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CO2转化为CH4,既可以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又能得到清洁能源。已知:
CO2(g)+2H2O(g)
CH4(g)+2O2(g) ΔH=" +802" kJ·mol-1
右图为在恒温、光照和不同催化剂(Ⅰ、Ⅱ)作用下,体积为1 L的密闭容器中n (CH4)随光照时间的变化曲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0~25h内,催化剂Ⅰ的催化效果比催化剂Ⅱ的效果好 |
| B.0~16h内,v(H2O)Ⅰ =" 1.5" mol/(L·h) |
| C.在两种不同催化剂下,该反应的平衡常数不相等 |
| D.反应开始后的15h内,第Ⅰ种催化剂的作用下,得到的CH4最多 |
下图为雾霾的主要成分示意图。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重金属离子可导致蛋白质变性 |
| B.苯是最简单的芳香烃 |
| C.SO2和NxOy都属于酸性氧化物 |
| D.汽车尾气的大量排放是造成雾霾天气的人为因素之一 |
X、Y、Z均为短周期元素,X、Y处于同一周期,X、Z的最低价离子分别为X2-和Z-,Y+和Z-具有相同的电子层结构,下列说法一定正确的是:
| A.原子最外层电子数: Z>Y>X | B.单质沸点:X>Y>Z |
| C.离子半径:X2->Z->Y+ | D.原子序数:X>Z>Y |
某温度下,向2 L恒容密闭容器中充入1.0 mol A和1.0 mol B,反应A(g)+B(g)
C(g),经过一段时间后达到平衡。反应过程中测定的部分数据见下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t/s |
0 |
5 |
15 |
25 |
35 |
| m (A)/mol |
1.0 |
0.85 |
0.81 |
0.80 |
0.80 |
A.反应在前5 s的平均速率v(A)=0.17mol∙L-1∙s-1
B.保持其他条件不变,升高温度,平衡时c(A)=0.41mol∙L-1,则反应的ΔH>0
C.相同温度下,起始时向容器中充入2.0 mol C达到平衡时,C的转化率大于80%
D.相同温度下,起始时向容器中充入0.20 mol A、0.20 mol B和1.0 mol C,反应达到平衡前V(正)<V(逆)
下列实验操作、现象与结论对应关系正确的是
| 选项 |
实验操作 |
实验现象 |
结论 |
| A |
向盛有Fe(NO3)2溶液的试管 中加入0.1mol/L H2SO4溶液 |
试管口出现红棕色 气体 |
溶液中NO3—被 Fe2+还原为NO2 |
| B |
向饱和Na2CO3溶液中通入足 量CO2 |
溶液变浑浊 |
析出Na2CO3晶体 |
| C |
等体积pH=2的HX和HY两 种酸分别与足量的铁反应,排 水法收集气体 |
HX放出的氢气多且 反应速率快 |
HX酸性比HY弱 |
| D |
先向2mL0.1mol/LNa2S溶液中 滴几滴0.1mol/LZnSO4溶液,再 加入几滴0.1mol/LCuSO4溶液 |
开始有白色沉淀生成;后又有黑色沉淀生成 |
Ksp(ZnS)<Ksp(CuS) |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水的离子积KW只与温度有关,但外加酸、碱、盐一定会影响水的电离程度 |
| B.Ksp不仅与难溶电解质的性质和温度有关,还与溶液中相关离子的浓度有关 |
| C.常温下,在0.10 mol·L-1的NH3·H2O溶液中加入少量NH4C1晶体,能使溶液的pH减小,c(NH4+)/c(NH3·H2O)的比值增大 |
D.室温下,CH3COOH的 ,NH3·H2O的 ,CH3COOH溶液中的c (H+)与NH3·H2O中的c(OH-)相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