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一在1914年英国和德国开战的那天晚上,英国外交大臣爱德华·格雷望着白厅的灯光说道:“整个欧洲的灯光都要熄灭了。我们此生将不会再看到它们亮起来了。”
——(英)艾瑞克·霍布斯鲍姆《极端的年代》
材料二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英国失去了其对外投资的四分之一,法国失去了三分之一,而德国则失去了全部对外投资……欧洲已不再向在19世纪时那样,是世界的银行家和世界的工场。”
战争的浩劫使欧洲人士气沮丧,失去信心……英国首相劳合·乔治在1919年3月的一份秘密备忘录中写道:“在反对战前形势的工人中间,存在着一种不仅是不满,而且是愤怒和反抗的强烈意识……”
欧洲列强的一个集团同另一个集团血战到底的惨状不可弥补地损坏了白人主子的威信。白人不再被认为几乎是天命注定的统治有色人种的人了。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三 1914年,人类历史上的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了。来自欧洲的军火和钢铁方面的订单使美国的工业生产更加活跃起来。美国由战前的债务国变成了欧洲的债权国,拥有了世界40%的财富。在这次战争中,美国和英国、法国等国家一道成为了战胜国。
——《大国崛起》解说词
(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一种“整个欧洲的灯光都要熄灭了”的含义。
(2)根据材料二,概括“欧洲灯光熄灭”的主要表现。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第一次世界大战对美国的影响。
城市自产生以来,就一直是文明的要素和载体。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城市的发展原因、发展动力,城市的功能、结构,城市的地位、作用都有明显的差别。阅读下列材料,根据要求回答问题。
材料一:随着农村商品经济水平的提高,在明代中后期,一批乡村市镇脱颖而出,成为手工业和商业中心。广东茂名梅篆墟,地处水陆交驰的交通线上,各地商人来这里坐肆列市。清初叶梦珠记述,松江府朱泾镇标布盛行,富商巨贾操重资而来市者,白银动以数万计。松江府新场镇以盐场新迁而名,赋为两浙之最,是著名盐业市镇。正德年间《姑苏志》载该府市镇达73个之多,以苏州府吴江县盛泽镇为例,东南至新杭市5里,东至王江泾镇6里,北至平望镇l5里,西至震泽镇30里,至南浔镇50里。
——摘编自《中国全史》,吉林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材料二:18世纪60年代,曼彻斯特创立了第一家棉纺厂;1776年,开凿曼彻斯特至利物浦港的运河,从而开通了远洋航线。1830年史蒂芬孙修建从曼彻斯特到利物浦的铁路,这是第一条完全用机车牵引的铁路。1802年,曼彻斯特共有棉纺厂52家,1809年增至64家,到1830年达到99家。至此,曼彻斯特棉纺织业的发展跨上了一个新台阶,进而改变了曼彻斯特乃至于整个世界的面貌。
——摘编自《曼彻斯特科学博物馆说明》
材料三:《19世纪西欧主要国家与中国城市和农村人口统计表》
国家 |
总人口(单位:万人) |
农村人口百分比 |
城市人口百分比 |
英国(1851年) |
约1800 |
48% |
52% |
法国(1851年) |
约3600 |
75% |
25% |
中国(1851年) |
约43200 |
89% |
11% |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明清时期江南乡村城镇化的主要原因和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时期江南乡村市镇大量出现对经济发展的主要影响。
(2)依据材料二,概括指出曼彻斯特发展成为近代城市的因素。
(3)材料三反映出中西在19世纪城市化进程中呈现什么差异?说明了什么本质问题?
(18分)某班同学在历史课上开展以“古代、近代中西政治文明”为主题的学习和探究活动。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自古皆封建诸侯,各君其国,卿大夫亦世其官……其后积弊日甚……其势不得不变。……秦始皇尽灭六国以开一统之局……天下变局,至是始定。
——赵翼《廿二史札记》
材料二:“起而革命者,代不乏人,然不过一朝一姓之变革而已。孙中山之革命,则为国体之改革,与一朝一姓之变革迥然不同。”
——张謇《张季子九录·文录》
材料三:杰弗逊曾经说过:“自由政府是建立在猜疑之上,而不是建立在信任之上的。”制宪者们精明地设置障碍,使权力不能集中在任何一个人或一个部门之手,以避免胡作非为或盲动。控制的办法主要是使每个部门都在别的部门中发挥一定作用,有能力延缓甚至阻止其他部门的行动……
——钱满素《美国掀翻:分权·制衡·民主化进程》
请回答:
(1)分析材料一,概括“天下变局”是指什么?秦始皇为实现“一统之局”实行了哪项具体制度?(6分)
(2)结合史实概述“孙中山之革命”与中国古代封建王朝更替的根本区别(可从革命性质、政体、国民权利、法治等角度概括)。(4分)
(3)材料三中“猜疑”的实质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美国制宪者们是如何“精明地设置障碍”,以避免总统“胡作非为或盲动”的?
关于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中外学者形成了不同的看法。阅读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秦王政创建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树立了绝对皇权,巩固了统一。秦王政的这些活动,把中国封建社会的历史推进到一个新阶段。
——翦伯赞《中国史纲要》
材料二中国过去的政治,不能说皇权相权绝不分别,一切全由皇帝专制。我们纵要说它是专制,也不能不认为还是一种比较合理的开明的专制。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材料三 (孟德斯鸠)是西方思想家中第一个将中国划入“专制政体”的。他说:“中国是一个专制的国家,它的原则是恐怖。”因此,孟德斯鸠被认为是“从否定方面将中国列入一种世界模式的第一人”。
这种论断,原本只是18世纪西欧个别人并无多少根据的论断,……只不过是一种“地方性知识”,不会有多大世界性影响。但是(最终)……包括“中国专制说”在内的西方学说……逐渐成为支配性的话语。这种变化显然不能仅从学理内部加以解释,更多的需要考虑思想生存的外在环境。
——摘编自侯旭东《中国古代专制主义说的知识考古》
(1)根据所学知识列举“秦王政创建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的主要表现。
(2)如何理解中国古代政治是一种比较“开明的专制”。请结合董仲舒的思想主张简要说明
(3)结合明清时期中国的政治制度,简要说明孟德斯鸠把中国划入专制政体依据是什么?其否定中国专制政体的目的是什么
(4)从“思想的外在环境”分析18世纪以来“中国专制说”为什么会从“地方性的知识”逐渐成为“支配性的话语?
体制需要借鉴,更需要结合国情进行创新。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它)基本上是重申英国人“自古就有的权利”,比如议会必须定期召开,享有讨论国事和言论自由的权利,征税权属于议会,国民可以自由请愿等等。从表面上看,它似乎没有什么新意,但事实上,这却是政体制度上一次真正的革命。
——钱乘旦《在传统与变革之间》
材料二美国的创新在于:它建立了这样一个政府,它分权但不分裂,制衡却不抗衡;……20世纪20年代末,为了拯救市场,唯一的办法居然是“中止市场”!但“中止市场”又不是“消灭市场”,需要的是一种能够“控制”市场的权力,而执行这种权力的恰恰是国家!
——摘编钱乘旦《世界现代化历程》
材料三法国政治思想家托克维尔在《论美国的民主》一书中说道:“美国的联邦宪法,好像能工巧匠创造的一件只能使发明人成名发财,而落到他人之手就变成一无用处的美丽艺术品。”
(1)材料一中的“它”指的是哪部法律文件?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如何理解它“似乎没什么新意……却是政体制度上一次真正的革命?”
(2)据材料二,简要概括自实现独立以来美国是如何实现制度创新,并综合分析制度创新对美国的积极影响。
(3)20世纪初,中国资产阶级借鉴美国联邦宪法的具体表现是什么?结合当时中国的时代背景和材料三的观点,说明这一借鉴为什么最终以失败而告终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地理大发现刺激了人类向海外开拓的愿望,打破了固步自封、闭关自守的历史传统,刺激了商品经济的发展,致使各民族的往来替代了各自的自给自足状态。……地理大发现后,欧洲殖民者和商人开始进入美洲、亚洲和非洲,他们以暴力和欺诈的手段进行着洲际间的贸易,大量开掘和掠夺当地的资源。
——关立新《经济全球化历史进程、现实特征及研究基础》
(1)面对地理大发现后的国际形势,明清政府是如何应对的?影响如何?
【材料二】 如果说(近代以来)我们确曾有过“机遇期”的话,……19世纪60、70年代的“同光中兴”(同治到光绪年间)大概可算一次。
——马晓军《走出寻梦的历史阴影》
(2)面对19世纪60、70年代的“机遇期”,清政府采取了什么对策?有何影响?
【材料三】 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任何一个国家要发展、要富强,只有开放兼容。经济全球化符合我国根本利益,也是国际社会的共同利益诉求。在上世纪70年代中期经济全球化刚刚起步之时,中国开始改革开放;90年代初经济全球化潮流真正形成之时,中国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本世纪初经济全球化加速扩张之时,中国入世全面融入经济全球化潮流。
——姜智红《经济全球化与中国改革开放》
(3)20世纪70年代以来,中国是怎样全面融入经济全球化潮流的?从中可以总结出哪些成功的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