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货殖列传》曰:“若至家贫亲老,妻子软弱,岁时无以祭祀进醵,饮食被服不足以自通,如此不惭耻,则无所比矣!”“无岩处奇士之行,而长贫贱,好语仁义,亦足羞也。”在作者看来,当时( )
| A.应鼓励追求财富改善民生 | B.应严格实行重农抑商政策 |
| C.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 D.形成重义轻利思想 |
白钢在《中国政治制度史》中说:“元朝的行省实际上是封建中央集权分寄于地方,……它负责处理境内政治、军事、经济等各类事务。此外行省还有一个重要职能是聚集境内财富,以供中央需要。行省的治所往往就是完成这种职能的‘中转站’。”对材料理解准确的是()
| A.行省制容易导致地方势力膨胀 |
| B.行省制下地方权力相当大 |
| C.行省制体现了分权与制衡原则 |
| D.行省是元朝最高行政机构 |
中国古代长期稳定性引起来英国史学家汤因比的关注:“中国大一统的局面在全世界找不到第二个,中国两千年的改朝换代,一直到现在还是大一统的国家。为什么能保持这样的局面?它的精神文明了不起!”此处所说的“精神文明”应该是指()
| A.中央集权制度的国家 |
| B.有识之士的忧患意识 |
| C.宗法制度维系的家族观念 |
| D.郡县制取代了分封制 |
北宋时,曾流传“状元登第,虽将兵数十万,恢复幽蓟,逐强敌于穷漠,凯歌劳还,献捷太庙,其荣亦不可及也。”它折射了()
| A.重文修武消弭边患的决心 |
| B.科举制不断走向公平公正 |
| C.民间文化教育事业的繁荣 |
| D.重文轻武引发价值观变迁 |
“财已匮而枢密还是添兵;民已困而三司还是敛财;中书看着民困,而不能叫三司宽财,枢密减兵。”这表明宋代()
| A.行政体制变革服从加强皇权的需要 |
| B.统治者对财政问题漠不关心 |
| C.初步建立了分权与制衡的行政机制 |
| D.未能从根本上解决地方割据 |
西汉武帝在谈及制度建设时指出:“夫泛驾之马,拆(tuo)弛之士,亦在御之而已。”其意在通过制度()
| A.扩大人才的选拔 | B.培养个人的修养 |
| C.加强对官吏的监察 | D.神化治人之“术” |