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妈妈喜欢吃鱼头》回答问题
在我依稀记事的时候,家中很穷,一个月难得吃上一次鱼肉。每次吃鱼,妈妈先把鱼头夹在自己碗里,将鱼肚子上的肉夹下,极仔细地捡去很少的几根大刺,放在我碗里,其余的便是父亲的了。当我也吵着要吃鱼头时,她总是说:“妈妈喜欢吃鱼头。”
我想,鱼头一定很好吃的。有一次,父亲不在家,我趁妈妈盛饭之际,夹了一个,吃来吃去,总觉得没鱼肚子上的肉好吃。
那年,外婆从江北到我家,妈妈买了家乡很金贵的鲑鱼,吃饭时,妈妈把本属于我的那块鱼肚子上的肉,夹进了外婆的碗里。外婆说:“你忘了?妈妈最喜欢吃鱼头。”
外婆眯缝着眼,慢慢地挑去那几根大刺放进我的碗里,并说:“孩子,你吃。”
接着,外婆就夹起鱼头,用没牙的嘴津津有味地嗍着,不时吐出一根根小刺。我一边吃着没刺的鱼肉,一边想:“怎么妈妈的妈妈也喜欢吃鱼头?”
29时我成了家,另立门户。生活好了,我俩经常买些鱼肉之类的好菜,每次吃鱼最后剩下的,总是几个无人问津的鱼头。
而立之年,喜得千金。转眼女儿也能自己吃饭了。有一次午餐,妻子夹了一块鱼肚子上的肉,极麻利地捡去大刺,放在女儿碗里,自己却夹起了鱼头。女儿见状也吵着要吃鱼头。妻说:“乖孩子,妈妈喜欢吃鱼头。”
谁知女儿说什么也不答应,非要吃不可。妻无奈,好不容易从鱼鳃边挑出点没刺的肉来,可女儿吃了马上吐出来,连说不好吃,从此再不要吃鱼头了。
文中作者共几次写到“妈妈喜欢吃鱼头”?( )
A.一次 | B.两次 | C.三次 | D.四次 |
文中写“而立之年,喜得千金”的“千金”指( )
A.1000块钱 | B.儿子 | C.女儿 | D.贵重的东西 |
“而立之年”指的是:( )
A.20岁 | B.30岁 | C.40岁 | D.29岁 |
妈妈真的喜欢吃鱼头吗?谈谈自己的看法。
阅读导航。
母亲的谎言
我小的时候就知道母亲不爱吃鱼,那时候吃鱼的日子并不多,偶尔有一次,母亲总是先把最好的挑给爷爷、奶奶,然后再给咱们姐弟几个分,而母亲自己却一点也不吃,当咱们把鱼肉放进母亲碗中时,母亲总是说她不爱吃鱼,再放回咱们的碗中。于是,咱们从小就记住了母亲不爱吃鱼,以后吃鱼时也从没给母亲留过。
几十年过去了,鱼已经成了餐桌上的家常菜,有一次母亲来我家,给我做了一条很大的鲤鱼,我知道母亲不吃鱼,我就大口大口地吃起来,母亲坐在一旁看着我狼吞虎咽的样子,笑着告诫我:“慢点吃,没人跟你抢。”由于鱼太大,我实在吃不完,母亲说:“吃不完下次再吃,你上班去吧,家里我来收拾。”
我刚走不远,想起忘带办公室钥匙,又急忙返回家中,发现母亲正津津有味地吃鱼,我很吃惊地问:“娘,您不是不爱吃鱼吗?”母亲面带善意地笑着说:“过去鱼是稀罕物,家里有老有小的,我哪能忍心去吃?现在再不吃眼看着就要浪费了,好东西谁不爱吃呀。”此时此刻,我突然明白了几十年来母亲的一片苦心,看着眼前的白发亲娘,只觉得鼻子酸酸的,眼泪像泉水般涌满眼窝,嗓子里有东西堵着我透不过气来,我强忍泪水,急忙转身走了出去。
一路上,我任泪水流个痛快,减轻一下我心头的压力。小时候吃鱼时,母亲坐一旁看着时的那种满足的笑容,历历在目。我真傻,为什么就没想到母亲是不舍得吃呢?给加点字注音。
餐()桌告诫()钥()匙( )唱反调。(在文中找出下列词语的反义词)
常常——()节约——()
加重——()细嚼慢咽——()根据意思在文中找出恰当的词语。
():警告性的劝诫。
():形容大口的吞东西。
():形容特别有兴味。
():过去发生的事情一一出现在眼前。火眼金睛。
和“我哪能忍心去吃?”意思一样的句子是()
A.我忍心去吃。 | B.我不能忍心去吃。 |
C.我忍不住去吃。 | D.我不能不吃。 |
用“——”画出文中的比喻句。
回答问题。
(1)小时候母亲不吃鱼的理由是:
(2)现在母亲吃鱼的理由是:
。哪个词语最能体现母亲爱吃鱼? 。
(3)为什么“我”看到母亲吃鱼会流泪?
(4)母亲的谎言是什么?你怎样理解《母亲的谎言》?
阅读。
同舟共济
春秋时期,吴、越两国是山水相连的近邻。但是,两国之间连年发生战争,彼此仇恨很深。有一次,吴、越两国的一些百姓同乘一条大船渡江。船行驶到江心,忽然狂风大作,巨浪滔天,船随时都可能翻掉,情况非常危险。这时,两国的百姓忘掉了仇恨,齐心协力,相互帮助,就像一家人一样。他们终于战胜了风浪,安全地到达了对岸。辨字组词。
连()邻() 争()
联()领() 睁()反义词。
危险——() 忘掉——()造句。
齐心协力——从哪儿看出情况非常危险?用“~~~~”标出。
他们为什么能安全到达对岸?
这个成语故事说明什么道理?
课外阅读。
种植春天
这是一则日本的童话故事。
从前,有一位国王,性格冷酷。他的国度里所有的地方都盖在厚厚的白雪之下,从来就没有花的芳香和草的翠绿。他十分渴盼春天来到他的国家,但是春天从来都不肯光临。
一天,一位流浪已久的少女,来到皇宫的门前。她恳求国王给她一点食物和一个睡觉的地方,她实在太累了。但是国王从来都不愿意帮助别人,他叫随从把少女赶走了。
可怜的少女在肆虐的风雪中走进了森林。在森林中,她遇到了一位厚道的农夫。农夫急忙把她扶进屋,让她睡在温暖的火炉边,给她盖上毛毯,然后用仅有的面粉为少女做了面包和热汤。当他把面包和汤端到少女面前进,才发现少女已经死了。
农夫把少女埋在了田野里,并把面包和汤放进去,还为她盖上了毛毯。第二天一早,奇迹出现了:尽管其他地方仍旧是白雪皑皑,但是在少女的坟墓上,竟然开满了五彩斑谰的小花——这里的春天来了!
原来,这个女孩便是春天。农夫接纳了她,诚待了她,滋润了她,安息了她,于是也便享受了她。
原来,只要付出,一切都会有收获,无论你付出得多么早,或者是多么晚。
阅读练习:在( )里填上适当的词。
()的白雪()的花
()的草()的少女
()的农夫()的国王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渴盼——() 恳求——()仍旧——()文章中 和 对待流浪少女的做法形成鲜明的 。可见 是冷酷的人,农夫是 的人。
这个流浪少女是谁?用“——”画在文中。
读了短文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课外阅读。
有一次,他到一位亲戚家去欢度中秋节。进门就看见一本自己很想读的书。于是,他忘记了亲戚家做客的礼节,忘记了步行几十里的疲劳,忘记了找和他最好的小表哥去玩。躲到一个房间里专心地读起书来。他一边读,一边用毛笔批批点点,他完全沉浸到书中了。亲戚几次催他吃饭,他也舍不得将书放下。亲戚只好把年糕和糖给他端来。谁知他嘴里吃着年糕,注意力却还在书上,年糕本应该蘸着糖吃,他却把年糕伸到墨盒里蘸上墨汁往嘴里送。
过了一会儿,亲戚又给他端来面条,见他满嘴都是墨,便喊来了众亲友。大伙儿一瞧,都忍不住哈哈大笑起来。陈毅却平静地说:“吃点墨水没关系,我正觉得肚子里墨水太少哩!”给短文加题目,写在短文前面的横线上。
概括第二自然段的段意。
短文的中心思想是:
你怎样理解短文最后一句话?
课内阅读。
董存瑞看看四周,这座桥有一人多高,两边是光滑的斜坡。炸药包放在哪儿呢?他两次把炸药包放到桥沿上,两次都滑了下来。要是把炸药包放在河床上,又炸不毁暗堡。就在这时候,嘹亮的冲锋号吹响了,惊天动地的喊杀声由远而近。在这万分紧急的关头,董存瑞昂首挺胸,站在桥底中央,左手托起炸药包,顶住桥底,右手猛地一拉导火索。导火索哧哧地冒着白烟,闪着火花。火光照亮了他那钢铸一般的脸。一秒钟、两秒钟……他像巨人一样挺立着,两眼放射着坚毅的光芒。他抬头眺望远方,用尽力气高喊着:“同志们,为了新中国,冲啊!”用“——”线画出文中的比喻句。
填空。
()的冲锋号()的喊杀声()的光芒把董存瑞炸暗堡时的动作的词写下来。
“在这万分紧急的关头”,请你联系课文写出当时的情况怎样紧急。
在这万分紧急的关头,董存瑞怎么做的?表现了他什么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