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还 债
余秋雨
祖父临终前两眼直直地看着祖母,牵一牵嘴角露出笑意,嗫嚅道:“本来想叫孩子们多读点书,出一个读书人。我这么走,不说读书,连养活也难……”
祖母擦了一下眼泪,按着祖父的手说:“会养活,会读书。”
祖父轻轻地摇了摇头,又嗫嚅道:“天天都在防灾难,没想到,灾难出在我身上……”
没说完,他头一歪,走了。
周围的人都在猜测,带着七个孩子的祖母会做什么。
出乎大家意料,祖母做的第一件事是卖房还债。
祖父在最后的日子里已经向祖母一一交代过家里的账务,自己欠了哪些人的债,哪些人欠了自己的债。祖母一笔一笔记住了。按照当时闯荡者的习惯,这些债,大多是心债,没有凭据。
那天晚上祖母把家里的女佣陈妈叫到房间,感谢她多年的照顾,说明今后无法再把她留在家里,然后,就细细地打听穷人的生活方式。陈妈早就看清这个家庭的困境,却没有想到祖母会作出卖房还债的决定。
“这房子卖了,不能全还债。选一选,非还不可的还了,有些债可以拖一拖。孩子那么多,又那么小……”陈妈像贴心老姐妹似的与祖母商量。
“这没法选。”祖母说,“还两笔,拖两笔,等于一笔也没有还。”
陈妈叹了一口气,说:“老爷前些年借给别人的钱也要去催一催。那些人也太没有良心了,明明知道这一家子已经到了这个地步,这么多天来也不来还!”
“有两个到灵堂来了。”祖母说。
“那就去找!”陈妈忿忿地说:“领着最小的两个,志杏和志士,上门去要,我也陪着。”
祖母想了一想,说:“没凭没据,上门要债,他们一尴尬反而会把账全赖了。这样吧,我领着孩子上门去向他们一一讨教卖房事宜。这比较自然,顺便看看他们到底有没有还债的心思。你就不要去了。”
从第二天开始,祖母就领着两个最小的孩子,在三天之内“讨教”了五个人。结果比祖母想象的还要糟糕:他们谁也没有提到那些账。
一双大人的脚,两双小人的脚,就这样在上海的街道上走了整整三天。
很快,原来在英租界戈登路的房子卖掉了,去偿还祖父生前欠下的全部债务。
还债的事,祖母叫十八岁的大儿子和十五岁的二儿子一起去完成。大儿子叫余志云,是我从来没有见过面的大伯伯;二儿子叫余志敬,那就是我的父亲,他后来习惯于“以字代名”,叫余学文。
两兄弟把一叠叠钱用牛皮纸包好后放在书包里,一家家去还债。很奇怪,好几家都在准备搬家,房间里一片凌乱。搬家最需要用钱,一见有人来还债都高兴地说是“及时雨”。只有最后到一家鸦片烟馆老板家还债时,那个黑黑瘦瘦的老板不说一句话,也并不数钱,只是用手按了按纸包,便翻开账簿,用毛笔划掉了欠债。
兄弟俩正准备离开,忽听得屋子角落传出一个女人的声音:“慢慢交走!”
随着声音,一个浓妆艳抹的高挑女子趿着绣花拖鞋从背光处走了出来。她嘴上叼着一支香烟,懒懒地走到兄弟俩跟前后举手把香烟从嘴里取下。她的手指又长又细,涂着指甲油。
她问志云:“听你刚才说,这烟债是你父亲欠下的。他自己为什么不来?”
志云懒得理她,低头轻轻地说:“他刚过世。”
女人顿了顿,问:“他过世,与鸦片有关吗?”
志云点点头。
女人停顿的时间更长了。
终于她又问:“那你们为什么急着来还鸦片债?”
志云不语。弟弟志敬抢着说:“妈妈说了,好债坏债都是债……”
女人又问:“这么多钱是从哪里来的?”
志云想拉住志敬不要说,但志敬还是说出了口:“我们把房子卖了!”
女人又紧接着问:“你们有兄弟姐妹几个?”
志敬说:“七个。”
女人走到桌子跟前,看了黑黑瘦瘦的老板一眼,说:“这事我做主了。”顺手就把那包钱拿起来,塞在志云手上。
志云、志敬大吃一惊,连忙把钱包放回桌上,说:“这不行,这不行……”
女人又一次把钱包塞给志云,说:“回去告诉你们妈妈,我敬佩她这样的女人!”
志云毕竟懂事,拉着志敬向着女人深深地鞠了一躬,说:“阿姨,你退还给我们这笔钱,等于救了我们家。我想请教你家老板的尊姓大名,回去好向妈妈禀报。”
女人笑了,说:“他叫吴聊,一听就是假名。真名我也可以偷偷告诉你,叫吴瑟亚,琴瑟的瑟,亚洲的亚。”                                     (选自《吾家小史》,有删改)
根据文章情节,完成下列表格。

 
主要事件
(一)
祖母在祖父去世后,与陈妈商量卖屋还债事宜。
(二)
 
(三)
 

结合文章内容,说说祖母是一个怎样的人?
联系上下文,品味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指出其表达效果。
(1)祖父临终前两眼直直地看着祖母,牵一牵嘴角露出笑意,嗫嚅道:“本来想叫孩子们多读点书,出一个读书人。我这么走,不说读书,连养活也难……”
(2)那天晚上祖母把家里的女佣陈妈叫到房间,感谢她多年的照顾,说明今后无法再把她留在家里,然后,就细细地打听穷人的生活方式。
文章着重刻画了祖母的形象,但文末女子的形象也十分突出,作者在刻画其形象时用了哪些描写方法和艺术手法?请结合文本分析其艺术效果。

科目 语文   题型 现代文阅读   难度 较难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理解。
最美丽的谎言
古保祥
一天,我所在的医院来了一位患脑瘤的病人,她在丈夫的搀扶下步履蹒跚地走近病床,他们显然是农村来的,一股乡下泥土的芬芳。
他们家好像不太富裕,妻子一直在说着,我这病就是癌,不要治了。两个孩子还需要念书,又得许多的钱。
丈夫劝慰她,别让人家笑话咱,有病哪能不治?再说了,我已经给二叔家说好了,他们支援我们一笔钱,无利息贷款,包你能将病治好,至于钱慢慢还,放心吧。
可她总是一脸无奈,有好几次,她偷偷地跑出去张望,丈夫回来时总会向大家解释:她是在向家的方向张望,她想孩子们。
那天傍晚,我忽然见丈夫拿着个小巧玲珑的手机进来,他站在门口大声说着话:儿子吗?你妈没事的,功课做得怎样啦?家里的猪别忘了喂呀,对妹妹说声,不要担心,好好复习,马上就要考试啦!
他高兴地跑到妻子面前,对她说道,二叔刚才过来了,我没让他进来,他特意给我丢下一款手机,我以后每天晚上都会向家里打个电话,你就别担心家里了。
妻子摆摆手说,又要花钱,那手机费不得交呀?男人笑笑,对妻子说,沟通无限嘛,电视里都说啦!
妻子要进手术室了,护士过来给她注射麻醉药,她趁着清醒时大声地对丈夫说,我如果下不了手术台,丧事就不要大办了。如果有合适的,你就找一个,别耽搁了自己,只是别让后娘苦了两个孩子……丈夫泪如泉涌,我紧紧握住他的手,和他一起等结果。
她出来了,万幸的是,脑瘤是良性的。
她一天天好起来,丈夫依然每天傍晚站在门口大声地打电话,妻子则温顺地坐在床头听着,有时还会补充两句。
那天,由于将手机落在家里,我急着回个电话,就对他说,大哥,能借你手机用用吗?他无奈地把我拉出病房,然后从怀里掏出手机给我看,我一看,懵了,居然是个手机模具。他赶紧解释,小兄弟,我害怕孩子他妈担心,所以在夜市上买了个假的,我每天晚上故意放高声音,其实是为了让她安心,你千万不要将这事儿告诉她。
我的眼眶红了。这是我听到的世界上最美丽的谎言——它没有风花雪月的缠绵悱恻,没有花前月下的浪漫缱绻,但它是如此质朴真切,沉淀出这世上最深沉的爱,入骨入髓。
如果将题目改为《手机》好吗?为什么?
文章开头两段似乎与“谎言”无关,可以删除吗?为什么?
写出使故事发生突转,并将小说推向高潮的一个情节。
“平凡的人们给我最多感动”, 正是因为有了像文中“丈夫”似的平凡的人们,我们的世界才处处有温情,这人间也处处充满着感动。请结合文章内容写出你的感受。(120字左右)

深层阅读赏析。
6岁的养家男子汉
吕麦
⑴.天蒙蒙亮,翻斗车呼啦啦卸出一堆废石渣。
⑵.一个不足一米高的小男孩,老到地一挥手,却用稚嫩的童音说:“那里边好像卸的也是石渣。”
⑶.男孩只有6岁,每天在这里砸石渣,捡铁丝。A、晨曦中,他上牙咬着下唇,弓着两腿,挺起肚子,奋力举起一个铁锤—— “当当”地砸着一块石渣。
⑷.一下、两下、三下……石渣碎开一点,一下、两下、三下……石渣又碎开一点,铁丝的两端,依旧牢牢嵌在其中。他扔下铁锤,将它们重新放在石板上,牙齿咬着下唇,身体往后仰着,弓起两腿,挺起肚子,奋力举起大铁锤……
⑸.夕阳西下,“同行”叫他:“帅帅,天要黑啦,下班吧”。
⑹.他看一眼天边的落日,说:“要走你走,天黑了咱再走。”
⑺.终于,天黑了。他麻利地将铁丝归拢进一个捡来的胶布口袋里,打上结,拴在小树棍的一头,撂在肩上,像个闯关东的汉子般一瘸一拐,走向一条高低不平的小土路。
⑻.爬一个小土坡的时候,包袱散了,他重重摔了一跤,但旋即爬起来,两只又黑又瘦,满是褶皱的小手,吃力地端着布兜向坡上挪。等在村头的奶奶,用没有手指的手,勉强把包袱系好,自己要拿。
⑼.帅帅把棍子往中间一穿,说:“不中,咱俩抬。”
⑽.他的“家”里,只有一张床,一口灶、一口锅。大部分地方都堆着一小包一小包的铁丝。这都是帅帅一天天捡回来的,有的三斤、有的四斤、有的五斤。运气好的时候,才能砸到五斤,可以卖五元钱。
⑾.爷爷瘫痪在床,心疼孙子小,不让他去。但是他犟,鸡一叫就出门。因为懂事的孩子知道,他是养家的“男人”。他不“出工”,爷爷、奶奶和自己,就连玉米馒头也吃不上。
⑿.可是,有一天,小帅帅醒来,没起床。他发着严重的高烧,右小腿上长了一个毒疮,化脓发炎了。
⒀.奶奶带他去医院打吊针,花光了卖铁丝赚下的400多块钱,恶疮却没治好。医生说,再不治得锯腿。爷爷奶奶想法借钱,小帅帅像当家男人一般阻止说:“先停下。等有了钱再说。”
⒁.有人说,没钱先把你家房子卖了治吧。他笑起来,小大人似的内行地说:“那哪是房子呀。屋顶塌了、漏了,冬天,一刮大风,冻死人;晴天,人家晒猪粪,呛死人;夏天蚊子多,咬死人。”是的,那不是房子,是村里废弃的电屋。
⒂.但只要奶奶跟人说起他的身世:生下来三个月,妈妈走了,爸爸跟着杳无音讯……
B、成熟老练的帅帅,突然就低头、撇嘴,一脸要哭的表情。
⒃.尽管腿上的恶疮还在溃烂、化脓,但高烧退了。公鸡打鸣,东方既白,小帅帅又一瘸一拐地去矿场的石渣堆……
⒄.“上帝只是一时打盹,不会永远亏待他的子民。”一位善良的网友无意间发现了小帅帅,感动唏嘘之余,将他的生活拍成视频发到网上。立刻,这个6岁养家的小男孩,感动了网友。
⒅.无数的网友和好心人自发地集中起来,驱车给小帅帅带去捐款、衣服、书和许多零食。小帅帅像只欢快的小鸟,面对镜头,时而露出羞怯的笑靥,时而调皮地张牙舞爪扮鬼脸。那一脸的童真和快乐,跟他举锤子砸铁丝时,简直判若两人。这时的小帅帅,才是真实的自己。终于,他卸下了生活强加在他身上沉重的外衣。
——选自《意林》2011年12期
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的内容。(2分)
文章的主人公帅帅是个什么样的孩子?(2分)
文章最后一段说“这时的小帅帅,才是真实的自己”,难道以前的帅帅不真实吗?怎样理解这一句话。(2分)
这篇文章的语言描写具体而生动,请你对文中画线的句子品味赏析。(2分)(选一句)

阅读。
琴声
有一种琴声,是注定难忘的。
那个冬日,我新到山中的学校,异常烦闷。忽然听到清脆的风琴声,那么流畅,那么活泼有力,那么振奋人心!我的心怒放了,痴想:那一定是春姑娘一样的妙手在弹琴,那披肩的秀发随着忘我的微晃而陶醉,那曳地的长裙如花颤动……
经不住琴声的诱惑,我推开一间小屋的门,竟是个老太婆!驼背白发,手似松根。她一手挽着外孙女,一手流利地弹奏,满脸菊花般的微笑拂去我的惊疑。多么年轻的心!
后来我得知她是一位饱经沧桑的老人,老伴曾被错批错整,自己也曾被停教反省。她用蓝天般的胸怀容纳风雨,她以流水般的不屈笑看烟云。
又是一个夏夜,停电了,人无聊地闲游,忽听得教学楼如歌的琴声,如春风绿过田野,如雨笋落壳竹林;如蛙声应和,似拍岸涛声;仿佛黑夜里亮出一轮明月,又如孩童们追逐风筝……呵,只有热爱生活,满是爱心的人才有这样的心灵!
这是什么仙子下凡呢?
我寻声而上,找到了满是烛光的一室。原来是余老师,一个瘦瘦的孱弱的中年女人。
“弹得真好啊!”我赞叹地说。
“好久没弹了,手生!”她谦和地笑笑,又说,“你的文章好,坚持写,一定成功!”
其时,她已重病在身,得的是脑癌。不久挥手人生,那是她最后一次弹琴!
余音犹在,人已长眠,真令人痛心。那如丝如缕、如雨如潮的琴声常出现在我梦中。
老者如斯,病者如斯,当消沉的时候,琴声飞扬——我怎能不热爱生活、珍惜生命、笑对人生!
在文中悠扬的琴声中,你听出了什么味道?写一篇读后感,不少于200字( 10分)

阅读理解。
古藤
王剑冰
A翻下来,腾挪上去,再翻下来,再腾挪上去,就像临产前的巨蟒,痛苦地不知如何摆放自己的身体。又似台风中的巨浪,狂躁不安地叠起万般花样。
这该是多少藤的纠缠啊!洋洋洒洒不知多少轮回。可主人说这只是一棵腾时,我吃惊了。怎么能是一棵藤呢?但它确实是一棵藤,一棵独立的藤,学名叫“白花鱼藤”,属稀有的物种。
好美的名字,有色有形,诗意盎然。
这棵藤距离何仙姑家庙不远。说它沾了何仙姑的仙气,或何仙姑沾了它的仙气也未可知。《仙佛奇踪》说:何仙姑为广州增城何泰的女儿,生时头顶有六条头发,经常在山谷之中健行如飞。传说武则天曾遣使召见她去宫中,入京的途中何仙姑突然失踪,之后白日成仙。这之后还有人为吕洞宾与何仙姑罩上了感情色彩,说何仙姑成仙返回家乡,在家庙的树林里乘凉,师傅吕洞宾欣然而往,匆忙间用神仙拐杖叉住了何仙姑的绿丝带,何仙姑掩面飞往天庭,吕洞宾丢掉拐杖去追何仙姑。于是,仙姑的绿丝带化作了盘龙古藤,吕洞宾的神仙拐杖也变成了支撑古藤的大树。当然这只是传说,但我仍然会在恍惚间把这藤想成是何仙姑长长的六条头发。
我敬慕地站立着,品读着这棵意象万千的古藤。
它一定受过无尽的苦痛。风雨剥蚀过它,雷电轰击过它,战火侵袭过它,它依附的大树,长大,长高,长老,直到一个夜晚轰然倒塌。那伤感的声音,把一棵藤的后半生弄得不知所措。现在那棵树只剩下一段冒出地表的枯树桩。
藤,身子一半已朽,一些枝条乱于风中。
藤,要么死亡,要么活着。
没有依托就不再存有想法,就像失去娘的孩子,自己为自己做桩,自己为自己相绕,直立而起,倒下,再直立。藤留下坚毅、痛苦、挣扎的过程。1300年的风霜雨雪,把它变成根,变成树,变成精。
B藤,木的典范、水土的凝铸、生命的阐述。像不羁的狂草,有重笔有轻染,有淋漓的汁点。
因而也就想到,一位90高龄的书法家出席一个集会,有人上前搀扶说,您老气色不错啊。老人说,色没有了,气还有。而看这藤,乃真气色。据悉,藤依然6月开花如瑞雪,而后还结果,花开季节,芬芳遍地,香气袭人。那该是多么迷人的意境啊!
人其实同藤一样,从一点点爬起,活得不知有多艰难。要依靠亲人,依靠师长,依靠领导,依靠社会。要学着做人,学着生活,学着应付,学着面对。
见过一些社会底层的老人,这些人多是农家人,田间里辛劳一生,慢慢地累弯了腰,在墙角路边聊度余生,那腰也就更像一棵藤。我还在医院里看到一个老态女子,弯了的腰使头几乎垂于地面,走路时双手撑在脚上,脚挪手也挪,身子像个甲壳虫。如果不是住进了产房,你几乎忽略了她是一个女人。可她确确实实地生出了一个孩子,成为一个母亲,那是个大胖小子呢。这个枯藤一般瘦弱的女人,总是弯曲着身子,幸福地搂着她的白胖的儿子,那是她身上滋长出的嫩芽,是她生命的又一次接续。她不需要谁的同情与搀扶,她诠释了一个生命。
我们试图找到白花鱼藤的起点与终点。很多的人绕来绕去,终不得结论。它没有根吗?没有头吗?也许真的就找不到答案了,它不再靠根活着,不再靠头伸展,只要生命在体内一息尚存,就以藤的个性,滋生、蔓延、上升、翻腾。
很多人开始同这棵藤照相合影,但总是找不到合适的角度,它真不同于一棵树、一束花。有的干脆坐在了它弯曲的躯干上,于是又有一些人坐着或趴上去,我真担心它那枯老的身子会突然颓毁。但藤承受住了,为了我们的某种满足。
我们热热闹闹地走后,它还将留在那里,守着它的岁月,守着它的孤独。当然也守着它倔强的形象,被人凝注,被人思索,被人景仰。
(选自《人民日报》)
“我敬慕地站立着,品读着这棵意象万千的古藤”在文中作者主要“品读”了古藤哪些意象?
联系上下文,说说“可主人说这只是一棵藤时,我“吃惊了”,“我”为什么“吃惊”?(2分)
本文很多精彩的句子,请在画线的A、B两处选择一句作点评。
本文主要采用了托物言志的写法,你能说说作者通过古藤的形象表现怎样的思想感情?

阅读散文,完成小题。(13分)
杜鹃
席慕容
原来,并不是每个春天都能一样的;原来,也有花开得好或者不好的分别的。
三、四年以前,那个春天,石门的杜鹃开得特别的好,在水库管理局的大草坪上,一丛又一丛的怒放着。都是种了好多年的老树了,长得特别茂密高大,花开起来的时候,像是一片锦绣的帷幕,鲜紫、大红、浅粉,在蓝得透明的天空下燃烧,把所有经过的人都看呆了
那个春天我开始画一张大画,上面满满的都是盛开的杜鹃。
可是,好短促的春天呀!画只画了一半,杜鹃却不等我,转眼的工夫,花谢得满地,我的画一直没能画完,一直就在画室里摆着。
也罢!我想,就等下一个春天吧。
在下一个春天之前,勤奋的工人把所有的杜鹃都修剪得平平的了,听说是要剪矮了花才会开得好,曾经是那样高大美丽的花树都被剪成一块一块,方方整整的,像水泥围墙一样立在草坪中央
而那年春天,花开得并不好,不知道是不是剪得太苦了的关系。第二年也仍然恢复不起来,花苞很少,零零落落的应付了一季。
到了今年,花是长高了一点,却又整整下了两个月的雨,搁在墙角的大画再不处理,恐怕都要长霉了。那一阵子,走出走进的,只要听到花季或者杜鹃那两个字,我心里就会觉得闷闷的,觉得有什么事没做好,觉得有很多说不出的怨怪,觉得有很多理不清的牵绊;而对那些在雨中慢慢开始绽放的杜鹃,竟然有了一种厌烦和怨怼的心情了。
有一天,仍然下着雨,我开车去中坜,经过一个国民小学的校门口,刚好他们放学了,孩子们顶着雨衣打着伞,高高兴兴地走回家去。学校围墙外面,种满了杜鹃。车子减速经过他们身旁的时候,有一个小男生忽然脱离了队伍,往墙边跑过去,在他身后追着他跑的,大概是他的姊姊,一路追着叫着在骂他。
我把车子慢慢停靠到路边,很想知道,这个小男孩到底想做什么。马路对面,他姊姊已经抓住了他,又把他牵回到队伍里面去了。不过,和刚才不同的是,他已经成功地捡起了一把刚刚被队伍折断而掉到地上的杜鹃花,并且把它们倒插在他的小黄帽子底下,红艳艳的花朵,和他黝黑顽皮的小脸蛋儿摆在一起,显得更艳更红了,小男孩正张大着嘴在哈哈地笑着。
我转过头来发动车子,才发现,我也正张大着嘴在哈哈地笑着,心里好快乐!
这个小男孩才是一个真正懂得爱惜春天和欣赏杜鹃的小小可人儿啊!
真的!这样的春天,这样的杜鹃才是真正的快乐人生。自自然然的,没有什么一定要成功的负担,没有什么一定要实现的计划,没有什么一定要嵌入的模式和理想,这才是真正的春天和真正的杜鹃,这才是上天当初为我们安排了四季和所有的花朵的原意啊!
(原文有删改)
根据原文内容填空:(2分)
本文写了“我”画杜鹃,结果几年也没有画好,对杜鹃有了一种的心情;后来我看见,我心里好快乐。
品读语句,回答问题。(4分)
(1)“花开起来的时候,像是一片锦绣的帷幕,鲜紫、大红、浅粉,在蓝得透明的天空下燃烧,把所有经过的人都看呆了。”这句话中的“燃烧”改为“开放”,效果有何不同?
(2)“曾经是那样高大美丽的花树都被剪成一块一块,方方整整的,像水泥围墙一样立在草坪中央。”句中画线的部分用“水泥围墙”比喻修剪后的“花树”,有何作用?
作者为什么说“这个小男孩才是一个真正懂得爱惜春天和欣赏杜鹃的小小可人儿啊!”?(2分)
作者从杜鹃的事情上懂得了真正的人生是“自自然然”的。请你写一段话,描述一件给你以启迪的事,要求结尾采用“这让我懂得了……”的句式。(要求语言生动,不少于80字)(5分)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