O2,充分振荡并不断用电火花引燃至反应完全,测得固体质量增加mg;则CO2与CH4的体积比为
A.3:l | B.2:l | C.1:l | D.任意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