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的文学作品,回答小题。
命题人心语:当心情蒙上阴霾,心灵迷失方向,请叩响灵魂深处的琴弦,用爱拂去沉重与忧伤,用阳光晾晒阴冷与无奈。因为爱的对立面不是恨,而是冷漠。
拔掉那颗蛀牙
①她恨全家人。
②她在家中的地位很尴尬。姐姐比她漂亮。因为想要儿子,父母坚持要生,结果生下她,还是女儿。后来,又生了弟弟,弟弟显然是最得宠爱的。父母的理念就是,闺女是要嫁出去的,对这个家无关紧要,能养着就不错了!
③姐姐不吭气。她却嚷:“凭什么?要不就别生我!”结果挨了打。
④那时,她就发誓,她要报复所有人,她要让他们知道她的厉害。三个孩子中,她的学习是最好的,因为,没有别的地方突出,她就拼命地学习。小小的心,长满了恨,恨是一颗芽,日日夜夜地“茁壮”成长。
⑤她沉默寡言,经常一个人抱着书,把自己关在屋里。即使看书,母亲也要嚷,不要费电了。于是,她去邻居的窗下,借着光,可以看到半夜。她是个坚强的女孩儿,坚强到不会掉眼泪。全镇只有一个考上县里的高中的,那就是她。父母不想让她去读,读高中要住校,仅吃饭一个月就要花好几十块。她说:“我不吃学校的饭,我自己带饭,带几个馒头,可以吃一个星期。”
⑥终于去读了,竟然觉得无比自由。一周回家一次,带够一周吃的馒头。冬天还好,馒头不馊。夏天,有时馒头馊了,她舍不得扔,还要吃掉。吃到拉肚子,一趟趟跑厕所,可她从来不哭。整整三年,她始终是全年级里的第一名。
⑦高考成绩下来,她是市状元,去北大读书,整个县城都轰动了。所有人都说,看人家,吃了三年干馒头,照样上北大。
⑧去了北大之后,她仍然沉默寡言,打好几份工,为的是不要家里一分钱。而且,她冰冷的内心拒绝温暖,怕别人算计自己。
⑨整整四年,她把自己交给了书本,又以学校最好的托福成绩考到美国公费留学。整个县城又轰动了——这是那个小城中第一个到外国留学的呀。可是,她没有回家去,没有给父母撑那个虚荣的面子。现在,她是自己的了,与他们毫无关系。
⑩去美国之后,她还是一个人,无人交流,内心一片空白。没有亲情的感觉,不相信男人,她的世界里,只有她自己。她去看心理医生,医生说,你太自闭,而且内心充满了恨。有恨的人,必定不快乐。你应该学会去爱,只有爱,才能拔掉那颗蚀了你心灵的蛀牙。
⑾她呆了:是吗?有这么严重吗?一向是别人对不起她啊,所以,她一直拒绝和家人联系。半夜,她第一次拨通了家里的电话。母亲居然没有听出她的声音来。叫了一声“妈”之后,母亲哭了,哀号着,哭着骂着,叫着父亲的名字:“二妞来电话了,二妞来电话了——”父亲抢过电话,叫着:“妞妞,妞妞……”再也说不出话来。再接着,姐姐和弟弟都跑了过来。声音哽咽着,好像她恩赐了他们什么。放了电话,她发了一夜的呆。第二天,又发呆。她决定回国。
⑿是一刹那间决定的——回国!多少年没有回家了!她带着大包小包——每个家人的礼物,下了飞机,直接乘出租车回老家。一进门才发现:家,破旧了。两颗老枣树还在,正在开花,有淡淡的芬芳。爱发脾气的母亲老了,正在树下择韭菜,满头白发;喜欢打人的父亲在脏兮兮的椅子上躺着。父母抬头看到她的时候,眼神里都是慌乱的,伸开两只手,不知要干什么说什么了,好像她是客人——她太洋气了,与多年前那个瘦瘦黑黑的小丫头判若两人!甚至,母亲扑过来后,站在她面前,没敢抱她。
⒀不知沉默了多长时间,她终于叫了一声“妈!”。母亲哭着,抹着眼泪。她以为自己足够坚强,以为不会再流眼泪了,但当父亲过来抱住她说:“孩子,回来啦!”她的眼泪,到底还是泉涌般出来了。
⒁她把带回来的钱分给大家了,父母一份,姐姐一份,弟弟一份。父母养老,姐姐能买城里的房子了,弟弟要开个超市,这下,也有资金了。做完这些后,她突然觉得自己是那么幸福。
⒂拔掉了那颗恨的蛀牙,原来可以如此快乐。
(选自《小小说选刊》2008年第8期,有删改)
联系全文说说标题《拔掉那颗蛀牙》有何深刻含义?
请根据故事情节——主人公的成长历程,仿照下面的例子在横线上填写恰当的内容。(字数在10字以内)
地位尴尬, 滋生仇恨→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回报亲情,收获快乐
联系上下文,体味文中画线句子的含义,回答括号内的问题。
(1)小小的心,长满了恨,恨是一颗芽,日日夜夜地“茁壮”成长。(“茁壮”为何加引号?有什么深刻含义?)
(2)两颗老枣树还在,正在开花,有淡淡的芬芳。(此处景物描写有何作用?)
第⑾自然段“她”打电话回来时,家人对她的反应可不可以删去?为什么?
选文是一篇寓意深刻的小说,并有一定的警示意义,试结合全文作简析。

科目 语文   题型 现代文阅读   难度 较难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后面问题。
老妪
①那个老妪是一个卖茶蛋的老妪。在12月的一个冷天,在北京龙庆峡附近。儿子须作一篇“游记”,我带他到那儿“体验生活”。
②卖茶蛋的皆乡村女孩儿和年轻妇女。就那么一个老妪,跻身她们中间,并不起劲儿地招徕。偶尔发一声叫卖,嗓音是沙哑的,所以生意就冷清。茶蛋都是蛋煮的,老妪锅里的蛋未见得比别人锅里的小。我不太能明白男人们为什么连买茶蛋都要物色女主人。
③老妪似乎自甘泠清,低着头,拨弄煮锅里的蛋。时时抬头,目光睃向眼前行人,仿佛也只不过因为不能总低着头,目光里绝无半点儿乞意。
④我出于一时的不平,一时的体恤,一时的怜悯,向她买了几个茶蛋。活在好人边上的人,大抵内心会发生这种一时的小善意,并且总克制不了这一种自我表现的冲动。表现了,自信自己仍立足在好人边上,便获得一种自慰。
⑤老妪应找我两毛钱,我则扯着儿子转身便走,佯装没有算清小账。
⑥儿子边走边说:“爸,她少找咱们两毛钱。”
⑦我说:“知道。但是咱们不要了。大冷的天她卖一只茶蛋挣不了几个钱,怪不易的……”
⑧于是我向儿子讲,什么叫同情心,人为什么应有同情心,以及同情心是怎样一种美德等等……
⑨两个多小时后,我和儿子从公园出来,被人叫住——竟是老妪。袖着手,缩着瘦颈,身子冷得佝偻着。
⑩“这个人。”她说。“你刚才买我的茶蛋,我还没找你钱,一转眼,你不见了……”
⑾老妪一只手从袖筒里抽出,干枯的一只老手,递给我两毛钱,皱巴巴的两毛钱……
⑿儿子仰脸看我。
⒀我不得不接了钱。我不知自己当时对她说了句什么……
⒁而公园的守门人对我说:“人家老太太,为了你这两毛钱,站我旁边等了那么半天!”
⒂我和儿子又经过卖茶蛋的摊行时,见一老叟,守着他那煮锅。如老妪一样,低着头,摆弄煮锅里的蛋,偶尔发一声收卖,嗓音同样是沙哑的。目光偶向眼前行人一睃,也不过是任意的一睃,绝无半点乞意。比别人,生意依旧泠清……
⒃人心的尊贵,一旦近乎本能的,我们也就只有为之肃然了。我觉得我的类同施舍的行径,于那老妪,实在是很猥琐的……
文章第二段交代了怎么的社会环境?有何作用?
“我”故意多给老妪两毛钱,出于什么目的?后来“我”为什么自责“猥琐”?
揣摩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语,说说它们的表达效果。
老妪应找我两毛钱,我则着儿子转身便走,佯装没有算清小账。
结合前文,说说第⒂节是怎样描写老叟的?有何作用?
请结合文章分析“我”最可贵的地方在哪里?

阅读下面的文章,按要求完成
恐惧是一种可以控制的情绪
①什么是恐惧?恐惧就是对于外部发生的危险做出的一种心理反应。有时,这种反应更近乎一种本能,例如遭遇到火灾、泥石流等危机时本能地逃跑,或是被人迎面打来一拳时本能地架起手臂防御,等等。这些因恐惧而产生的行动是对我们自身的保护,可以帮助我们回避危险。不过,如果保护过了头,我们就会变成厚厚盔甲下的“套中人”——过度、非理性、持续地害怕某种物体、现象、活动或场合,并夸大可能的危险,那就会给我们的日常生活带来许多不必要的麻烦。
②人们一般把常见的恐惧症分成四种:动物恐惧症、场所恐惧症、密集恐惧症、社交恐惧症。患有动物恐惧症的人见到一些动物的影像、图片,或看到关于动物的逼真文字描述,都会感到恐惧并想要逃避,甚至伴有强烈的生理症状,如心悸、胸闷、出汗、透气困难等。场所恐惧症主要是对封闭空间的恐惧,并且会因为无法逃离而感到担心、害怕,如处于影剧院、地铁,尤其是电梯中,感到憋闷、呼吸困难、恐慌。密集恐惧症是对排列密集的较小物体害怕或觉得恶心,例如密密麻麻的虫卵、蜂巢、淋浴喷头的出水小孔,甚至草莓,等等。社交恐惧症大多存在于青少年,主要表现是对学校环境的恐惧,因升学、转学或者更换班级而焦虑等。
③恐惧自何而来?原因多种多样。可能源自于儿童时期的心理创伤,可能受到环境中长期暗示的影响,也可能仅仅由某个单纯事件所导致,甚至还有些恐惧要归结到生物进化上去。例如,在某些惧怕蛇的人群里,有些人一生中甚至都未见过真正的蛇,但他们不由自主地就会对蛇产生恐惧,这是为什么呢?其实,人类的这种恐惧心理是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形成的。早期的灵长类动物为了生存,在险象环生的丛林里面必须提高警惕,小心防范,一旦看到威胁生命的动物靠近(比如毒蛇、蝎子、毒蜘蛛等等),就会恐惧逃窜。长期的记忆被储存下来,恐惧心理由此而生。
④如何克服恐惧心理呢?一般说来,对恐惧的东西了解越多,莫名的恐惧感就有可能越少。动物学家不怕和蛇、蜘蛛等动物接触,在高楼表演杂技或修筑高楼的建筑工人不会恐高,尽管他们日常工作时就要面对这些危险,但是,通过知识的学习,技能的训练,他们已经掌握了自我保护的方法,并了解到遭遇危险应如何自我救助,因此能够泰然处之。所以,若想要摆脱你对某一事物的恐惧,就从积累知识并充分了解那件事物本身开始吧!
(选自《博物》 2012年第4期,有改动)
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因恐惧而产生的行动是对我们自身的保护,可以帮助我们回避危险,所以恐惧心越重越好。
B.常见的恐惧症有动物恐惧症、场所恐惧症、密集恐惧症、社交恐惧症。
C.人类对蛇的恐惧心理有可能是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形成的。
D.对恐惧的事物了解越多,莫名的恐惧感就有可能越少。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②段运用分类别的说明方法介绍了四种常见的恐惧症。
B.第②段“场所恐惧症主要是对封闭空间的恐惧”一句中,去掉“主要”一词文意没有改变。
C.第③段中运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
D.本文按照逻辑顺序说明了什么是恐惧、恐惧的类型、恐惧产生的原因以及如何克服恐惧心理。

小明一考试就恐惧,请结合本文说说你该如何帮助小明克服恐惧心理呢?

父亲的大学
①从懂事起,父亲和我说话就不多。父亲是一个孤儿,五岁丧母,九岁丧父,十来岁他就开始独居。那个时候,村里和他一般大的小孩都在念书,父亲每天跟着他们去上学,一直跟到教室门口,就止步了。父亲知道,教室与他无缘,贫困使他过早地属于另一个世界。
②许多年后,当我成为村子里第一个大学生的时候,父亲彻夜难眠。那天夜里,他拿着我的录取通知书,在昏暗的煤油灯光下,近一下远一下,翻来覆去地仔细看,我知道他是在掩饰内心的狂喜。过了很久,父亲才把通知书还给我,低声说:“收好,不要弄丢了。”
③第二天,父亲特地到镇上请来放映队来村里放电影,庆祝我考上大学。然后,他又买了鞭炮香蜡,领着我去村头山冈上坟。在每一个坟前,父亲都严肃地跪下去,然后喃喃自语地说上几句话,看上去很滑稽。不但如此,他还逼我跟着跪下,说我能考上大学是受祖先的保佑。
④要开学了,父亲送我到县城坐长途汽车。我还清楚地记得,那天他穿着一件很大的褂子和一条打褶的粗布裤子,下面露出两条黑黑的腿杆子。我上了车,还没有开,父亲就一直站在窗外看着我。遇到走动的人拦住视线,他就不时调整位置,以确保时刻都能看得到我。长途汽车站里面烟尘漫天,稀稀拉拉的人东一堆西一堆,父亲站在那儿孤零零的。
⑤车子发动的时候,父亲赶紧走到车窗前,把手扶在玻璃上对我说:“出门在外,自己照顾自己,我们是农民,不要跟人攀比。”这时候,我破天荒地看见父亲红了眼眶,原来父亲也会流泪。当时我正值青春,不愿意跟父亲有过多的感情交流,因此感到很尴尬。我赶紧把头别过去,不去看父亲。
⑥在武汉念大学那四年,每逢寒假,同学们就开始为火车票发愁。每当那时,车站总会有服务到学校,校园的露天广场上就设有车票代售点。我和同乡纷纷结了伴,在寒冷的夜里排着长龙,等待一张回家的车票。不知道为什么,每次排队买票,我的脑海里总会浮现父亲的身影。可是我又那么不情愿承认,我着急想回家,就是因为想念父亲了。
⑦坐完火车,我还要坐汽车,灰头土脸到达我们的小县城后,再换一辆三轮车颠个三十里山路,才到镇上,就能看见蹲在路边抽烟的父亲了。那些年,父亲一直在同一个位置等着我。每次车还没停稳,就看见父亲蹲在冷清的街灯下,见有车来,他立刻站起身,哈着气、拢着双手、探着一颗满是白发的脑袋,用目光一个个过滤从三轮车上跳下来的人。在父亲的身后,放着他那辆除了铃不响哪儿都响的自行车。终于发现我之后,父亲就开始笑。他非常瘦,一笑,满脸的皱纹更加突出。每一次我都问他,到了多久?他也总是说,自己也是刚刚到。说的次数多了,我也就宁愿相信了。
⑧我和父亲摸着黑,沉默不语走大概半个小时,就来到沙河边。冬日里水很浅,船根本靠不了岸,我和父亲就脱得只剩下裤衩,下到刺骨的河水里往前走一段,这才得以上船。站到船上,一阵河风吹来,两条湿腿就像挨着千刀万剐一般。有一回站在船上的我一边哆嗦一边想:来的时候,父亲也是这样扛着自行车过来的。这样一想,眼泪就涌了出来。幸好当时天很黑,父亲和船家都没有发现。那个时候,我宁可对外人说掏心话,也不情愿对父亲表达感情。弃船上岸,两人继续在田野里穿行,夜风中可以闻到草香,我和父亲仍然一路沉默。越接近村庄,狗吠声就越清晰,辛苦了一路,这才总算到家了。
⑨往后的很多年里,父亲把他的孩子们一个个送往远方,又一个个像这样接回家来。然而到最后,孩子们还是一个个从他身边离开,去了真正的远方。我的五个弟弟妹妹中,有四个上了大学。也就是说,包括我在内,父亲手里一共出了五个大学生。父亲曾对母亲说,每次家里出一个大学生,他就会想起那些他从教室门口折转田间的时刻,想起他一趟趟跟着伙伴们去学校,又一趟趟返回家的时刻。母亲说得对,我们上的大学,其实是父亲的大学。
⑩如果说这个世界上,有那么一个人,他舍得给你一切,连同他的梦想,那么至少他是信任你的。如果他能一路陪伴你到达他梦想的那个地方,而自己只是躲在光环后面默默地注视你,那么,他是异常爱你的。他知道你身上流着他的血,你的快乐幸福就是他的一切。我们是不是应该还这样厚重的一份爱,给那个一直深爱我们的父亲?
明明是父亲的五个孩子上大学,为什么本文的标题却写成“父亲的大学”?
你是如何理解:“出门在外,自己照顾自己,我们是农民,不要跟人攀比。”这句话的?
“父亲曾对母亲说,每次家里出一个大学生,他就会想起那些他从教室门口折转田间的时刻,想起他一趟趟跟着伙伴们去学校,又一趟趟返回家的时刻。”你能从中理解父母对子女的期待吗?
从文中最后一段,作者觉得应该把厚重的爱送给深爱自己的伟大父亲,你的看法是什么?请说说看。
请你结合本文的内容,简要谈谈父母亲对你学习、生活的关爱之情。(80字以内)

阅读下面两篇现代文,回答后面的问题。
姚明的说服力
(1)姚明的说服力,胜过一百种说教。
(2)姚明的说服力来自于他的形象。姚明身高超过两米二十,像他这样的巨人,过去篮球场上也曾有过,但没他灵活,没他漂亮。灵活是篮球的魂,姚明的灵活与生俱来,仿佛天成;漂亮是青年的魂,姚明的高大漂亮,震撼了年轻人的心。那种外形的超越与内心的坚毅,影响了一代少年的审美。这是中国篮坛千年一得。
(3)姚明的说服力来自于他的情怀。他是美国NBA中最有影响力的中国选手,每次火箭队出发,“姚”、“姚”的呼声响彻云霄。但是,姚明从来没有忘记自己是个中国人。“我为自己是中国人而自豪。我从来都没有想过改变自己的国籍。在我的NBA生涯结束后,我会回到中国生活。我经历了许多困难才得以到NBA打球,但如果我必须在NBA和国家队之间作出选择,我会选择国家队。”姚明的自白如此朴素,又如此真诚——它和盘托出的是一个中国青年的真正的赤子情怀。
(4)姚明的说服力来自于他的正派。在姚明的言谈举止和待人接物中,我们处处可以看到一个家庭的良好教养,一种文化的无声传承。姚明不吸毒。姚明不染发。姚明不跳狂躁的摇头舞。姚明更没有纹身,这在NBA世界里几近奇迹。看到姚明一身光洁的肌肤在剧烈拼搏中汗如雨下,我们就懂得了在花花世界里,什么是年轻人的自爱,什么是年轻人应有的操守。
(5)姚明的说服力,来自于他的本色。他不是一个没有缺点的人。他对自己的过失总是坦然承认绝不文过饰非。事实上,在雅典奥运会短短的半个月里,我们已经发现姚明有说错、做错的地方。他有时偏激,有时暴躁,有时狂热,有时骄傲……这并不奇怪。他还只是一个孩子。到今天为止,姚明依然像混浊世界里的一块璞玉。唯其如此,人们更加确信他不是一个矫揉造作的人,他是一个可信、可亲、可爱的人……(6)姚明的说服力可以研究,却无法复制。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姚明是我们这个时代真正的巨人。
读第(2)段说说“姚明的形象”主要体现在哪几方面?(要求:语言要简练。不简练,或纯粹摘抄原文,酌情扣分)
请你说说为什么 “姚明的说服力,胜过一百种说教”?(要求:语言要简练。)(不简练,或纯粹摘抄原文,酌情扣分)
最后一段在全文中起哪些作用?
根据课文,说说下列理解和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A.“姚明的情怀”主要是指爱国情怀,是指他身在美国却心怀中国的赤子情怀。
B.姚明不是矫揉造作的人,他会犯错,有缺点,不文过饰非,是个真正本色的人。
C.姚明不吸毒,不染发,不跳舞,没有纹身,显示了家庭的良好教养和文化的无声传承。
D.姚明是美国NBA中最有影响力的中国选手,也是中国千年一得的篮坛巨星。

(17分)
生命的枯荣
①2012年的夏日,在山城重庆,可谓酷热至极,连续一个多月高温不断。那是一个奇热的季节,人、畜、植物都经历了生与死的严酷考验。
②夏暑刚到,我便和友人早早就躲到贵州黔北娄山关避暑去了。那清凉的风使我沉醉其中,流连不去。
③一个月后,回到家中,傍晚漫步于小区花园,赫然发现一株往日郁郁葱葱的高大榆树,竟被炽热的天火烧的只剩下干枯的树干,在绿意葱茏的园林里格外刺目。最上面那层枯枝上,不知是谁系上了一根红布条在风中招展,好像是在寄寓什么,或者是一种期待。但目睹此景,更有一种惨烈的悲壮。
④那时,酷热仍未消退,我常在傍晚漫步于小区,在满目葱绿中一睹那枯树,“树犹如此,情何以堪!”想到生命竟这样脆弱,不堪一击,心中油然升起了一种哀怜之情。
⑤一日,依然是傍晚在小区花园散步,见三五个小朋友正在草坪里玩起了游戏,一个追着一个跑的正欢。突然,一个小男孩跑到枯树下,用力抓着枯枝,使劲摇晃,并扯着喉咙喊道:“你看,这树,怎么这么没劲就死了,把它拔掉算了。”说着边使劲往外拔,但树纹丝不动。他放弃拔树,又伸手想去解开红布条。
⑥“不要碰它! ”站在小男孩旁边的一个看起来比他稍大的圆脸女孩,怒睁双目,大声说道,然后用力将小男孩抓枯树的手拂开,“它已经受伤了,我们不能再伤害它了!”我心一热,多好的女孩,竟这样爱惜这株已经死去的枯树,用心、用情去体恤它。即使是一株已经死去的枯树,它还有生命的尊严。
⑦尔后,炎炎夏日遁去,秋凉渐进,寒冬降临,北碚缙云山也降下了多年不见的霜雪。很久未到小区散步了,一个细雨霏霏的下午,偶然踱步到小区园林,见满园的绿树有的已经凋零,只剩下光秃秃的枝条在寒风中瑟瑟发抖。而那株干枯的榆树,已经被锯掉,只剩下两棵并蒂的树墩,A树墩旁竟兀自长出一枝绿树来,在朔风中伸长脖颈,在左顾右盼地摇摆着,青翠欲滴。而那块红布条也早已不见了踪影,不知是否飘落于地上,与泥土融为一体,还是化为眼前的绿枝,让干枯的生命得以复活?
⑧我突然悟到,这株树虽然干死了,但不知是哪位有心人在枯树上系下了一块红布条,是昭示着请爱惜眼前的枯树,还是寓意着生命终将复苏?这使我想起两年前,我家客厅有一株发财树,高大、葳蕤,郁郁青青。但自从发财树放到客厅,由于不见阳光,也无雨露的滋润,不到一年便枝叶纷落,只剩下光秃秃的树干。我好一阵惋惜,扔了又可惜,毕竟还有一个精致的大花钵,便把它放在阳台上,全然忘记了它。没想到,几个月后,B这株干枯的发财树根部底下竟伸出一枝绿色的枝条,随着阳台的风,就像一位身着绿装的仙女在翩翩起舞。如今,它已经高过了我的落地玻璃窗,枝繁叶茂,活脱脱就是当年那株发财树的复活。而旁边那根粗大的干枯树桩依然在花钵里,一荣一枯,竟别有一番风景。
⑨每天,我们都经历着生命的荣枯,如婴儿的诞生,老人的去世;红花的吐蕾,绿叶的凋零;河水的涌流,泉水的枯竭;太阳的日升日落,海水的潮涨潮退……一个人的荣辱得失在浩浩大自然面前,显得多么苍白无力。只有看淡名利,活得安宁,活得轻松,活得超然,服从自然法规,你才能活出一种人生境界,也才能真正领悟“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的不朽经典内涵。这正如我家那株发财树,违背了生存的自然法则,没有阳光雨露的滋润,自然便早早夭折了。如若不是放在阳光下,它的生命还能复活吗?而花园里的那株榆树,正因为是在阳光下,即使被天火烧死,也能凤凰涅槃,死而复生。
⑩生命,因有阳光雨露而灿然,因有善良和爱而生生不息。即使是倒下了,只要根还在,就有希望。
请简要分析文章第一节在文中有何作用?
请从修辞或词语运用的角度对文中划线A﹑B两句中任选一句进行赏析。

文中反复出现“红布条”,请简要分析“红布条”在文中有哪些作用?

联系生活实际,谈谈第⑩节中“即使是倒下了,只要根还在,就有希望”一句给你的启示。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